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季輪回,2020庚子年的開春一定會成為記憶中最特別的一個,經歷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明白健康的重要性。一年之計在于春,順應時節,規律生活,養好我們一年的陽氣。 特殊時期,在飲食上要注意些什么 前些日子大家都隔離在家中,很多人整天就是吃吃睡睡,吃得多動得少,很容易給脾胃造成過重的負擔。 有些人對吃東西也有錯誤的認識,認為要吃得多、吃得好、營養豐富,身體營養足夠了,抵抗力才能提高,所以在家里會盡量做一些高蛋白的肉類、蛋類給家人,還希望家人多吃。 尤其是在大人、孩子生病的時候,認為多吃抵抗力會提高,其實這種認識是很片面的。 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都要靠“脾胃之氣”來運轉消化,如果吃得過多過于油膩,脾胃之氣損耗的就會過多。 脾胃之氣也源于陽氣,如果我們把陽氣比喻為士兵的話,感冒發燒生病的時候,士兵用來抵御外邪尚且不足,還要來應對消化消耗,無形中就等于加重了身體的負擔。 關于清淡飲食,南懷瑾老先生也說過:中國人有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 中國人以農立國,講究吃飯。其實一個人的身體真正需要做燃料、能量的飯量只有半碗,如果吃三碗,其余兩碗半都浪費了。 因此會有許多消化不良的渣子,變成大便排泄出來,還有許多是供給了身體內的蛔蟲、細菌等。 中國人喜歡吃,而很多病都是由于腸胃堵塞、中氣不足所引發的,要少病就得使腸胃健康…… 所以我們應該用心體會南老的殷殷囑托,少吃更健康。 立春后南方地區已經有早春的鮮花開放,看到鮮花也仿佛看到了生機和力量。 春季主生發,可以多吃一些苗芽類的食物,比如豆芽、香椿芽,能夠增強身體生發之機。 另外,春天要少吃酸,因為酸主收斂,酸味的東西吃多了,不利于肝氣的生發。 同時也要少吃肉類等不利于消化的食物,肉類在中醫看來,屬于滋膩難化之品,會妨礙陽氣的生發。 早春時節,天氣尚冷,很多地方還有倒春寒,因此防寒保暖、溫熱飲食仍是今春的主題。 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根據奮戰在一線的中醫反饋,患者除了肺系疾病發熱、咳嗽的癥狀之外,也多有腸胃方面的癥狀,比如食欲不好、惡心、嘔吐、胃脹、腹瀉或便秘等癥狀。 疫情當前,顧護脾胃,清淡飲食,不給脾胃增加負擔,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正氣、扶持陽氣,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除了吃,春季還可以艾灸來養生 冬春之交氣候由陰出陽,天漸溫,寒漸退,晝漸長,夜漸短,氣候逐漸由寒轉溫,大地由閉藏逐漸開始生發,人體也逐漸由冬藏轉入春生。 由于此時天氣乍暖還寒,氣血運行忽急忽緩,這時期體質差、適應能力弱的人就易得病,所以冬春之交是一年中比較容易得病的階段,尤其要注意。 《黃帝內經》中說到:“風為百病之長,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春天,風引起的病較多,所以春天養生首先要避風。 風氣通于肝,外風引動內風,促使肝氣亢盛,所以血壓經常呈現大波動,應避免過分緊張、焦慮、抑郁。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因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 中醫認為護肝要從心情著手,養肝的關鍵就是要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保持愉悅、平和的心境,有利于疏肝理氣。 春季最容易出現的不適癥狀有:偏頭疼、口苦、肩膀酸疼、乳房及兩肋脹疼、臀部及大腿外側疼等,春季還可以通過艾灸肝經穴位來養生。 肝經在人體中是可以完全連接頭與腳的通道,所以它也是排散淤血和郁氣的最佳通道。 我們可以用手按壓肝經上的穴位,你會發現諸多的疼點,這代表著或因怒氣、或因血淤而造成的經絡堵塞。 這與個人的性情狀況有關,像女性會來月經,如果走大的血塊,還可排泄一些;而男性多怒造成的淤堵就很麻煩,汗血同源,男士就要適當運動出出汗,當然過度運動并不提倡。 肝經艾灸,穴位如何選? 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性喜而惡抑郁。肝的任務就是保持人體全身氣機疏通暢達,讓身體之氣暢通而不淤滯。 肝的生理特點就是“主升、主動、主散”,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伙子,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肝主情志”,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所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是對養肝分外重要。 當情緒不舒暢時,盡量能夠找一個可以訴說的人,或找一種可以發泄心中郁悶的方式來疏泄不良情緒,不要硬憋在心里。 據相關數據顯示,癌癥和一些腫瘤患者中,無法疏泄心中郁悶的情況是其他人群的2~4倍,所以老百姓常說“萬病氣上來”。 遇到不痛快的事,肝氣郁結難受時,可以嘗試“噓肝法”:面對常青綠色樹木,口發“噓”的聲音,緩緩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悶氣,一直到心情好轉為止。 肝經的十四個穴位里,有幾個穴位推薦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艾灸一下: 章門穴 ——章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 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息,風氣如同由此進故名。章門穴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行間穴 ——第一、二腳趾縫紋端。該穴屬火,是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疼、面熱鼻血、心里煩熱、燥咳失眠、脂肪肝,對生殖方面的問題也有效果,對痛風的腳踝腫疼也奏效,故常說“瀉行間火而熱自清”。 可以每天進行兩次穴位刺激,向下按壓。 太沖穴 ——在行間上二寸的凹陷中,為人身之大穴也。它能在有氣無力時補足血氣;能在頭暈腦脹時降壓氣爽;能在身體虛寒時增加溫度;能在怒發沖關時瀉火入眠;能在月經不調時調理周到。 總之它算肝經上的命門了,所以每天可以按揉幾分鐘。 期門穴 ——位置源自肝臟附近,長期每天堅持刺激,對急慢性肝病會有很大的改善。 大敦穴 ——針對氣郁不舒的婦科癥,閉經、疼經、崩漏、更年期;男科的陽痿、尿頻失禁,疝氣等。 中封穴 ——為人體保養精血之要穴,為肝經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過旺,利通小便,即“溺竅開則精竅閉”,故是固精之妙法。 曲泉穴 ——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處。它為護膝要穴,還可平壓,并適用各種肝虛之癥,多揉多收益。 ![]() 小貼士 :經常伏案工作的白領一族,可以在自己的電腦旁邊擺一盆常青植物,如蘆薈、吊蘭等,也可以養眼舒肝噢~ |
|
來自: 為什么73 > 《正an個人收藏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