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十九世紀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左拉認為福樓拜是“自然主義之父”;而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又把他稱為“鼻祖”。文學成就極高的福樓拜卻一生未娶,過著獨居生活,但他曾有五段感情經歷,而與這些女性交往中也使對他女性的浪漫情愫和情感訴求有了深入了解。而他最初受到浪漫幻想熏陶則源于一位擅長講故事的女傭人玉莉。而《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通過愛瑪對“浪漫主義”的演繹。 小說描述了一個小資產階級婦女——浪漫熱情的愛瑪因為不滿意丈夫、不滿足平庸的生活,為了追求優雅和浪漫的生活先與列翁曖昧,后與羅多爾夫、萊昂廝混,最后因為供養情人而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服毒自殺。而愛瑪的死則源于她根深蒂固的“浪漫主義”,我將從愛瑪的精致利己主義,對感情的幻想以及美學判斷上分析她幼稚的“浪漫主義”。 01 從精致的利己主義看愛瑪的浪漫與虛無的共生共存《包法利夫人》講述了一個叫愛瑪的女人,她雖出身農家,卻自幼受到修道院里大家閨秀式的教育,不僅學過刺繡,還會彈鋼琴,會素描畫,并且對愛情小說有著狂熱的追求。而夏爾·包法利則對愛瑪一見鐘情,他被愛瑪的美貌撩撥到神魂顛倒。
從這里可以看出愛瑪的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她長得漂亮可愛,美目盼兮;第二個特點就是比較愛幻想,思想來得快,去得也快。這也充分表現了一個年輕美麗又有點愛幻想和憧憬。愛瑪身上的這種愛幻想和虛無的浪漫主義特質也為她日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從而也可以看出:愛瑪是一個極度自我,重視自己個人感受的人,對于她來說她能感知的世界就是全部。而這在她參加完舞會,對男爵生出好感后,變得更變本加厲。
而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生性浪漫的愛瑪有三個潛在的利己主義和肆無忌憚的任性: ①唱反調。這從她愛發表不同意見可以看出來,但凡別人認同的,她都反對,別人不認可的,她覺得理所當然。從表面上看這種心理似乎是一種逆反,而從深層分析來看是愛瑪對于幻想與現實失衡的一種反抗和抵制。換句話說,如果愛瑪不能從現實上去改變,那么就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假裝一切都是按自己的想象存在。 ②攀比心。自打愛瑪參加完上流社會的舞會后,她就產生了嚴重的心理不平衡,論美貌和談吐、氣質,她都優于那些公爵夫人。這令她產生了一種忿忿不平,她那么美麗、浪漫、純情卻沒有擁有帥氣、風度翩翩的丈夫,也不曾有浪漫、浮華和流光溢彩的生活,這令愛瑪感到痛苦和絕望,這也是愛瑪經常與別人攀比后的虛榮心所導致。 愛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不僅在這三個方面得到了體驗,而且在她得知生了女兒后生氣的昏了過去可以看出。按正常的理解來說,當一個女人生了孩子后應該是滿心歡喜的,但愛瑪一直想生個兒子,因為她想要把兒子培養成她想象中“完美男人”。所以說當她得知生女兒后,她的“完美男人”幻想再一次破滅。 正是基于愛瑪對于虛幻中“完美”生活的偏執與自私自利才導致了她一生的悲劇,她熱烈、浪漫、多情、愛幻想,僅以自己的情緒和情欲為主導,最終債臺高筑走投無路,只得選擇自殺收場。 02從愛瑪的幻想上映射她對浪漫愛情的期盼以及對丈夫的殘忍無情
這是還在少女時代愛瑪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對于不一樣生活的向往,她討厭平庸,討厭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生活,她想要更刺激、更讓自己情緒跌宕的生活。這也充分說明了少女時代的愛瑪,是一個敢于冒險,敢想敢做的瘋狂浪漫的女孩。 而與夏爾結婚后的愛瑪,卻失望無比,她期待的丈夫跟夏爾風牛馬不相及。她渴望丈夫的形象應該是:身穿黑絲絨大燕尾禮服,腳蹬軟皮皮靴,頭戴一頂賤賤的帽子,手上戴著長筒手套。而現實中的丈夫夏爾卻是:談吐平淡呆板,他不會游泳,不會擊劍,不會打槍,他只會一問三不知。
愛瑪對于夏爾的表現并不滿意,夏爾只是在生活上給予她關心,對她言聽計從,而且把掙得所有錢都交給愛瑪全權打理。夏爾似乎是大多數女性眼中的完美居家好男人:不僅能掙錢,而且感情專一,懂得疼妻子,為妻子時時感到驕傲與自豪。只不過愛瑪要的并不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生活,她想的愛情要帶著電閃雷鳴般的震顫,要足夠讓人喪失理智,要在驚心動魄的相愛中瘋狂迷亂。 而這些氣惱帶給了愛瑪某種變態的快感,她看著夏爾更加蒼白的臉,更溫柔的倦容不屑一顧,同時在幻想著列翁和她之間的曖昧。她時常幻想與她的情人接吻,哀怨命運的不公平。 從這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殘忍的真相:愛瑪對于幻想中的情人使出了全身的柔情蜜意,既熱情、浪漫又主動,而對于時刻相伴的丈夫卻熟視無睹,百般嘲弄。這其中不僅有愛瑪對于感情的幻想,也有著對于肉體的欲望,或者說在自我勾勒的虛幻感情世界中苦不堪言。 如果說與情人的曖昧使愛瑪在感情中日漸迷失,那么與羅多爾夫的“偷情”則直接令她直接邁上香消玉損之路。
