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nd 1維利奇卡和博赫尼亞皇家鹽礦(1978, 2008,2013) 2克拉科夫歷史中心 (1978) 3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1979, 1992,2014) 4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1940-1945年) (1979) 5華沙歷史中心 (1980) 6扎莫希奇古城 (1992) 7中世紀古鎮托倫 (1997) 8馬爾堡的條頓騎士團城堡 (1997) 9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自成一家的建筑景觀朝圣園 (1999) 10扎沃爾和思維得尼加的和平教堂(2001) 11南部小波蘭木制教堂 (2003) 12穆斯考爾公園 (2004) 13弗羅茨瓦夫百年廳 (2006) 14波蘭和烏克蘭的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2013) 15塔爾諾夫斯克山鉛銀鋅礦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統(2017) 16科舍米翁奇的史前條紋燧石礦區 (2019) 1 波蘭維利奇卡和博赫尼亞皇家鹽礦(1978, 2008,2013) Wieliczka and Bochnia Royal Salt Mines 維利奇卡鹽礦(Kopalnia soli ?Wieliczka”),位于波蘭克拉科夫附近,是一個從13世紀起就開采的鹽礦,已基本停產。鹽礦礦床長4公里,寬1.5公里,厚300-400米,巷道全長300多公里。迄今已開采9層,深度為327米,共采鹽2000萬立方米。在離地面130多米深的鹽道上建起了世界上罕見的供旅游者參觀的游覽勝地。早在幾百年前,維利奇卡鹽礦就已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為方便視察和參觀,1744年礦工們在礦井內興修了樓梯通道,在地下130多米深的巷道深處建起了博物館、餐廳、娛樂大廳和教堂。十五世紀起游客就可以到鹽礦內參觀,地下的游覽路線逐步形成,歐洲很多名人,如肖邦、哥白尼、歌德等都曾來此地游覽。 鹽礦內部面積非常大,有100余公頃,深達327米,約300千米長的通道蜿蜒其中。面積如此之大,以至于盡管只對游客開放了百分之一左右的區域,走完整個游覽路線也需要三小時左右,在這三小時中,游客可以深入到地下64米到135米處,走到鹽礦九層中的第三層,再深的區域出于安全考慮沒有對外開放,但是人們發現鹽礦自身獨特的小環境可以幫助人們治療哮喘和過敏,于是在地下210米的地方處設立了一個地下康復療養中心。 鹽礦部寬敞、干凈,礦壁是自然的深灰色,在光的照射之下,可以看到水晶的光澤,并且有很多的木制結構支撐著墻壁和頂部,行走其中很容易讓人忘記這是在地下數百米深的礦井當中。要進入鹽礦,可以選擇乘坐曾經用來運送鹽的豎井,也可以選擇走380步的樓梯到達地下第一層。游覽路線分為兩段:在第一段,走廊兩側有很多的內庭,開始部分的內庭中擺放著鹽礦歷代的生產工具,比如用馬拉動的絞車,水轉輪,燃燒甲烷的機器等;再往前走,可以看到鹽礦內最獨特之處——20座大小各異的教堂,曾經的礦工會在這里祈禱平安,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佑金嘉的教堂,是為了紀念給波蘭帶來鹽礦的福佑金嘉公主而修建的,里面每一件物品,諸如墻面上的裝飾,宗教塑像,地板,天花板,吊燈和祭壇等,都是由鹽雕刻而成,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據傳這是三個礦工用了68年的時間,在工作之余潛心雕刻,才做成了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在第二段,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地下鹽湖的光影斑駁,湖上的照明燈讓本來深處黑暗中的鹽湖煥發光彩。在游覽路線的盡頭,有一個兩米左右高的、同樣是用鹽制作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志,上面刻有1978年的12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字。除此之外,鹽礦中還有一些飯館、紀念品商店等可以讓游客在乘坐豎井回到地面之前,在此稍作休息,并且還可以買到許多用鹽制成的紀念品、雕塑,化妝品和鹽燈。除了游覽鹽礦之外,維利奇卡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可以參與,這里經常會有音樂會,或者是其他的文化活動,并且,此地還有世界第二大的3D動畫——《鹽的世界》(Salt World),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鹽礦的全景。從十五世紀一直到如今,此地都是備受歡迎的旅游勝地,如今的維利奇卡本地居民不到2萬,每年要接待150萬游客,給這座城市的經濟不斷作出貢獻。 在波蘭,流傳著有關金嘉公主的神話故事,鹽礦也根據這個故事建造了神話廳,陳列著礦工向金嘉公主獻鹽的群雕。傳說,很久以前,匈牙利一位國王將其愛女金嘉公主許配給波蘭克拉科夫大公鮑萊斯瓦夫。操辦嫁妝時,國王問女兒喜歡什么,女兒回答說:“喜歡一座鹽礦”。國王問:“為什么?”女兒答:“波蘭沒有鹽礦,鹽礦會給波蘭人帶去幸福和安樂。”國王點頭應允,公主當即摘下訂婚戒指拋向馬拉穆累斯鹽礦。金嘉公主同鮑萊斯瓦夫成婚后,派人去維利奇卡開礦取鹽,在人們的半信半疑中,奇跡發生了:人們在維利奇卡不僅掘出了鹽,還在第一塊巖鹽中發現了公主拋進鹽礦的戒指。馬拉穆累斯的一座鹽礦千真萬確地伴隨著金卡公主來到了波蘭,波蘭人不再擔心沒有鹽的日子。正因為手中有了鹽,在請客吃飯的時候波蘭人可以自豪地說:“沒有鹽,就沒有滋味”。 2 波蘭克拉科夫歷史中心 (1978) Historic Centre of Kraków 克拉科夫(Krakow)位于波蘭南部離華沙約300公里的維斯瓦河畔,人口70萬,是波蘭最大的文化、科學、工業與旅游中心,曾是波蘭的首都。市內有11所高等學校,其中雅蓋隆大學最為著名。這里也是波蘭古跡最為集中的地方,為波蘭最大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游客達200多萬人。 克拉科夫歷史名城,是波蘭的前首都,坐落于華威爾皇家城堡的山腳下。這個13世紀的商業城鎮擁有歐洲最大的露天市場和無數內部裝潢華麗的歷史建筑、宮殿及教堂。