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這個方子很多人都不會陌生,臨床上能見到它的次數非常多,它尤其擅治一些虛損病證,如脾虛血少、脾氣虧虛、脾不統血證等。學習方劑,一定要把一個方子吃透了,才能很好地應用于臨床。歸脾湯一方,它的組方特點是什么?臨床應用要點是什么?對哪種疼痛有特效?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開啟今天文章的閱讀吧。 本方雖出自《濟生方》,而現通用者為《校注婦人良方》補入當歸、遠志二藥所成之方。 歸脾湯方 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當歸、遠志各一錢。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由四組藥組成:用參、芪、術、草益氣,用歸、棗、龍眼肉以養血,用酸棗仁、遠志、茯神以寧神,用木香、生姜以醒脾行滯。從而發揮氣血雙補,心脾兼顧,補而不滯的作用。是治療心脾兩虧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證的首選方。但本方在臨床還有不少用途,這通過對方藥作另一角度的解析可以得到說明。本方集中四君子湯,并加黃芪、大棗以補益脾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通過補脾不僅能療脾虛血少之食少倦怠,面色萎黃,肌緩,肉痿,并可療脾虛而不能統血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鼻衄,崩漏等出血;脾虛不能固澀之帶下清稀,綿綿不止;脾虛不能生化氣血以上輸營腦,造成的頭昏頭痛。補脾藥與養心藥同用,這是本方與其他氣血同補方的主要區別,也是其作用面的特殊所在。入心經之藥的作用,在這里不單是安神定志。由于脾為心之子,補脾即可養心,所謂子能令母實。因而,當它得到大隊補脾藥的力量支持時,即可發揮對脾虛血少而致心失所養的多種病證的治療作用。如血不養心,心神不寧而致的失眠,冠心病的心律不齊,神經衰弱之健忘等。 因此,歸脾湯的臨床應用可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1.脾虛血少而致的頭昏倦怠,面色萎黃。 2.脾氣虧虛而致的食少困倦,肌痿乏力,大便稀溏。 3.脾不統血而致的婦人崩漏,慢性衄血,皮下瘀斑。 4.心脾虧虛而致的心悸征忡,失眠健忘。 5.脾虛濕甚而致的帶下清稀,身沉體重,微微浮腫。 6.氣血虧虛而致的“不營而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夜間或空腹時胃脘疼痛,慢性頭痛。 歸脾湯證的脈多細弱,舌淡、苔薄白。 本方需要特別推介的是,它對“不營疼痛”的“特異性”治療作用。對于疼痛,特別是劇痛,臨床首先想到的總是不通則痛,因此,人們熟知寒性收引而致的攣急劇痛,熱毒壅滯的炎性劇痛。對于虛性疼痛,則多以綿綿疼痛為辨證指征。不知氣血不營于臟腑,一樣可產生劇烈疼痛,而歸脾湯正是這類疼痛的克星。 病案舉例 李某,女,43歲。頭痛,以兩側太陽穴為甚,且多為交替痛,痛劇時嘔吐。因系醫務人員,治療方便,但經由西醫治療痛仍不止,只好在疼痛難忍時注射嗎啡止痛,如此痛程已數年。其間子宮已切除。今年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愈后頭痛發作次數更頻。且出現失眠,腹脹。脈細弱,舌質淡,苔薄白。辨為脾虛血少,腦失充養,風邪乘襲之頭痛。 處以歸脾湯加味: 黃芪30g,炒白術12g,紅參12g,當歸12g,炙甘草12g,茯苓15g,生姜10g,炒棗仁30g,菊花12g,元肉10g,大棗20g,川芎20g,刺蒺藜12g,鉤藤30g,柴胡10g。 上方服完3劑,疼痛大減。又服6劑,僅時出現輕微疼痛,腹脹消失,失眠已隨之好轉,自覺十分清爽。續方去鉤藤、菊花,加半夏20g、苡仁30g、夜交藤30g,以鞏固療效,觀察3年,未再復發。 胃脘痛 賈某,男,52歲。胃脘痛斷續發作數年,初為一月左右一發,發時綿綿悠悠,喜熱手按壓,服藥可緩解。近半年來疼痛加重,發作間隔縮短,且多于夜間發作,疼痛影響睡眠。兩月前胃鏡查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西藥雖可緩解,而停藥不久又發,且感體力下降,倦怠納差。面色少華,脈細,舌偏淡。辨為胃失所營之胃脘痛。 處以歸脾湯加減: 黃芪30g,明參30g,泡參30g,炒白術12g,當歸10g,炙甘草12g,茯苓12g,大棗20g,良姜10g,香附10g,山藥30g,生麥芽12g。 服藥5劑后疼痛明顯減輕,夜可安然睡至天明,納食稍增。堅持服上方30余劑,歷3年亦未見再發。 歸脾湯的治療要點,你記住了嗎? 劉老師還對哪些方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呢?這本書中有解密——
本書是作者從其50多年臨床診療中,常用的上千首方劑中精選出的100首方。包括經方50首,自創方10首,時方40首。每方在標出處和列出組成藥物及劑量后,深入剖析其藥味組合的奧妙及劑量比例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明確其臨床主治,一一列出其使用指征,并著力突出作者提煉出的其所主證候的特征性,且就這種特征性進行尋根究底的探討,以保證讀者在掌握其用法的同時,能明其機理。每方后都附有作者親治病案,作為對機理的實踐印證和臨床的使用示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