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 自貞觀到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chǎn)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加之科舉以詩取士,寫詩可以成為謀取仕途的一條捷徑,因此唐朝的文人幾乎都是詩人。唐朝成為一個盛產(chǎn)出詩人的時代,也是歷史上詩人最多的時期,據(jù)《全唐詩》統(tǒng)計,有名有姓的詩人共計2873人。 恰逢正當時,寺院出身的陸羽始作《茶經(jīng)》,文人們開始將飲茶當做一件雅事,于是大唐盛世吃飽喝足的文人墨客們,閑暇之時相聚在一起品茶賦詩蔚然成風,在這種浪漫主義詩情的引導下,形成了獨特的茶詩文化。 茶詩文化不僅僅傾注了詩人們的感情和抱負,還有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從詩人們對茶的不同解讀中,看到唐朝社會的眾生百態(tài);從一首首美妙的詩句中,可以看到一幅幅大唐原始生態(tài)圖。我們將其濃縮在一起展示出來: 白居易一日吃過午飯,美美睡了一覺,起來喝了兩碗茶,覺得人生一世正應如此自在逍遙,才不會辜負美好時光,于是寫下一首《食后》: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念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鄭谷聽過之后說道,雖然你名氣比我大,但是我覺得酒后飲茶最佳,可以清腸胃、助消化、醒酒解渴,好處多多,不信且聽我這首《峽中嘗茶》: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李郢接著說道,我不是一個喜歡爭論的人,但是喝茶我覺得還是清晨起來飲一碗對身體最好,整個人精神振奮一整天,正所謂:清晨一碗茶,餓死賣藥家。我這里有首《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你們看看: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云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 張籍急忙點頭道,我贊同李郢,因為自己仕途不順,心情壓抑,導致身體不好,經(jīng)常吃藥,對此深有體會,在《夏日閑居》的時候偶得一詩: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后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曹鄴聽到,連忙說不對,不對,喝茶還是應在夜晚月下,月光皎潔,茶餅如月,有高僧大德相對而飲,談茶論道,才最為應景,我也獻上一首《故人寄茶》: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元稹聽完連連搖頭,你們都錯了,《論語·陽貨》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四者無高下之分,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清晨午后、落日黃昏、相逢離別,喝茶一事在任何時候都是最美好的,接著一首《一七令.茶》寶塔詩橫空出世: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白居易嘆口氣,不搭理你們還嘚瑟上了,喝茶最重意境,以琴音相伴,禮樂相合,心境如一,才是茶道真諦,這首《琴茶》你們拿走不謝: 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賈島拱拱手,帶著歉意說道,在下不敢茍同,吾認為飲茶之時雨聲、蛙聲、煙雨、云霞皆是仙音,我有一首《郊居即事》可以說明一二: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后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里,多是愛煙霞。 鄭愚接著說道,其實寫一首好詩不容易,喝一碗好茶也很難。難在心情,在境遇,在有無知己。我有《茶詩》一首獻給諸君: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袁高滿臉不高興地說道,你們只談風花雪月,為什么不關心一下茶農(nóng)們的辛苦勞作,不關心一下百姓的生活,看我這首《茶山詩》道盡茶農(nóng)疾苦: 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 陰嶺芽未吐,使者牒已頻。 大家想了想,認為的確是好詩,只是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唐朝,但你袁高貌似生活在安史之亂后,沒趕上好時代呀,袁高聽完掩面而去。 最后,陸羽站起來說道,大唐既是茶的國度,也是詩的盛世。諸位將茶與詩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流傳千古的茶詩文化,以茶入詩、以茶會友、以茶喻情、以茶懷志,光照后人。我以一首《六羨歌》作為結(jié)尾: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來。 眾人聽聞皆為贊嘆,千古風流,盡在大唐盛世! 撰文: 李海軍 編輯: 任小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