克拉科夫歷史名城其他迷人的遺跡包括14世紀的要塞遺址,卡齊米日的中世紀遺址及其位于城南的古老猶太教堂、加杰勞尼大學和波蘭國王的安息之地——圣瓦格拉哥特式大教堂。 公元10世紀末克拉科夫并入波蘭國家版圖之前,維斯瓦公爵已在此建都。從“復興者”卡齊米日國王(1034年至1058年)起克拉科夫成為波蘭首都。從1320年起克拉科夫為國王的加冕地。1794年科希秋什科起義以克拉科夫為中心。波蘭被瓜分后,克拉科夫隸屬奧國。二次大戰期間,克市被并入德國版圖的“總督轄區”。當時克拉科夫是波蘭最大的抵抗中心之一。 市內古典的建筑物,彌漫著中世紀的風情,被譽為波蘭最美麗的城市。舊城區以古城廣場為中心,距火車站不過二十多分鐘步程,廣場中央為建于16世紀的Sukiennice市場,市場下層經營著各式紀念品商店,以木制品、刺繡、皮革為主,樓上則是國立博物館。廣場東面是圣瑪莉教堂 (St. Mary Church),其鐘樓每小時都有喇叭吹號。廣場南面經Grodzka街,可一直行往山上的華威城堡(Wawel Castel)。城堡乃波蘭歷代國王的宮室,其中的大教堂就是他們加冕及死葬之地。 3 波蘭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1979, 1992,2014) Bia?owie?a Forest 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白俄羅斯語:Белавескаяпушча 波蘭語:Puszcza Bia?owieska)位于布列斯特以北70公里,橫跨白俄羅斯及波蘭邊境,是歐洲現存唯一的原始森林。這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及生態保護區位于白俄羅斯西南部布列斯特州及格羅德諾州境內。波蘭為了這個森林設立了比亞沃維耶扎國家公園,占地超過100平方公里。白俄羅斯則設立的生態保護區占地1771平方公里。 波蘭側的國家公園占地約100平方公里。公園內有一處原來由沙皇擁有的綜合設施,包含一座旅館、餐廳與停車場。每年大約有20萬人次觀光客參訪波蘭側的森林。 在白俄羅斯側的生態保護區占地約1,771平方公里;核心區域157平方公里;緩沖地帶714平方公里;過渡地帶900平方公里;國家公園及世界遺產則占地876平方公里。保護區的管理中心位于Kamieniuki,包含一個實驗室與動物園,里頭展示了歐洲野牛、柯尼克波蘭小馬(歐洲野馬與家馬的雜交種)、野豬、駝鹿等原生動物。另外也有一個小型博物館、餐廳、速食店與旅館(蘇聯時期興建,目前年久失修)。由于白俄羅斯方面缺少設備與觀光客,很少外國人參訪白俄羅斯側的森林。 原本整個歐洲東部都覆蓋著像比亞沃維耶扎的原始森林。在14世紀以前,人類都通過河流來穿越森林,道路及橋梁都是后期出現的。15世紀時該森林成為波蘭-立陶宛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的財產。保護這片森林第一份有記錄的文件可追溯到1538年,西格蒙德一世下令盜獵歐洲野牛者死刑。1541年時森林成為皇家獵苑。1639年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解放所有居住于森林中的農民,以交換他們成為皇家守林員。在1795年瓜分波蘭后,沙皇保羅一世將所有守林員貶為農奴,并將他們交給多個俄國貴族與將軍。由于保護區廢除,使得獵人得以進入這片森林,15年內歐洲野牛的數量由原本的500頭下降到不足200頭。然而,1801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重新恢復保護區,并雇用少數農民來保護動物,歐洲野牛的數量在1830年代恢復到700頭。然而在1830-1831年爆發了十一月起義,保護令再度蕩然無存。1860年亞歷山大二世參訪這座森林,并且宣布歐洲野牛保護必須恢復。由于沙皇的命令,當地人殺光了所有掠食者:灰狼、棕熊與猞猁。1888年沙皇成為整片原始森林的擁有者,比亞沃維耶扎森林再度成為皇家獵苑。沙皇開始向歐洲各國寄送歐洲野牛作為禮物,同時從帝國各地輸入鹿、駝鹿等其他動物在森林內繁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比亞沃維耶扎森林遭受了巨大損失。1915年8月德軍攻占此地,9月25日前至少有200頭野牛被殺,之后發布了禁獵令。然而德國與蘇聯士兵、盜獵者與強盜仍然不斷殺戮,直到1919年2月此地被波蘭占領,然而最后一頭野生歐洲野牛已經在一個月前被殺。1921年波蘇戰爭后,比亞沃維耶扎森林的核心區域被宣布成為國家保護區。1923年的調查發現全世界的動物園只剩下54頭歐洲野牛,其中沒有一頭在波蘭。1929年波蘭官方從多個動物園購入4頭野牛引進森林繁殖。1932年大部分森林成為國家公園。1939年蘇聯出兵占領波蘭東部,比亞沃維耶扎的波蘭當地人被蘇聯放逐,由蘇聯守林員取代,然而1941年德國人占領這片森林,換蘇聯人遭到放逐。1941年7月森林成為波蘭與蘇聯游擊隊的藏身之處,德國當局處決了大批被懷疑支援游擊隊的當地人。1944年7月紅軍解放了這個地區。德軍撤退時摧毀了舊比亞沃維耶扎狩獵莊園。戰后這片森林分屬于波蘭與白俄羅斯。波蘭側的國家公園在1947年重新恢復。比亞沃維耶扎森林在1992年注冊世界遺產,并在次年成為國際承認的生物圈保護區。 4 波蘭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 (1979) Auschwitz Birkenau German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1940-1945) 奧斯維辛-比克瑙是最大的納粹滅絕營和集中營,位于克拉科夫以西37英里的波蘭小鎮奧斯威辛。奧斯維辛集中營-比克瑙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萬人在這里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該集中營距波蘭首都華沙 300多公里,是波蘭南部奧斯維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營的總稱。該集中營是納粹德國黨衛軍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 這里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布,設有哨所看臺、絞形架、毒氣殺人室和焚尸爐,展現了納粹德國在原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即第三帝國最大的滅絕營中執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狀況。