1967 年7 月 9 日,蘇聯莫斯科的土西諾航空節上,米格設計局首次公開展示了最新一代的米格戰機:米格-23,并被北約命名為“鞭撻者”(Flogger)。次年 7 月 231 號米格-23 完成試飛后與另 2 架原型機一起交付空軍進行測試,1969 年年中投入試生產,次年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1973 年開始在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和伊爾庫茨克工廠(今伊爾庫茨克飛機科研聯合體)大量生產,到 1984 年停產時該家族累計生產數量超過 6,000 架(其中莫斯科工廠生產數量為 4,278 架),超過美國 F-4“鬼怪”II系列(5,195 架),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第 3 代戰斗機(蘇聯分代標準)。 土西諾航空節上首次展示的米格-23原型機,讓西方軍事觀察家頗為震驚 米格-23 是米格設計局創始人米高揚一生中最后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他本人在1969 年 5 月 27 日于辦公室中心臟病突然發作,被立即送入醫院,從此一病不起,經若干次大小手術后于最后一次心臟手術后不治去世。為紀念他,米高揚的辦公室內的擺設至今仍保持著他最后一個工作日時的樣子。 米格-23是蘇聯第一種重型前線戰斗機,其作戰半徑從米格-21時代的300公里一躍到1160公里,是蘇聯空軍轉向攻勢作戰的標志,其外形脫離了米格戰斗機機頭進氣的傳統樣式,改為兩側進氣,得以在機頭裝大直徑天線的火控雷達,實現了超視距攻擊。采用變后掠翼技術,改善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同時減小了跨、超音速阻力。突破了米格飛機的重量輕、體積小,機動性能好的傳統設計,是70年代前蘇聯空軍用以取代米格-21的主要制空戰斗機。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飛速度大,高空時達2.35倍音速,低空表速達1350公里/小時,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攔截和攻擊后脫離。但該機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機動性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盤旋半徑為2200米,比米格-21的還大,表明其近距格斗能力較差,無法勝任其主力制空戰斗機的使命,只適于中、低空高速攔截使用。 米格-23前后發展了10多個型號,其中產量最大的是米格-23М型,“М”表示是改進型。第1架原型機于1972年6月首飛,1973年開始服役。據說至少生產了1250架。 米格-23M原型機,掛載6枚R-60空空導彈,機身使用了雙聯掛架 剛下線的米格-23M 02號 米格-23 的預定作戰對象是美國 F-100 系列(F-102/104/105/106)、多用途的 F-4 系列和法國“幻影”III,此外還要求攔截轟炸機。 米格-23多次出現在阿富汗、中東、非洲的戰場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戰績。一般認為,米格-23的戰斗機動能力在 F-104和F-4之間。 然而在實戰中,米格-23口碑卻不佳。1981 年 4 月到次年 6 月,在黎巴嫩上空爆發的貝卡谷地大空戰中,以色列人宣稱他們獲得了85:0 的戰績。但根據近年來的資料分析,敘利亞“鞭撻者”至少獲得了兩個戰果。按照敘利亞方面的說法:在 1982 年 6 月 6 日到 11 日的戰斗中敘利亞損失了 85 架飛機,27 名飛行員犧牲,8 人受傷;與之對應的是擊落以軍飛機和直升機 21 架。 當我們回顧米格-23 的戰史時,必須考慮到米格-23 是一種遲到的戰斗機,以之對等的F-4早在1961年就投入服役,當米格-23大規模服役時,面對的已經是西方的第四代戰斗機(俄標)F-14、F-15、F-16了,1972年美國格魯曼的F-14A就已服役,1974年美國麥克唐納的F-15A也已開始進入服役,1979年F-16也投入服役。