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輔行訣中的五味除五證(痞、寒、燥、滯、痙)的真義(廿五味藥精經法圖) 這個廿五味藥精經法圖中,每兩個五行相生的味可以除五證(痞、寒、燥、滯、痙)中的某一證,即:酸苦除煩;苦辛除痞;辛咸除滯;咸甘除燥;甘酸除痙。我們先要弄清楚五證(痞、寒、燥、滯、痙)的性質是什么?似乎還未見有人詳細透解分析過。五味對應五行,之前我說了(詳看我這篇文章),辛味對應木,咸味對應火、甘味對應土、酸味對應金、苦味對應水.這個概念一定要有,與內經不矛盾,反可以解內經經文。 我們先來看一個方子小瀉脾湯(及傷寒論的四逆湯):干姜、炙甘草、附子。初看這些藥有人會覺得這不正是補脾腎的嗎?為什么還叫小瀉脾湯?把小瀉脾湯改為小瀉土湯就好理解了,因脾對應土。輔行訣說味辛皆屬木,所以木辛克土以瀉土,五行用形象的運動態勢去理解就好了,木主升發的態勢,木辛升發而瀉土之均勻墉滯,因為土為均勻和緩或者雍滯的態勢,輔助行訣中(看第一個圖)干姜辛為木,為木中土,木升中有土微帶降意,土能升能降,附子味辛屬木,而又苦屬水或者說能降,為木中水,也能升能降。木升而水收藏,小瀉脾(土)湯,其實是言其辛木制土之墉,灸甘草味甘屬土,故為小瀉脾(土)湯,還不是全瀉,此瀉其實是制約的意思。這個圖,我看了兩三次就記住了。為什么?因為找到了規律。什么規律,詳看后文。 輔助行訣中的五味對應的五行才是真解,雖前面文章提過了,但是還要提一下。苦味多收藏,故苦屬水、辛木,咸火、甘土、酸金。其實其中咸不是入腎嗎、為什么還屬火,這里一定要打破固有思維和懂人的先天,嬰兒在每腹內,開始是頭朝下、腳朝上,那么火上炎入腳,而當出生后,到走路,身體倒轉,腳下頭上,但是,陽氣與火還有朝腳與下焦的慣性,先天慣性,所以我們的陽氣也可以下潛于下焦的,所以咸火可火下納入腎(后天站立的人),這個觀點一定要有,不然你就難以深解其妙和人體先后天氣機,這很關鍵,然后很多東西一下了解,我們的腦袋還是先天狀態,腦髓腎所主,但在人體上焦,頭在母腹內,頭朝下,母體腎精所化。咸火能調動腎氣,斂陽又升陽,補下焦之陽,所以我們天天要吃鹽,咸火,在你傷口撒鹽會更辣痛,藥,五行中還有五行,很有意思,藥五行中的五行,找到規律好記,體為味,用為性氣。和藥性都很對應的上,全有規律。比如枳實,味酸屬金,能收,而氣辛能升,屬木,故為金中木(味道酸金而聞起來性氣辛),能升能降,故能開滯,一收一升如一拉一扯,滯被拉開。所以那天我看了一下,找到規律就很快記下來了。其中有個別難點,比如大黃,咸可降,又帶辛味又可升,大黃火(咸)中木(辛),能升能降,又入血分,所以可以開淤滯活血,但是降多一些,因為味道很厚濃郁沉,大黃我嘗過多次,通大便,咸能降這里要用到我剛剛說的先天嬰兒了。苦中帶咸(火),還帶辛(木),木為曲直,郁發之木。大黃味很厚,苦中帶咸,能降,聞起來微帶辛又能升,一升一降如一拉一扯故能活血,降多,故可以通大便瀉肝濁(肝與大腸相互別通),咸又能軟堅,為什么,因為咸火能克堅金,所以芒硝咸火,而寒涼水,為火中水,咸軟堅而寒清熱,大承氣用之。上圖中的芒硝為火中水,為什么,因為芒硝咸為火,火能克堅金,軟堅,但是芒硝又性寒涼為寒水,火為其咸味,水為其性寒,所以輔行訣說的火中水和芒硝的性味完全對應的上。