歷史調查顯示,有15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被餓死、慘遭嚴刑拷打和殺戳。奧斯維辛是20世紀人類對其同類進行殘酷虐殺的見證。 在納粹謀殺的所有猶太人中,有六分之一是在奧斯威辛為毒氣殺害。1940年4月,黨衛軍首領海因里希·希姆萊下令,在奧斯威辛建造一座新集中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奧斯威辛屬于被德國并吞的那部分波蘭。首批波蘭政治犯于1940年6月運抵奧斯威辛。到1941年3月,那里已有10,900名囚徒,其中大部分是波蘭人。奧斯威辛很快就以最殘暴的納粹集中營著稱。 1941年3月,希姆萊下令在離營地原址1.9英里開外再建造一個大得多的第二分部。這里將被用作滅絕營,得名比克瑙,或稱奧斯威辛二處。比克瑙最終關押了奧斯威辛營區的大部分囚徒,包括猶太人、波蘭人、德國人和吉普賽人。此外,這里還擁有最可恥、最慘無人道的種種設施,其中就有毒氣室和焚尸爐。猶太囚徒抵達比克瑙站臺后,就被趕出車廂,不許攜帶財物,并被強行排成男女兩列。黨衛軍軍官,包括臭名昭著的約瑟夫門格勒醫生會從中挑選,將大部分受害者送到一邊,也就是將他們判入毒氣室受死。少數人送到另一邊,去干苦役。被判死刑的人當天就被殺害,尸體在焚尸爐里火化。沒有送往毒氣室的人則被帶到檢疫區,在那里削掉頭發、領取條狀囚服和進行登記。囚徒個人的登記號碼被紋在左臂上。然后,大部分囚徒被送往奧斯威辛一處、三處、子營或其它集中營干苦役,他們在那里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個月。留在檢疫區的囚徒,壽命只有幾星期。 囚徒在營里有很多日常任務。每天的作息包括:黎明醒來,整理床鋪,早上點名,出營工作,長時間干苦力,為一頓可憐的飯排隊,返回營地,牢房檢查,晚上點名。點名期間,無論天氣如何,衣衫極其單薄的囚徒必須紋絲不動,靜靜站上幾個小時。不管是誰,只要跌倒甚至失一下足,就遭到殺害。囚徒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僅僅為了熬過一天的折磨。納粹在奧斯威辛營區的毒氣室中使用了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滅絕方式。比克瑙有四間毒氣室供使用,每間每天可殺死6,000人。為了迷惑受害者,毒氣室建造得如同浴室。新人抵達比克瑙后,會得知要被送去勞動,但先要淋浴和消毒。他們被帶到形同浴室的毒氣室,很快就被劇毒的齊克隆B毒氣當場毒死。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殘忍的醫學實驗把某些囚徒如雙胞胎和侏儒當作實驗對象。例如,為了測試耐力而讓他們經受諸如極熱和極冷這類駭人的環境,或者對他們實施絕育。 1947年7月2日,波蘭政府把奧斯維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展出納粹在集中營犯下種種罪行的物證和圖片。包括從囚徒身上掠奪的財物,以及囚徒們在集中營進行地下斗爭的各種實物和資料。只有奧斯維辛一號和奧斯維辛二號(比克瑙)的部分保留了下來供游人免費參觀,其中許多殺人證據被納粹銷毀,人們根據當年的原貌又重建起來。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 5 波蘭華沙歷史中心 (1980) Historic Centre of Warsaw 華沙,波蘭首都、歷史名城,位于波蘭中部平原,坐落在維斯瓦河東西兩岸,是歐洲著名的古城,有“世界綠都”之美稱。市區面積430平方千米,人口162萬,是波蘭的最大城市,也是工業、貿易和最大科學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運輸樞紐。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期間,華沙歷史中心85%以上的建筑遭到納粹部隊的摧毀。二戰之后,華沙人民用長達5年的時間重建古城,他們修建了教堂、宮殿和貿易場所。華沙的重生是13世紀至20世紀建筑史上不可抹滅的一筆。 華沙古城南側五邊形的華沙王宮,也稱為華沙城堡,建筑美侖美奐,裝修富麗堂皇。王宮畫廊里陳列的全部是波蘭歷史上最有名畫家揚·馬特伊科描繪波蘭歷史的油畫。王宮西側是不大的廣場,廣場南端立有一根22米高的花崗石圓柱。圓柱頂端是決定定都華沙的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銅鑄像。這根圓柱是華沙最古老的紀念碑,也是華沙的象征之一。它同王宮形成一個和諧的主題。華沙王宮是波蘭千年國家歷史傳統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興衰史的見證者。華沙王宮的歷史是從13世紀瑪佐夫舍公國建造防御性木結構城堡開始的。不久就開始建造了第一批石結構建筑物來取代。王宮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4世紀上半葉建造的哥特式"大庭院",當時用作瑪佐夫舍大公的府邸。16世紀上半葉瑪佐夫舍公國歸并波蘭王國,1595年,瓦維爾宮被大火焚毀,國王把國王府邸簽到華沙。17世紀中葉,王宮已經成為華沙的主要景觀。 華沙王宮多次受到戰爭的破壞,最嚴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對波蘭動閃擊戰,華沙王宮也成為希特勒軍隊狂轟濫炸的主要目標。1944年8月華沙人民反納粹起義失敗后,納粹專門部隊爆破了古老建筑、紀念碑、古跡等。1944年12月,一個納粹工兵連終于把早已千瘡百孔的殘余王宮炸成一片廢墟。戰后華沙人民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努力,嚴格按照保存下來的原設計圖紙重建王宮,十幾萬人參加修復工作,其中義務勞動量達數十萬工時。許多散失的王宮藝術品也通過各種途徑回歸王宮。 華沙靠近維斯圖拉河岸,城市圍繞著集市廣場發展起來,主要特點是街道按照方格網狀進行布局規劃。隨著街道從市中心向外延伸,這種布局的規范性逐漸消失。寬闊的廣場提供了廣大深遠的視野。16-18世紀的建筑物外墻為華沙提供了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色,裝飾著壁畫和石門的房屋沿市場一直延展開去。廣場附近另一排房屋正面建造了裝飾性的拱頂和游廊。老城邊上靠近城堡的地方,一連片色彩艷麗的住房與整個城市和諧地融為一體。俯瞰全城的皇宮旁另有一些紀念建筑成為重建后華沙的點綴,這些建筑具有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等各種風格。