這是她第一次“偷情”,從此也就沒有停下來,直至最后羅多爾夫厭倦她之后,她又找了年輕男人萊昂彌補感情缺失。這些感情經歷既讓愛瑪體驗了愛情的歡愉和對于情人的狂熱,也使內心原本絕望的感情在她內心深處開始熠熠生輝,那些所謂的平庸似乎都離她而去。 03從美學上解析愛瑪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關聯從某種程度上說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寫愛瑪的同時,也是在闡釋自己對于“浪漫主義”的理解,并將浪漫主義現實化。 毛姆在《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中曾《包法利夫人》,給予這樣的評價:它是“客觀藝術”的典范,作品的故事構架和主要人物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故事景色描寫和人物感知也都出自當事人的感覺。這是因為福樓拜自身也是浪漫主義的化身,而愛瑪只是他筆下浪漫主義人物的代表,只不過愛瑪的浪漫主義卻在一次次的求之不得后,只能走向庸俗和破滅,最終只能回歸現實。我們從以下三點美學分析上可以看出愛瑪浪漫主義與回歸現實的關聯: ②愛瑪人物誕生,體現了福樓拜美學判斷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交集一面。福樓拜筆下的愛瑪天性浪漫,卻將高尚與庸俗混淆。而福樓拜對愛瑪這個人物發表過這樣的意見“愛瑪,就是我”。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福樓拜也在逐漸剖析愛瑪的浪漫錯在何處?同時也是對自我浪漫情感的反思和清理。這從愛瑪從幻想中的愛情到現實中的曖昧、偷情可以看出,也是愛瑪從內心幻想到現實生活中一步步的交集,直到最終死亡。 ③從美學判斷審視,跟愛瑪熱衷糜爛言情小說有關。愛瑪瘋狂著迷的愛情小說充斥著拜物拜金的風氣,它不斷用浪漫情調來麻痹女性的自主思想。而愛瑪審美力不足,根本不懂怎么去和書中的人以及事物保持距離。當愛瑪沒有能力與這些虛幻的人物保持距離時,就容易被讀物所洗腦、所控制。這也跟十九世紀的法國女子受教育現狀符合。 從小說的諷喻和象征意義看:福樓拜將愛瑪的一生對于愛情和浪漫的幻想,到最后以死亡的方式回歸現實,所有的悲劇都不過是自己種下的果。換句話說,如果無法與時代相融,那么只能以更極端的方式表達不滿。這在福樓拜的另一本書《圣安東尼的誘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女主人公都是活在浪漫空想中的生活,厭煩平淡的生活生活,對于丈夫的平凡和無所作為無法容忍,所以一旦有機會體驗幸福感,就會義無反顧、毫無愧疚的去追逐,反而有種“復仇”的快樂感。 這也是浪漫主義與現實生活的對立與矛盾。所以在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之后,警惕浪漫之幼稚成為現代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福樓拜之后的小說”也成為現代小說的同義詞。 04總結愛瑪的一生,是單純和熱烈的一生,也是愚昧和荒唐的一生。她從農家少女,到夏爾的妻子,到男爵的舞伴、再到和情人曖昧和羅多爾夫的情婦,最后走投無路,服毒自殺,可以說她的人生也是一個浪漫主義夢想幻滅的過程。 如果說愛瑪的婚姻是她生活的不幸的源泉,那么她無論是靈魂出軌還是精神出軌,都是這不幸的延伸。換句話說,如果說她對于“浪漫主義”的堅定追求讓自己陷入不幸,那么她的墮落則對于她“浪漫主義”的質疑和諷刺。 所以愛瑪的悲劇,不在于她平庸的丈夫,更不在于情人的絕情,而在于每個人對現實的逃避,以及對于浪漫主義的過度追求。 福樓拜曾說:“愛瑪在那個時代必須得死。”因為愛瑪她的身份和思想與現實環境格格不入。引發愛瑪的悲劇不僅來自于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源于修道院的失敗教育,更來源于當時充斥著男權主義和物欲享樂的社會風氣。而愛瑪的死亡也隱喻著虛妄“浪漫主義”的終結。 同時《包法利夫人》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女人的幸福感如果只寄托于愛情以及從對男人的依賴中獲得,那么這種浪漫的空想,不僅帶來更加迷亂的生活,而且會在幻想中迷失自我。終其一生,女人要靠自我價值實現才能實現真正的“浪漫主義”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