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9世紀東歐諸國美術 1877年羅馬尼亞宣布完全獨立。在民族解放戰爭的影響下,羅馬尼亞的美術進入繁榮階段。這時,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曼(T·Aman,1831—1891)、尼古拉·格里高列斯庫、安德列斯庫(1850—1882)、魯克揚(1868—1916)、潘契拉(1872—1944)等人。 尼古拉·格里高列斯庫(Nicolae Grigorescu,1838-1907)是羅馬尼亞民族畫派的主要代表。他出生于農家,早年去法國學習美術,曾受巴比松畫派尤其是米勒的影響,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在他的一系列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里散發著濃郁的喀爾巴阡山山民的生活氣息。他重外光,重寫生,畫得相當輕松瀟灑簡練,筆觸跳躍富有彈性,色彩關系非常微妙準確。他的作品抒情、細致,有著柔和的色彩。 
中國有很多畫家都知道尼古拉·格里高萊斯庫,我們對羅馬尼亞美術的了解,絕大多數是從他的作品中得來的。人們很喜歡他的這種法國式的儒雅和拉丁式的抒情:潑辣的吉普賽女郎,美麗的捻線農家少女,靜謐的鄉村小徑,充滿著巴比松的氣息。 主要代表作有《斯美爾塘的沖鋒》、《攻打莫爾丹》、《穆斯切爾的農婦》、《管家》、《愉快的農家姑娘》、《在大門口的農家小姑娘》、《女孩們在門前捻線》等。 
《吹號手》
《金色》

《吉普賽人》
1877年,39歲的畫家毅然回國投入獨立戰爭,當了一名軍旅畫家,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實地作了許多寫生。把精力傾注于戰爭題材創作,描繪那些為了祖國而戰斗而犧牲的戰士。他和戰士們同甘苦共患難,所以他后來創作的戰爭題材畫十分真實生動。格里高萊斯庫是一個側重于唯美的、抒情的畫家,他的這一特性哪怕當他在畫軍旅畫時都表現得十分突出,出現在他筆下的那些戰士都長得非常漂亮英俊。《薩馬爾當戰役》它真實地再現了1878年1月13日羅軍在維丁戰役中攻克薩馬爾當要塞的真實情景。畫面所描繪的是羅軍正發起最后的沖鋒,土耳其人潰不成軍,羅軍勢不可擋地像潮水般壓向敵陣;刺刀上閃著的寒光,表現出勇士們勇往直前的不可抵擋之勢;火光沖天,士兵逃竄。整個畫面是藍灰色調子,大地覆蓋著白雪。畫家重點刻畫了前景幾個戰士在向前沖鋒,士兵尸體倒斃在地,呈現大實大虛的博大戰場氣氛。從沖鋒向前的士兵形象中可以看出他們為祖國為正義而戰的必勝精神。當這幅畫展出時,有人問,畫上全是士兵,為什么看不到軍官?他回答說:“軍官大概跑到前面去了。”其實真正原因是畫家著意表現士兵的力量。他曾說過:“人民是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真正英雄,他們應當受到全部贊頌和感激”。這就是格里高萊斯庫為什么這樣畫的原因。
《斯美爾塘的沖鋒/薩馬爾當戰役》1878年
戰后又回到法國繼續創作表現農民的畫和優美的風景畫。他曾說過要用感情表現色彩,而不是用畫筆。 他喜歡畫農民,喜歡畫農村的風情,還喜歡畫農村的牛,他甚至買了一頭白色的牛來作他的模特兒,于是這頭美麗的白牛就經常出現在他這一時期的畫作中。美術界將這一時期的作品稱為是他的“白色時期”,因為他在顏料中調合進了大量的白色,作出的油畫都是高調子、亮調子,景物一片淺淡銀灰,畫面上滿是燦爛的陽光,這實際上是他愉悅心情的反映。這是他的藝術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一個最旺盛多產的時期。 《門口捻線姑娘》
《海邊的女人》1881年


《在格蘭維爾的海灘上/格蘭德維爾漁家女》1884年

《躺在草地上的姑娘》 

《愉快的農家姑娘/快樂的農家女》1894年
《春天》

《維特雷的室內》

《牛車》1899年

《Interieur in Vitré》
《窗邊的農民在縫紉》

《農村姑娘》

《鄉下女孩》1905年 《懷抱鵝的猶太人》在這幅肖像式的風俗畫中,畫家沒有任何修飾,如實地描繪了懷抱一只大白鵝,左手還捏著一封信的一位農民,這是趕集歸來的生活片斷。他畫農民是以平等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對象,就是說以農民的地位畫農民。他從不粉飾現實,而追求真實,揭示農民那樸素的帶有泥土氣的外表和善良敦厚的內在精神美。他筆下的農民不是愁眉苦臉而是樂觀自信,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有人說他畫的農民太詩意化了,他辯駁說:“有人說我的作品太詩意化了,我不知道這包含什么意思,我猜想大概是指我粉飾了現實,唉,就這樣吧,我沒有錯誤,這恐怕是一些人的看法不正確。” 《懷抱鵝的猶太人》
《畫家的妻子》

《高利貸者》
《青年女子側面肖像》




《兩個醉鬼》
《牛》
《牛車從展會回來》


《筆》
《靜物》
《吉普賽女郎》
《井畔婦女》
《少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