靠近城堡并沿維斯圖拉河生長的綠林將老城環繞起來。各種歷史紀念物、名勝古跡大都集中在老城區,特別是宏偉的宮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樣的箭樓、城堡等,每年吸引著大批來自境外的游客。在新城區,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幢連著一幢,各種商店、飯館、旅店、賓館比比皆是。環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區,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蒼郁,花草廣植,宛如花園一般。市內交通四通八達,井然有序。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現代藝術館、影劇院、體育場分布各區,充滿生機。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學宮頂端,眺望四周,國際著名旅游城市華沙美景一覽無余。 瓦津基:因公園內立有肖邦的雕像,故中國人又稱之為“肖邦公園”。它是波蘭最美麗的公園之一,具有英國園林風格。原是波蘭末代國王斯 · 奧 · 波尼亞托夫斯基(1766--1795年)的別墅。園內宮殿、樓閣、池沼、草地錯落其間,還有玫瑰園、柑桔園等。最負盛名的水上宮殿-瓦津基宮,雄偉多姿,富麗堂皇。原是皇室官員住處,現為國賓館之一。宮殿中央是懸掛吊燈的圓形大廳,四周建筑的裝飾各具特色。據介紹,殿中曾存放著二百幅畫、六十件藝術品、十七臺鐘表和八十座雕像。如果從遠處眺望這座建筑物,島上宮殿與水中倒影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這座水上宮殿于1944年秋天曾遭受希特勒分子的洗劫與破壞,1960年開始重建和修復。在其東北方向不遠的地方座落著梅希萊維茨基宮。這座宮殿保存完好,未受戰爭破壞。對中國人來說,更具特別意義的是,60年代曾在這里舉行過著名的中美大使級會談。 古城:華沙最古老的地方,也是首都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它建于13、14世紀之交,擴建于15世紀,改建于17世紀,建筑風格為哥特式。古城的中心有個寬廣的方形市場,當時的市政機關、商店和手工業作坊都集中在這里。城市中最富有的人們也都在此居住。為了防御,在古城周圍筑有城墻和護城河。1944年華沙起義初期,起義者解放了古城。起義失敗后,德國法西斯把古城毀成一片廢墟。戰爭一結束,波蘭人民就著手重建華沙古城。1949年古城廣場四周聳起第一批建筑物。1953年7月22日舉行隆重移交儀式。1963年整個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筑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是按照現代建筑技術進行改建的。 美人魚:是波蘭首都華沙的象征,是華沙的守護神。民間傳說,很久以前,一個名叫齊格蒙特的國王在全國到處巡游,想為王國尋找一個理想的京都。一天,國王來到維斯瓦河畔一座風景秀麗的孤家村落。這里只住著一戶漁民,國王四處查看時,一條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從河里跳出水面,為國王唱了一支優美動聽的歌。國王立即愛上了這個地方,遂決定在這里建都。國王問正在河邊嘻戲的兩個漁家孩子:“這個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沒有名字”。國王又問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爾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國王決定把他倆的名字連在一起,作為這個地方的名稱,這就是“瓦爾沙娃”(中文譯為“華沙”)。華沙第一個美人魚銅像建于1855年,位于華沙古城市場中心。目前聳立在維斯瓦河畔的美人魚銅像,比第一個銅像大很多,姿態也更加優美。它是由波蘭著名女雕塑家盧德維卡· 尼特斯霍娃于1934年以波蘭女英雄什塔海爾斯卡為模特創作的,1937年建成。 在希特勒德國侵占波蘭期間,美人魚銅像悄然失蹤,直到波蘭解放后才重新出現。原來,在德國法西斯軍隊入侵前,人們把這座銅像拆卸掩埋,精心保護起來。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們把她重新豎立在維斯瓦河畔。 圣約翰教堂:圣約翰教堂是華沙最古老的教堂。位于古城廣場外,始建于13世紀至14世紀之間,1836年至1842年改建,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它毀于二戰,1966年重建,恢復了原有風格。整個建筑呈紅色,規模宏大。入口處左側的穹頂下有多座墓碑和石棺,其中有歷任大公、作家顯凱維支和總統納魯托維奇的石棺。右側有為國犧牲的婦女的銅質金屬牌和國會瑪拉恰夫的紀念碑。數百年以來,它是波蘭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中心。這里曾是國王加冕之地。世界著名的《五三憲法》是在這里頒布的,是世界第二部憲法。 6 波蘭扎莫希奇古城 (1992) Old City of Zamo?? 扎莫希奇(波蘭語:Zamo??)是波蘭東南部的一座城市,地處拉班卡河河畔,鄰近盧布林高地和羅茲托切丘陵地帶,屬盧布林省管轄。 公元16世紀,軍事將領簡·扎莫希奇建立了扎莫希奇古城。古城位于黑海地區連接西歐和北歐的商貿道路上。古城以意大利的“理想城市”理論為雛型,由帕多瓦當地的建筑大師波南多·莫蘭多設計建造,是16世紀晚期文藝復興城鎮的完美范例。扎莫希奇古城完美地保留了16世紀末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城鎮的最初風貌和要塞堡壘,與此同時還保留了大量的、充分體現意大利與中歐建筑風格完美結合的建筑物。 大市場Rynek Wielki / Market Square,即市場廣場,坐落在扎莫希奇老城中心,極富古樸的魅力。它呈正方形,長和寬均為100米,采用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 廣場周邊環繞著拱廊和五彩斑斕的房子,裝飾著雅致的花紋和圖案。 扎莫希奇市政廳Ratusz w Zamo?ciu / Town Hall of Zamo??,坐落在大市場北側,是廣場周邊最高大的建筑,擁有一座高聳的塔樓,外墻被涂成粉色。 扎莫希奇博物館Muzeum Zamojskie / Zamo?? Museum,坐落在大市場北側的彩色房屋中,展出了一些有趣而富于地方特色的物品,包括繪畫作品、民間服裝、考古物品和16世紀的城市縮微模型。 