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夫婦為慶祝傅聰出生合影(一九三四年) 疫情居家期間,我除了伺弄家里的花草,享受園丁之樂,就是讀讀閑書,徜徉文字之間。再讀《傅雷家書》,突然就把二者聯系起來,發現照顧花草與撫養教育孩子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 這也正是傅雷先生說的自己就是“園丁”,他說“為兒子做園丁和警衛的工作,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樂趣”,養兒如養花,家長乃園丁。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傅雷先生是怎樣盡職盡責、盡善盡美的做好自己的園丁工作的吧。 筆者的書和讀書筆記 01 適宜的環境,正確的打理 無論多么優秀的種子,沒有合適的環境、土壤,也難以開花結果。在傅聰的成長之路上,家庭環境以及家庭為他創造的環境,對他有著極為特殊的影響。他說,自己的成就離不開家庭給他的教育,無論是藝術道路還是人生道路上,父母一直是自己的兩盞明燈。 從《傅雷家書》兩代人的對話中,我們能深深感受到一個中國傳統書香門第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文學藝術修養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傅聰小時候,當傅雷發現孩子對音樂的樂趣時,雖然并不想讓孩子專學音樂,但是他卻能本著:
的想法,給孩子創造各種發展興趣和熏陶、學習音樂的條件,包括七歲半開始學鋼琴、為了能讓文化課與鋼琴課更好結合讓傅聰退學回家學習、他自己擔負起孩子語文課的教學,以及后來再返回學校正規學習文化、最后專攻鋼琴,為孩子發展音樂特長提供了最合適的環境和土壤,及至后來留學波蘭時,對鋼琴導師的選擇、遇到瓶頸時是否轉學德國等等關鍵時候,他都在書信中給予客觀的指導,用自己的經驗和學識、盡己所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和指導,讓孩子能夠自由、順利的成長。 傅雷夫婦與傅聰在書房(一九五六年夏) 02 陽光雨露,精心呵護 作為一個園丁,適時為花兒澆水施肥、精心呵護是必不可少的。傅雷對傅聰園丁般的照護體現在那一封封情深意長的書信中,傅雷與兒子談藝術、談音樂,談莫扎特、談肖邦,為兒子翻譯關于莫扎特的文字、提供專業的書籍;與兒子談文學,談李杜的詩,談《長恨歌》,談《人間詞話》和《世說新語》,為兒子手抄譯稿、詩詞讀本等。特別是他忍著眼疾疼痛,花一個月的時間手抄了譯作《藝術哲學》寄給兒子,他說:
對成年后的傅聰,他教導要做人第一,其次是做藝術家,再次是做音樂節,最后才是做鋼琴家。 傅雷總是不辭辛勞、身體力行的為孩子做著一切,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著知識的滋養。至于生活中從如何注意勞逸結合、如何增加營養、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注重日常禮儀、如何節約開支、如何對待朋友、如何排解苦悶、如何與導師交流、如何規范的書寫,比賽時如何放松,如何戀愛、如何面對婚姻生活,甚至怎么給孫子拍照、拍照時的光圈設置、曝光指數等等,傅雷都是無微不至、面面俱到,拳拳情深,令人動容。 筆者的讀書筆記 03 及時修剪,適度把控 俗話說養花要“七分管,三分剪”,一個好的園丁,一定要懂得適時修剪的重要性:適當的修剪,可以剪除弱枝,減少消耗,提前定型,更具美感,更多開花結果。 不以規矩,難成方圓,傅雷是一個為人處世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人,對傅聰的教育同樣是嚴格的,不論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還是在演奏姿態方面,傅雷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特別是傅聰小時候,就餐時坐姿不端正、手肘放的位置不對、吃飯咀嚼發出聲音、只吃肉不吃菜,這些都要受到懲罰。彈琴不專心,傅雷就會嚴加斥責,甚至會大打出手。 等到傅聰長大了,特別是出國留學后,傅雷改變了家長式疾風暴雨的教育方式,改為朋友間的平等交流,“修剪”糾錯的方式變得溫柔,但是卻絲毫沒有放松:飲食起居要有規律,對待藝術要孜孜以求,面對生活要堅強樂觀,比賽得獎不能驕傲,對待感情要專一,對親朋師友要感恩等等,孩子心浮氣躁的時候,他會嚴厲批評,避免傅聰興奮過度,誤入歧途。
要想讓孩子挺拔生長,必然需要父母對品行素質的嚴格把控,而且還要注意不能磨滅孩子的創造天性,唯有精準把握這個“度”,才能讓孩子成為棟梁之才。我們現實中一味注重提供條件,卻在各方面習慣養成中順其自然;或者“恨鐵不成鋼”、打罵、訓斥、譏諷等過度“修剪”都是不可取的。 傅聰與母親(一九五三年) 04 消蟲減災,全程維護 一個好的園丁,還要做好防蟲防災工作,發現蟲害要及時清除或者噴藥防治。這也是傅雷先生說的做好“警衛”的工作。例如當傅聰被朋友們邀請去參加各種聚會活動,耽誤了練琴的時間時,傅雷會及時提示他怎么樣推卻那些熱情的邀請,說:
當知道傅聰一個月七八次乃至八九次音樂會時,他又急急的去信告誡: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傅雷及時勸慰要勇敢,說:
傅雷 (一九六一年秋) 05
正如傅雷在信中說的這句話, “園丁”傅雷以他深厚的學識和廣博的視野,如春雨潤物般開化著傅聰的內心,使他完成人格和世界觀的塑造。 傅雷墓碑 河柳圖文原創。 (傅雷及其家人圖片翻拍自《傅雷家書》插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