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按照《莊子·天下篇》的介紹,慎到在前,彭蒙次之,田駢最后。慎到,趙國人。《漢書·藝文志》記載《慎子》有四十二篇,今多不傳。彭蒙,齊國人。田駢曾學于彭蒙。田駢,齊國人。《漢書·藝文志》記載《田子》二十五篇,今多不傳。當時,稷下學宮以成為天下學術中心,彭蒙、田駢都是稷下名士。 《莊子·天下篇》說彭蒙、田駢、慎到……齊萬物為首。可見他們都是受《齊物論》思想影響的后來學者,“齊物論”的根本在于承認萬物是不齊的,天能覆而不能載,地能載而不能覆,知道萬物之區別,才能在“萬相”種找到“共相”。螞蟻雖小,象雖大,各有適宜,故而萬物平等。萬物各自不齊,故而選擇不能遍及,教育不能周到,只能說“因萬物自然”,或者還可以說不至于有遺漏。 老子要人做一個“頑似鄙”的“愚人”,慎到更近一層,要人做土塊一般的“無知之物”。凡是有知之物,不能盡去主觀的私見,不能不用一己的小聰明,故動靜不能不離于理。這種思想在哲學上,便是要廢除主觀的私意,建立客觀的標準。慎到列舉的例子是“權衡尺寸”,有“權衡”的人,不可以在輕重上面作假,有“尺寸”的人,不會在長短上面有偏差。慎到因此主張“法治”,認同商鞅“一切斷于法”的主張,要建立起客觀的標準體系來。 慎到講的“法”不是儒家的先王之法,后王之法,而是“誅賞予奪”的標準法。慎到指出“法”的客觀性,因為是“無知之物”,因為沒有“主觀上的私意”,故而“法”是最正確、最公道,最可靠的“治世標準”。在推崇“法治”的同時,慎到批評了“以心裁輕重”的大害,雖然“人治”也是有賞有罰,但是承受的人總希望賞可以從重,罰可以從輕。 荀子批評慎到,說:“蔽于法而不知賢”。其立足點仍是“人治”的思想,正如孟子所說:“唯仁者宜在高位”。儒家始終擺脫不了“人治的思想”,認為賢才、仁者可以凌駕于客觀的標準法之上來行使權力。而慎到這里,只是要求“法”的客觀性,至于是不是賢君都無所謂了。再不肖的君主,也不能在標準法之外行使權力。儒家的行政靠圣明君主,法家的行政靠法的約束。 彭蒙、田駢因為沒有著作傳世,因此無法考究他們的政治主張。根據其他典籍對二人的評價,他們的思想主張是跟慎到大致相同的,都認為:“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這也就是莊子《齊物論》的意思,也就是 “齊萬物以為首”的意思。嚴格來說,這幾個人的哲學思想,都屬于道家體系的。而彭蒙、田駢具體屬于的是稷下學宮的黃老學派。 |
|
來自: 昵稱4889807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