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最讓人費解的就是五行互含的理論了,但最重要的也莫過于五行互含,因為明白了五行互含,也就明白了《輔行訣》中大小補瀉方的組方規(guī)律。 但是,因為《輔行訣》有多個版本,版本之間有關(guān)對五行互含的論述有所差異,讓人莫之所從,先賢追隨者對于五行互含的推理,是基于對大小補瀉方的用藥法則與互含規(guī)律的符合研判之上的。其中尤其是張偓南別抄本,盡管只有五大補湯和五勞方,但是卻為我們解讀五行互含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對此先賢追隨者將在今后的博文中進行專門的說明。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輔行訣》的有關(guān)論述。 經(jīng)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shù)。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如左(下面的五行互含是先賢追隨者所推理的版本,與《輔行訣》其他版本有所不同,而與《輔行訣》(整訂稿)的版本符合程度較高,望方家明鑒指正):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生姜為火,附子為土,細辛為金,干姜為水。 味咸皆屬火,丹皮為之主。旋覆花為土,葶藶子為金,澤瀉為水,大黃為木。 【《輔行訣》(整訂稿)為:味咸皆屬火,丹皮為之主。大黃為土,葶藶子為金,澤瀉為水,旋覆花為木。】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金,茯苓為水,薯蕷為木,炙甘草為火。 味酸皆屬金,麥門冬為之主。五味子為水,枳實為木,萸肉為火,芍藥為土。 【《輔行訣》(整訂稿)為:味酸皆屬金,麥門冬為之主。枳實為水,芍藥為木,萸肉為火,五味子為土。】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竹葉為木,黃連為火,術(shù)為土,黃芩為金。 【《輔行訣》(整訂稿)為: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術(shù)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nèi)損諸病,學(xué)者當深契焉。 那么這其中五行互含的真正意義何在?在這里我們還要注意《輔行訣》中的另一段話,引用如下: 陶(弘景)云: 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德在耎,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用辛以散之,開腠理通氣也。 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 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致津液生也。 同時我們還應(yīng)注意到在《輔行訣》中有一張圖,我們不妨稱之為“五行體用補瀉圖”,如下: 在這張五行補瀉體用圖中,我們先要明確關(guān)于五行的體用,也就是木的體味為酸,用味為辛;火的體味為苦,用味為咸;土的體味為辛,用味為甘;金的體味為咸,用味為酸;水的體味為甘,用味為苦。 何謂體?何謂用?簡單來說,體是本體,用是作用。打個比方說搟面杖,是木頭做的,木頭這就是體,搟面杖是搟餅用的,這就是用。 明確了五行體用之味如此,我們就可以推出: 治療濕病當用木,因為木克土(濕),用其用味“以辛瀉之”; 治療燥病當用火,因為火克金(燥),用其用味“以咸瀉之”; 治療寒病當用土,因為土克水(寒),用其用味“以甘瀉之”; 治療風病當用金,因為金克木(風),用其用味“以酸瀉之”; 治療熱病當用水,因為水克火(熱),用其用味“以苦瀉之”。 如此,便產(chǎn)生了治濕之木味,治燥之火味,治寒之土味,治風之金味,治熱之水味這五大類,其中包含的五行就是: 一、治濕之木味類: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干姜為火,附子為土,細辛為金,生姜為水。 也就是說: 桂枝之所以稱之為木中木,是因為可以瀉肝中濕(木中木的前一個木表示治濕之木的用味,后一個木表示其作用的五藏為木肝。以此類推); 生姜之所以稱之為木中火,是因為可以瀉心中濕; 附子之所以稱之為木中土,是因為可以瀉脾中濕; 細辛之所以稱之為木中金,是因為可以瀉肺中濕; 干姜之所以稱之為木中水,是因為可以瀉腎中濕。 二、 治燥之火類。味咸皆屬火,丹皮為之主。旋覆花為土,葶藶子為金,澤瀉為水,大黃為木。 也就是說: 丹皮之所以稱之為火中火,是因為可以瀉心中燥; 旋覆花所以稱之為火中土,是因為可以瀉脾中燥; 葶藶子所以稱之為火中金,是因為可以瀉肺中燥; 澤瀉之所以稱之為火中水,是因為可以瀉腎中燥; 大黃之所以稱之為火中木,是因為可以瀉肝中燥。 三、 治寒之土類。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金,茯苓為水,薯蕷為木,炙甘草為火。 也就是說: 人參之所以稱之為土中土,是因為可以瀉脾中寒; 甘草之所以稱之為土中金,是因為可以瀉肺中寒; 茯苓之所以稱之為土中水,是因為可以瀉腎中寒; 薯蕷之所以稱之為土中木,是因為可以瀉肝中寒; 炙甘草所以稱之為土中火,是因為可以瀉心中寒。 四、治風之金類。味酸皆屬金,麥門冬為之主。五味子為水,芍藥為木,萸肉為火,枳實為土。 也就是說: 麥門冬所以稱之為金中金,是因為可以瀉肺中風; 五味子所以稱之為金中水,是因為可以瀉腎中風; 枳實之所以稱之為金中木,是因為可以瀉肝中風; 萸肉之所以稱之為金中火,是因為可以瀉心中風; 芍藥之所以稱之為金中土,是因為可以瀉脾中風; 五、治熱之水類。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竹葉為木,黃連為火,術(shù)為土,黃芩為金。 黃芩之所以稱之為水中金,是因為可以瀉肺中熱; 黃連之所以稱之為水中火,是因為可以瀉心中熱; 白術(shù)之所以稱之為水中土,是因為可以瀉脾中熱; 竹葉之所以稱之為水中木,是因為可以瀉肝中熱。 這便是《輔行訣》五行互含的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