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著名的大詩人,被世人尊稱為“詩圣”。杜甫的詩,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我國,從上學開始就學習他的詩。杜甫一生清貧,生活坎坷,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杜甫的詩歌有很多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被人們稱為“詩史”。“詩圣”如此大的名聲,背后過得是怎樣的生活呢?他的一生又是如何的多姿多彩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北方的大士族,后來家道中落,這也為他日后的不得志埋下了伏筆。杜甫小時候生活還算富裕,而且聰明伶俐,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 杜甫年輕時候喜愛四處游玩,也寫了不少動人的詩篇。天寶三年(744年)杜甫在洛陽遇到了大詩人李白,從此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他們又結識了大詩人高適,三人一起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因而在詩歌界還留下了美好的佳話。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最終三位好友還是各奔前程了。杜甫奉父命參加了科考。杜甫以前就參加過一次科考,因為杜甫不屑于巴結權貴,而沒有考中。 本來這次杜甫奉命參加科考是有希望考中的,可還是出了岔子。也許是老天故意和杜甫開了個玩笑吧,總之杜甫這次又落榜了。因為當時掌權者,是嫉賢妒能的小人李林甫。李林甫自己沒有什么才能,生怕被有才能的人搶走他的位子,就上報朝廷說此次考生沒有一個合格的。并且還祝賀皇帝如何如何的圣明,把民間有才華的人全都搜羅到朝廷里來了,民間根本沒有什么人才了,所以考生們才會考得那么差。如此地鬼話,糊涂的唐玄宗竟然相信了。 杜甫是既無奈又心痛,就在長安住了下來,可生活很清貧。雖然杜甫的生活窘迫,可杜甫從沒因生活窘迫而羞于前進。他接觸了許多窮苦的老百姓,看到了老百姓們生活的艱難,同時也看到了權貴們生活的奢侈,才有了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直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杜甫向朝廷獻上《三大禮賦》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并任命杜甫為京兆府兵曹參軍。從此杜甫的生活才多少有了改善。可杜甫的好日子并沒有過多長時間,就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開始了逃亡生涯。后來杜甫聽說唐肅宗在招人,就投奔了唐肅宗,。唐肅宗因為杜甫詩名而收留了他,可好景不長,杜甫為了給他的好友,宰相房琯說情而得罪了唐肅宗,被唐肅宗趕到了華州,做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小官。杜甫在華州整天無所事事,便四處游歷,親眼目睹了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與艱難。這些事極大的觸動了杜甫的心靈,隨即寫了《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六首反映老百姓痛苦生活的詩歌。史稱“三吏三別”。由于杜甫的詩大多是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現象,因此被人們稱為“詩史”。 后來,杜甫辭了職。當時正在鬧饑荒,杜甫窮的沒吃沒喝,眼看就活不下去了,沒辦法,杜甫只好全家搬到了成州。在成州,杜甫親自上山砍柴,挖野菜,采野果等,艱難地維持生活。可盡管如此,還是餓死了幾個孩子。雖然生活十分艱難,杜甫一家人還是堅強的活了下來。后來朝廷征召杜甫為京兆府功曹,杜甫的日子才有所改善。 幾年以后,在嚴武的舉薦之下,杜甫當了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從此人們又稱呼杜甫為“杜工部”。杜甫在嚴武的手下做事,嚴武很敬重杜甫,從沒把杜甫當過手下。嚴武死后,新上任的領導脾氣非常古怪,看不慣詩人那一套。沒辦法杜甫只好離開,去投靠了高適,可高適已經死了。此時又發生了戰亂,杜甫準備帶著全家老小搬往荊楚一帶,可到了耒陽的時候,下起了大雨,發了洪水,杜甫一家被洪水所阻而斷了糧。 耒陽縣令聽說后,就把杜甫一家人接到了自己家中,并且燉了一鍋牛肉,拿了一壇好酒請杜甫吃喝。雖然餓了那么多天,杜甫并沒有被酒肉所誘惑,可架不住耒陽縣令的勸說,還是吃了不少的牛肉,喝了很多酒。也許是長時間沒有吃過這些東西,突然吃了這么多,身體受不了,不到半夜,杜甫就死了。 歷史上著名的“詩圣”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杜甫的詩,語言精練、沉郁頓挫。是我國古代人道主義詩歌的巔峰!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