扎莫希奇主復活和使徒圣托馬斯大教堂Katedra Zmartwychwstania Pańskiego i ?w. Tomasza Aposto?a w Zamo?ciu,即“扎莫希奇大教堂”,修建于16世紀,規模宏大。 教堂祭壇右側的禮拜堂里有扎莫伊斯基的墳墓,登上鐘塔可以近距離觀看大鐘并俯瞰城鎮的全境。 教堂西南不遠處有一座神圣博物館,展出了禮服、繪畫和雕塑。 要塞7 Bastion VII / Bastion No.7,位于扎莫希奇老城東端,這這座星形城堡中保存最完好的要塞。 附近有古老的市場(Hala Targowa)。 扎莫希奇猶太會堂Synagoga w Zamo?ciu / Zamo?? Synagogue,一名“扎莫希奇老猶太會堂”(Synagoga Dawna w Zamo?ciu / Zamo?? Old Synagogue),建于17世紀早期,是波蘭東部極具意義的猶太建筑遺址,保留著原始的墻壁和天花板。它曾被長期用作圖書館,現在則是文化中心,有一個表現當地猶太人生活的圖片展。 二戰之前,猶太人一度占據這座城鎮45%的人口,但他們大部分都被納粹占領者殺害了。 扎莫希奇-圣米克瓦伊教堂Ko?ció? ?w. Miko?aja w Zamo?ciu / Saint Nicholas Church of Zamo?? ,坐落在老城東南部,是一座希臘東正教-天主教教堂,修建于17世紀,采用了文藝復興-巴羅克風格。 扎莫希奇-圣卡塔日娜教堂Ko?ció? ?w. Katarzyny w Zamo?ciu / St. Catherine's Church of Zamo?? ,位于扎莫希奇老城北側,建于17世紀后半葉,采用了巴羅克式風格。 扎莫伊斯基學院Akademia Zamojska / Zamojski Academy,坐落在一個方形建筑中,由當時的羅馬教皇克雷芒八世批準成立于1594年。 內部有一個庭院。 扎莫伊斯基兵工廠Arsena?Zamojski ,即“兵器博物館”(Muzeum Barwy i Or??a "Arsena?"),保存了加農炮、劍、輕兵器等大量武器。 7 波蘭中世紀古鎮托倫 (1997) Medieval Town of Toruń 中世紀古鎮托倫位于維斯杜拉河(波蘭河流)流域的東部,是波蘭最為古老、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由于此地養育了一位聞名于世的偉大人物——哥白尼,所以人們又常稱托倫為“哥白尼城”。這里不僅以一些里程碑似的建筑物及尼古拉斯哥白尼大學而著稱,而且在這片土地上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奇聞軼事。 托倫城的雛型源于13世紀中期,當時,條頓騎士團在托倫修筑城堡,成為征服普魯士和感化普魯士的基地。不久以后,托倫在中世紀的漢薩同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現在城中還有許多公元14世紀和15世紀建造的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包括哥白尼的故居),這一切充分顯示了托倫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托倫,波蘭中北部城市,托倫省首府。臨維斯瓦河中游,在華沙西北190公里,1232年由條頓騎士團所建立。條頓騎士團的口號是“幫助、救治、守衛。條頓騎士團早期成員全來自德意志民族,騎士團屈服于波蘭后被迫接受波蘭人,與圣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一起并稱為三大騎士團。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最后成立的一個。1187年哈丁戰役之后,圣城耶路撒冷很快被薩拉丁的軍隊攻克。教廷號召發動新的東征,奪回圣城,這便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率領德意志軍隊率先開赴小亞細亞,可惜出征未半便中道崩殂,他的兒子施瓦本公爵繼承遺志繼續東征,條頓騎士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托倫的地理位置恰巧是一個交通樞紐,這不僅使它順理成章地成為貿易中心,而且戰略上的重要性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成為列強垂涎的對象。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托倫經歷了無數次的入侵及保衛戰。1939年,當納粹德國的軍隊踏上托倫的土地時,一場慘絕人寰的波蘭大屠殺拉開了序幕。這也是托倫歷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幕。另外,第一次托倫和約也使托倫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第一次托倫和約是結束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與條頓騎士團國之間戰爭的和約。1411年2月1日,和約在條頓騎士團國最南端的城市托倫簽署。這個和約在歷史上通常被認為是波蘭-立陶宛聯盟外交上的失敗,因為波蘭-立陶宛聯盟未能充分地利用1410年6月的格倫瓦爾德戰役中對騎士團的決定性勝利所造成的形勢。條約簽署後,條頓騎士團將在戰爭期間占領的多布任地區歸還波蘭王國,并將薩莫吉提亞暫時歸還立陶宛。第一次托倫和約所制造的結果是不穩定的,它直接導致了1414年的洪格爾戰爭和1422年的魯布戰爭,最終通過1422年9月27日簽署的梅爾諾海和約才解決了領土的爭端。第一次托倫和約規定的大額賠償對于條頓騎士團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它直接導致了騎士團內部的紛爭和境內的經濟衰退。自此之后,條頓騎士團再無法恢復過去的強大實力。 托倫是舉世聞名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文化中心。托倫文化上的繁榮興盛一方面是由于坐落在此的哥白尼大學,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則是這個城鎮本身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氛圍激發了藝術家們的靈感和創作激情。托倫的圖書館藏書豐富、汗牛充棟,那座聞名遐爾的高等學府更是托倫人的驕傲。