這樣一來米格-23不得不與西方第四代戰斗機(俄標)對抗,造成了其總體上可稱悲劇的戰史(即使完全根據俄羅斯資料,米格-23 也非勝者)。 事實上美、蘇在戰斗機領域差距最小的時代就是在50年代也就是米格-15、米格-19對抗西方F-86、 F-100的時候,到了 60 年代,蘇聯與美國的差距逐漸拉開。 實戰表現迫使蘇聯空軍在1982年對米格-23機隊實施了一次重大升級,這是米格-23的最后一種改型,這種最后的“鞭撻者”改進了氣動性能、增強電子對抗能力,改進航電。升級后的飛機編號為米格-23MLD,“D”表示升級之意。米格共升級了約500架米格-23MLD,北約代號“鞭笞者-K”。 米格-23MLD 米格-23MLD在氣動外形上最顯著的改進是在翼根增加可產生渦流的兩個個鋸齒,此外機翼前緣襟翼可由計算機自動控制偏轉到最佳位置,這兩項措施都可以在大迎角下產生流過控制翼面上表面的渦流,以此改善大迎角操控特性,但副作用是增加了阻力。飛過美國 F-15D 和法國“幻影”-2000 的俄羅斯試飛員認為該機的飛行性能已與這兩種 4 代機(俄標)相差不大。 米格-23MLD,注意米格-23MLD的翼套根部缺口 駐扎在阿富汗的侵阿蘇軍的米格-23MLD,箭頭所指即為翼根鋸齒 米格-23MLD換裝了進一步改進的“藍寶石”-23MLA-11雷達,探測距離更大,可在70公里外發現轟炸機大小的目標。雷達還增加了近距離戰斗模式并全面增強了其他性能。但仍然采用落后的卡塞格倫天線。 米格-23MLD的“藍寶石”-23MLA-11雷達(N008),仍然采用落后的卡塞格倫天線 米格-23MLD機頭下方新增的紅外傳感器吊艙 米格-23MLD還在機背安裝了兩個向上發射的BVP-50-60 60發干擾彈發射器,這些發射器的外形就像是突出于機身表面的大翼刀。 機背的翼刀狀干擾彈發射器 米格-23MLD座艙儀表盤 ![]() 米格-23MLD的機腹23毫米機炮,備彈200發。 上世紀80年代,蘇聯在越南金蘭灣駐扎有一支空軍團,其裝備了米格-23MLD,該團的米格-23MLD垂尾上有海豚的標記。 ![]() 上世紀80年代,駐扎在越南金蘭灣的蘇軍米格-23MLD,垂尾上有海豚的標記。 米格-23MLD還隨蘇軍進入阿富汗,執行防空任務,主要是攔截巴基斯坦和伊朗空軍的騷擾。 ![]() 駐扎在阿富汗的侵阿蘇軍的米格-23MLD,機頭涂有戰績標識,改機曾擊落過一架伊朗的UH-1直升機。 駐扎在阿富汗的侵阿蘇軍的米格-23MLD,機頭涂有戰績標識,改機曾擊落過一架伊朗的UH-1直升機。 ![]() 蘇聯空軍的米格-23MLD ![]() 蘇聯空軍的米格-23MLD ![]() 蘇聯空軍的米格-23MLD ![]() 駐扎在阿富汗的侵阿蘇軍的米格-23MLD涂裝 駐扎在阿富汗的侵阿蘇軍的米格-23MLD大多采用戰術迷彩涂裝和低視編號。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米格-23 戰斗機對于我國有著特別的意義。一方面,中蘇關系破裂之后我國一直極度關注蘇軍軍事打擊力量的發展,大航程、多用途的米格-23 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后形成的威脅是促成我國第 3 代戰斗機(按我國戰斗機發展歷史劃分)—殲 8誕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米格-23 的大量出口又使我國獲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機會(盡管只是 MS 型),其腹鰭、差動平尾、雙管航炮、機翼和尾翼后緣的蜂窩結構等數十項技術為我國殲-8、殲-8II所借鑒,并在綜合作戰性能上實現了對米格-23的超越。 ![]() 我國空軍博物館里的米格-23 MS 型 我國空軍博物館里的米格-23 MS 型,該機來源于埃及空軍,通過軍援換取,我國稱為18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