在比如圖中的黃芩為水中木。黃芩味道苦,為水,但是輔行訣中又把黃芩歸到綠色的木,這個木是何意?苦寒的黃芩難道還帶木的升意,為什么,有的人估計在這里卡住了。這里可以用到我的特殊理論,即之前我文章中的導引體證氣機論,黃芩清肺熱清肺氣以升肝木,肺熱為郁火(為肝心包下收斂之陽火轉而升到肺上之陽火)而肝浮于心包之火為浮火,他都能清,但是以清肺(膽)之陽氣與火為主,肺之陽熱一降,肝木自升,而且李東垣的師傅張元素也說黃芩清肺火肺氣,輔行訣對應的上,黃芩為水中木,而少陽病多郁火。肝下斂之郁火轉個彎升到了膽和肺上,故用柴胡散郁、黃芩清里火(下郁于肝,轉升到膽肺,郁在里的膽肺之火)。而銀花幾乎相反,銀花,善清肝心包營分之浮火,這很關鍵啊,本來不說的,這是可以區別同樣是寒涼藥,但是有涼上涼下,涼營涼氣涼血涼衛之區別,如果以為寒涼藥,全寒,衛氣營血全寒到,就是粗工,不知道藥的鑒別與走勢,硬記方證而已。剛剛說了銀花,善清肝心包營分之浮火,在里之肺衛氣稍清一丁點,雖可兩清,但是以清上焦清分為主,苦中帶甘·苦中稍帶甘有補意,甘,能升能降·銀花偏清營分之表,黃芩偏清郁在里之氣分之熱,同是涼藥,但是有表里營衛氣血之別,不可不區分,不然徒記藥物成為書蟲,囫圇吞棗,銀花一清浮火,有時反等同于斂陽,微帶補意,但是又有些許清氣分,也等同于微微升,也不是極斂,所以我有時候喝王老吉,因其中有銀花,不是很涼,有時候反清后斂陽,味甘,,當然治病,要辯證,這是最入微的區別,辨別入微的東西,本來不說的,所以同是涼藥有涼上與涼下的區別,有區別就能精準,而非徒記方證對應,不知所以然。問:這種方法我們以前都沒學過,根本不會區分。答:這是我一直在區別的,比如,同樣是寒涼藥,黃連黃柏 知母等苦寒藥,他們肯定有區別,所以仲景用他們時候,會區別對待。我們要細細體會隱藏在傷寒論中的藥性區別,是后話。 我們接下來破譯五證(煩、痞、燥、滯、痙)的真實義。繼續破譯上圖,你會發現大秘密,夸張了。不知道書的傳承者有發現。找到規律整個圖一下記完,稍用心就行。但似未見其他書上寫過。你會聞所未聞。喜歡挑戰破譯最經典中最難的。比如兩味相合而除五證,發現沒有把五味化五行后,每兩味所能除的某個證都是五行相生的。 如 酸苦除煩,酸苦一化五行,金水除煩,煩是什么·煩是心火上炎才煩,金水正好制火,說到這似乎已很有道理了,但我發現·更嚴謹的規律。就是我們多深入思考一下,很多人正是缺這么一點深入,酸苦金水除煩·能除,則金水必能克之,金水克什么,克木火,也就是說可以把煩看成木火,木火上炎當然煩,然后我發現其余也以此規律完全對應。那接下去,剛剛說了酸苦(金水)除煩(朩火)那么接下去是,水木,水木除(克)火土,五行代入五味,水木(苦辛)除火土(痞),也就是苦辛除痞。那么我們看痞和火土對應不,痞,為飲濕與火夾雜,想想傷寒論治心下痞的半夏瀉心湯。半夏除濕,芩連清火,完美對應,也就是痞的病機是火土,飲濕土與火互結。那么我們用水木去克火土,水克火,木克土。水木是什么味,水為苦,木為辛,所以苦辛除痞,發現了吧,是否如數學題一樣嚴謹,完美對應。剛說了苦辛(水木)除痞(火土)再接下來,到了木火,木火克土金,代入五味。辛咸(木火)除滯(土金),那么我們看滯與土金相對應不,滯為壅(土)滯·土壅金收,收斂停滯了,所以用木火去除土金之壅滯,即辛咸除滯。其實完全用五行就可解。