學校中懸掛著哥白尼肖像,其年代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期,是現存的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最久、最為逼真的肖像繪畫。成千上萬的游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吸引他們的不僅是那些歷史遺跡,還有現存的藝術、文學以及戲劇成就。親身體會一下只有托倫才能帶給的獨特感受令人心馳神往。 哥白尼出生于1473年,他的童年及成年的早期階段是在托倫度過的。人們認為是托倫15世紀末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品格--那時的托倫富足、崇尚真理、熱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世紀時期,托倫的建筑、繪畫、雕塑以及手工技能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這段時間里,托倫的藝術作品不僅汲取了當地手工業者的智慧,而且許多外國(比如波希米亞、德國、哥特蘭島、荷蘭)的工匠也來此奉獻了他們精湛的技藝。17世紀時,荷蘭建筑風格風靡一時,典型的例證就是重修的古代市政廳和事關該城安全的一個防御體系(包括堡壘、兵工廠等)。 托倫的古代市政廳是歐洲中世紀平民建筑的經典之作。它在其它商業城鎮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整個大廳是分階段逐步建立起來的。1259年,在托倫廣場中央建起了一個布匹交易市場;1274-1279年,相繼建成了許多貨攤、一座城堡和第一個市政廳,但這時的各個建筑還是彼此分離的。自1343年始,這里又陸續增添了一些貨攤,城堡也在當時基礎上增加了高度,到1393年,所有分離的部分已經全都集中到一個兩層方院中了。這時修建新的市政廳就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新的市政廳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人們在這里可以購買并暢飲托倫各個釀酒廠生產的啤酒。1603年,該市政廳又一次得到全面修復。但1703年的一場大火,將托倫市政廳燒得面目全非,后來的重建工作無論怎樣也難以恢復它金碧輝煌的昔日風采了。 厚重歷史的華沙、古都克拉科、奧斯維辛小鎮,以及中世紀古鎮托倫,波蘭充滿著迥異又迷人的東歐風情,每年的5~9月是波蘭較美麗的時候,天氣溫暖而陽光明媚,9月被譽為“波蘭金色秋天”的開始,7~9月是波蘭的旅游旺季。到波蘭旅游,要入鄉隨俗。波蘭人的民族自尊心極強,與其交談時,提及波蘭的偉人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最令波蘭人開懷。波蘭人在人際交往中非常喜歡請客吃飯,在宴請客人時,波蘭人有不少的講究,一是忌諱就餐者是單數,他們認定此乃不吉之兆。在吃整只的雞、鴨、鵝時,波蘭人通常講究要由在座的最為年輕的女主人親手操刀將其分割開來,然后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食盤之中。 8 波蘭馬爾堡的條頓騎士團城堡 (1997) Castle of the Teutonic Order in Malbork 馬爾堡的特多尼克奧爾多城堡,又稱條頓騎士團城堡、馬爾堡城堡,位于波蘭馬爾堡鎮,曾為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總部。城堡建于1276年,由三個磚結構城堡結合而成,條頓騎士團曾稱其為瑪麗安堡。在德意志帝國統治時期為德意志第一個國家紀念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城堡大半被毀。1945年后馬爾堡被納入波蘭領土,1962年重建。 這個13世紀帶有堡壘防御功能的修道院屬于當時的條頓騎士團,當國王的居所于1309年從威尼斯移到這里后,這個城堡也得以擴建和重修。它是中世紀磚制城堡的杰出代表。在以后的數年里,城堡日漸衰敗,到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細致地修復了原貌。當今作為標準被接受的許多文物保護技巧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該城堡在二戰時期又被嚴重毀壞,但是后人根據第一次修復時留下來的詳細資料再次修復了這個文化遺產。馬爾堡城堡是權力和文化的象征,是西方文明史上‘條頓騎士團國’這一奇特現象最重要的豐碑。此外,它還見證了東歐的十字軍運動,見證了波羅的海各族的被迫皈依,見證了該地區的殖民進程,這些歷史,對歐洲的發展至關重要。 特多尼克奧爾多城堡大致呈長方形,占地18公頃有余。其西北側緊靠諾加特河,其余三面古時為沼澤地,易守難攻。城東墻有主城門,西墻有塔門,塔門與大橋相接。城堡自南向北由高堡、中堡和外堡三大部分組成。這種格局形成后,三者的功能有了明確劃分:高堡主要用作宗教活動,中堡是城堡行政中心,外堡則是各類作坊等服務設施的所在。特多尼克奧爾多城堡代表了整個中世紀城堡建造的最高水平,其之所以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得益于兩個因素:第一,它是集修道院的宗教功能與城堡的軍事防御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第二,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磚構城堡,建于平整的沼澤低地,布局受地形限制較小。城堡周圍的沼澤,為它提供了天然的防御系統,但也造成筑城所需石料的嚴重不足,這是它以磚為主要建材的原因。城堡中三種截然不同的磚墻面展示出城堡建造與修復的三個階段:中世紀建城時的紅磚飽經風雨磨蝕,看不到明顯的灰漿線; 19世紀末斯坦因布萊希特修復時所用的紅磚顏色較深,灰漿線顯而易見;20世紀末修復時所用的紅磚顏色比較淺,灰漿線要仔細分辨才能看出。由于當地工匠數量有限,條頓騎士團便從德國大量引入建筑匠人,因此城堡所用的建造技術基本都是日爾曼式的,中世紀的各種建筑技術在城堡中皆有體現,這集中體現于保存相對完好的“總團長宮”上。它所采用的建筑和藝術技巧,不僅對條頓騎士團后來建造的城堡、也對東北歐的其他哥特式建筑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外部看,總團長宮向河一面比庭院一面要高兩層,這面的裝飾也是最為華美的。從內部看,總團長宮前廳墻面上端繪有張開的簾子,拱頂繪著繁縟的植物圖案,這是總團長宮壁畫的基本樣式,接待室、總團長寢室、冬夏餐廳都裝飾著這樣的壁畫。總團長宮的兩個餐廳是羅漫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過渡的典型代表。夏季餐廳頂部采用交叉肋拱,大廳中央立一修長大理石柱,拱肋從柱頭延伸到墻壁中部,由飛扶壁承接,狀若傘蓋。冬季餐廳不若夏餐廳高大,也采用交叉肋拱,但墻上沒有飛扶壁。這種哥特式拱頂,使室內空間更開闊,拱肋也對室內起到很強的裝飾作用,飛扶壁的使用,減輕了拱頂對墻壁的橫向壓力,使墻壁可以建得更薄,窗戶可以開得更大,增加了室內的采光量。這與高堡一層采用的羅馬式拱頂形成鮮明對照。高堡一層的柱子(建于1280年左右),粗重簡單,拱頂低矮,墻壁厚重,室內明顯昏暗。 條頓騎士團形成于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其總部最開始設在阿卡(1198,Acre,今巴勒斯坦境內),后遷到威尼斯(1291),14世紀初遷到此地,其城堡現今格局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1、始建高堡(1276-約1310年);2、興建中堡、改建高堡、形成外堡(約1310-1350年代);3、當代格局的最終定型(約1390-1406)。1274年,條頓騎士團平定“大普魯士起義”(1260-1295年,又稱第二次普魯士起義)后,開始著手興建高堡,建設工作一直持續到十四世紀初。完工后,高堡成為兼具宗教和防御功能的綜合性建筑,這在當時歐洲的城堡建筑中獨樹一幟,因而成為此后騎士團興建城堡的樣本。1309年,騎士團總團長將總部從威尼斯遷到馬爾堡,開啟了城堡建設的新階段。高堡外逐步建成中堡。中堡大致呈方形,由三棟相連的大樓圍繞方形庭院構成,西北面是總團長宮和騎士大廳,東北面是入口及待客處,東南面是來客住所,第四面向高堡開放,經通道可進入高堡。與此同時,高堡也經歷了大規模改建,面積擴大、整體加高。三十年代,總團長下令修建了橫跨諾加特河的固定大橋。外堡的建設工作也始于這一階段。城堡最后一次大興土木,是對總團長宮的擴建。當時,總團長宮東北面已接近高堡,擴建方向只好選在朝向諾加特河的東南方。增建的部分包括冬夏兩個大餐廳和一個高門廳。至此,城堡格局基本定型。此后五六百年,城堡雖有局部改動,但總體格局再未有大的變化。1457年,波蘭國王攻占馬爾堡城堡,此后百余年,城堡成為波蘭王室領地。二戰時城堡屢遭戰爭摧殘,二戰后波蘭政府對城堡進行重修,恢復了其14世紀時的風采。 9 波蘭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自成一家的建筑景觀朝圣園 (1999) Kalwaria Zebrzydowska: the Mannerist Architectural and Park Landscape Complex and Pilgrimage Park 位于波蘭中部的馬佐夫舍省,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是一處將美麗風景和宗教內涵融于一身的文化景觀。它的自然布景幾乎完美地保留下來,其中包括一系列建于17世紀初具有象征意義的宮殿,它們反映了耶酥受難以及圣母瑪麗亞的生平。至今它仍然是人們朝圣禮拜的場所。 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有著壯麗的教堂,是一處令人屏息、嘆為觀止的文化景觀。17世紀初,在這自然的景色中,逐漸誕生了一系列關于耶穌受難與圣母瑪麗亞一生朝圣的象征地。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的出現要歸根于大地主克拉科·米科萊(尼古拉斯)·澤布日多夫斯基。公元1600年,澤布日多夫斯基在扎列克山上建造了一個耶穌受難教堂,該教堂是以耶路撒冷地區的戈爾戈塔教堂為原型建造的。1601年10月4日教堂的祝福儀式上,澤布日多夫斯基決定建立基督墓小禮拜堂,跟耶路撒冷地區的教堂類似。為了確保神圣的建筑群能夠得到精心的照料,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親自邀請圣芳濟會的修道士之父和兄弟(在波蘭稱為伯納多德伊尼)到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1602年后不久,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開始建造一個帶有小教堂的修道院。由于在建筑結構上與耶路撒冷有著相同之處,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于1604年就決定開放與耶路撒冷類似的朝圣地。在執行建造計劃時,他得到了建筑師喬瓦尼·伯納多尼和保羅·博達恩(出生于比利時)的竭力幫助。1609年,該修道院和教堂正式得以完工。而耶穌受難教堂和其他地方的小禮拜堂的建設(共24個)則一直持續到了1617年。耶穌受難教堂的朝圣地幾乎是剛剛建成,朝圣者就開始云集于此了,并且紛紛參加了紀念耶穌受難儀式,這項儀式完全按照耶路撒冷當地修道士規定的程序進行。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于1620年逝世。此后,他的兒子約翰·澤布日多夫斯基繼承先父未竟之業,繼續進行教堂的建筑工作。他擴建了耶穌受難教堂,并且修建了美麗的圣母陵墓教堂。為了表示對圣母的敬意,一個特殊的宣傳隊列沿著這些路徑游行,因此又有9個新的禮拜堂得以建造。放置圣母肖像畫的地方,后來被稱為圣母卡瓦利教堂。修道士修行的教堂重新點燃了人們對圣母瑪麗亞的崇拜和朝圣。1887年,人們為這幅畫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儀式。除了各種各樣的朝圣者組成的朝圣隊伍在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舉行宗教儀式外,米科萊·澤布日多夫斯基也會定期(比如星期五或圣母升天日)來安排這項儀式。朝圣者數目的增多和朝圣需求的增大,導致了修道院在1655年—1656年間的擴展,以及修道院教堂在1692年—1720年間的擴建。主教堂擴建了兩個新的禮拜堂(即康塞普申教堂和圣安東尼教堂),教堂本身的體積也增大了。顯然,這樣的大型建筑是需要不斷進行修建和重新粉刷的。波蘭國內外的朝圣者都來到了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據說,對從屬于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主教教區和其他主教教區的人們是要舉行不同的宗教儀式的。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也吸引了很多有名的人來參觀,比如皇室家族成員、奧地利皇帝、波蘭主教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等。