剛說了木火,接下來要說火土了,火土克金水,代入五味和五證,咸甘(火土)除燥(金水),看燥對應金水不?金水是秋冬,秋冬天氣干燥。也完美符合。對吧?太嚴謹了。說了火土,接下去該說土金克水木了,代入五味,甘酸(土金)除痙(水木),看看痙與水木對應不,水為寒,朩為風,寒閉體表,陽不得舒郁發產生風,所以傷寒論治剛柔痙都用了酸的芍藥和甘草等滋津液,雖有風除用風藥外,主要以用土金之藥為主了。所以五味除五證,五癥,可如數學化地去對應,完全可轉化成五行。我總結一下 酸苦(金水)除煩(木火) 苦辛(水木)除痞(火土) 辛咸(木火)除滯(土金) 咸甘(火土)除燥(金水) 甘酸(土金)除痙(水木) 完全如數學公式一樣嚴謹,從中我們又知道了古人所說的,煩痞滯燥痙到底是什么,屬于什么五行,什么特征,反推了出來,而且又合理,所以《輔行訣》應該是本好書,但除二十五藥外,其他藥如何歸類,需我們實踐或去品嘗了,以上推演時我沒看過圖,純五行相生克一步步推出,即推演時候我沒看這個圖,但是退出后和此圖完全對應,和此圖中,哪兩個味除煩痞滯燥痙,完全對應,大家對五行加深理解,看一下我開頭那篇文章“五行對應五味及陽火為何可以下行”不單五行,我們一定要把五味在腦中成象,不難吧?至于圖中的每兩味化成某一味,也破譯,更有趣,以后再講了。找到規律后,一個看似繁雜的圖,立馬變簡單。當初對五運六氣口算發,對氣運千年疑難南北政的破譯,也是如此,任何一年的五運六氣,幾秒內立馬口算出來,現在一些書上六十甲子六十幾個圖羅列,真是多余,因為找到了規律后任何一年的五運六氣排列圖,已經裝在心中,隨調隨用,幾十上百圖已記完,閉百度查軟件查書還快的多,而且當今流傳的氣運排列圖有的還在五運的排列上有錯誤。 另,有人說內經的五臟苦欲補瀉和輔行訣有差別?我看來,其實無差別,內經和輔行訣中的五味完全相通,輔行訣反而很好驗證了內經五味的正確。用腳指頭都可以想到的是,酸收本來就屬金才對,后來看了輔行訣果然如此。所以五味和五行一定要在腦中成像,一定一定要成像,軌跡化,有軌跡可循,而不是死記,重要的事說三遍。形象了就簡單了,看內經的五味也就看得懂了。內經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用辛補之,輔行訣說辛屬木,用辛補之,正好補肝木。酸屬金,金收克木辛,所以酸以瀉之。所以輔行訣完全可解釋內經的五味。完滿地對應。有人問,心,為何甘瀉之,而不是苦瀉之?答:很簡單,火生土,土瀉火之氣,子使母虛,苦火瀉心火也可以。心火用咸補之,也完全和輔行訣對應。輔行訣說咸屬火。內經反而證明了輔行訣的一定的正確性。又有人問,內經說“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為何不是辛瀉之(辛木克甘土)?答:腦袋一成象就知道了,苦收藏的狀態制約甘和緩均勻的狀態。如以生克論,甘土克苦水,也會消耗力量。也就是說,克自己和自己去克,自己去生,都能消耗瀉耗自己的生氣,四柱也是同樣的道理。財官耗自己的氣,食神傷官也會瀉自己的氣。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多為原創內容,僅做交流討論,勿模仿照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