1979年,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參觀了卡瓦利。教堂專門為他舉行了特別的儀式,這個儀式是羅馬教皇從小就一直使用的。如今,卡瓦利修道院還建立了一個高級神學院。 10 波蘭扎沃爾和思維得尼加的和平教堂 (2001) Churches of Peace in Jawor and ?widnica 扎沃爾和思維得尼加的和平教堂位于波蘭,這兩座建筑由木材和泥土建造,沒有鐘樓和尖塔,但內部卻有著令人炫目的富麗堂皇。扎沃爾和思維得尼加的和平教堂是歐洲最大的木制結構宗教建筑,始建于17世紀中期的原西里西亞,當時正值威斯特伐利亞和平條約簽訂之后宗教運動興起之時。由于受到物質和政治上的壓制,和平教堂宣布接受人們對于宗教自由的要求,表達了路德教派的思想,這在當時以天主教為主的地區是很少見的。 “三十年戰爭”(1618-1648)以西里西亞新教徒的失敗而告終,他們失去了全部教堂的所有權。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平協議,他們只被允許建造三座教堂,其中分別位于扎沃爾和思維得尼加的兩座教堂幸存至今。在思維得尼加的教堂可容納7500人,而扎沃爾的教堂則可以容納 6000人,而第三個教堂在十八世紀就被毀了。這些建于十七世紀中葉的新教徒的木構教堂證明了在西里西亞地區天主教徒哈普斯堡皇帝容忍新教的異常行為。這些建筑物是在皇帝強迫下開始建造的。皇帝為這個建筑制定了許多規定,教堂的外觀不突出,它們沒有塔,沒有鐘。這就是為什么它從外觀上沒有影響力的原因,但它們的內部彌補了它的不足。軍事工程家阿而布萊切特監造了西里西亞南部的木構教堂。阿而布萊切特用木材和泥土建造的教堂,至今仍然牢牢地矗立著,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裝飾華麗的“emporas”(新教貴族的盒子),而最另人驚訝的是,到今天扎沃爾教堂仍然沒有地基。 在1855-1856年間,來自布勒斯特的風琴制造家亞歷山大·拉姆特·阿道夫(1809-1861)在這個用木頭和泥土建造的亞沃爾木構教堂中制造了兩個管風琴。管風琴于1856年2月24日建成。它代替了1664年由的霍夫曼斯塔制造的舊管風琴,這個舊管風琴曾于1709年由喬治敦·亞當·該斯伯,1755年由Scholz,1802年由來自亞沃爾的戈特利布·邁恩特,1854年由菲舍爾和席雷格爾進行多次花費巨額資金進行的維修。由拉姆特制造的管風琴是由機械鍵盤、發音動力裝置以及26個音栓組成。在1896至1899年間,來自施魏因福特的漢瑞斯·席雷格爾對其進行了多處改造,制造了一個新的控制臺,增加了由5個音栓構成的回音設施,把音調擴大到G調,增加了巨大的鍵盤氣動裝置和腳踏板。這個管風琴曾于1937年進行維修。戰后,這個管風琴不再演奏,但是他們試圖保留原有的響板部分,建造一個大的管風琴,使它能夠再次進行演奏。由于掠奪和破壞的原因,原始的奧伯風響板和腳踏板都已丟失,所有的機械鍵和發音動力裝置都已丟失了,金屬管和眾多的木制管都被移走和丟失。除了皮制部分,風箱還保存了完好的原始形狀。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亞被消滅了百分之65的人口,西里西亞被消滅了百分之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是信天主教的,但是為了稱霸歐洲才和新教國家站在了一起)為一方,并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中世紀后期神圣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后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卷入神圣羅馬帝國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11 波蘭南部小波蘭木制教堂 (2003) Wooden Churches of Southern Ma?opolska 南部小波蘭木質教堂反映了中世紀教堂建筑的不同側面,是羅馬天主教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建筑手法采用水平伐木技術,這種技術自中世紀時就在北歐和東歐盛行。這類教堂由貴族家庭贊助修建,后來成為地位的象征。對于石質結構來說,這種木制建筑物構成了市中心的另一建筑特征。 12 穆斯考爾公園 (2004) Muskauer Park / Park Mu?akowski 德國和波蘭共有。穆斯考爾公園是普克勒-穆斯考的赫爾曼大公在1815年至1844年建造的景觀公園,公園橫跨尼斯河和波蘭與德國的邊境,面積559.90公頃。這種將周圍環境和景觀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的設計,開拓了一條新的景觀設計之路,對歐洲和美洲的園林建筑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公園的設計是要創作一副“植物畫”,并不追求古典主義、盡善盡美,或某種迷失的完美,而是選用一些當地的植物來提升現有景觀的內在品質。這種一體化景觀通過綠色長廊一直延伸到穆斯考城內,成為劃分發展區域的城市公園。整個城市也因此成了理想景觀的一個設計元素。公園內還有一個重建的城堡、幾座橋和一個植物園。 穆斯考爾公園是赫爾曼·馮·普克勒—穆斯考大公于19世紀早期完成的作品,堪稱世界上最美的景觀和園林藝術品之一。這片廣袤的土地橫跨波蘭德國兩國,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座花園是中歐地區最大的英倫式景觀公園,同時也是波蘭和德國友誼的象征,它有三分之一的部分(城堡公園、城池公園和風景山公園)位于薩克森州的巴德穆斯考,另外一部分(梯田公園、上園、植物園和外園)位于勞齊茨尼斯河以東的波蘭境內。普克勒大公以自己華麗的穆斯考新宮為中心,按照19世紀初期英倫花園的樣式打造周圍的景觀帶。在擴建穆斯考爾之前,公爵繞城造了一條綠帶并將其并入公園中。最終,公園以19世紀英國攝政時期的風格為藍本建成。它最為成功的一點,是將整片區域的各個結構化部分通過寬廣的景觀視軸和蜿蜒的小徑連接起來。將勞齊茨尼斯河天然河段完美鑲嵌于人工景觀中,以及開鑿人工河“赫爾曼尼斯”(Hermannsnei?e),都是大師級的手筆。舊宮殿 (Altes Schloss)、熱帶園 (Tropenhaus)、騎兵房 (Kavaliershaus)、水上樂園和山地公園 (Bade- und Bergpark) 以及巴羅克式花廳 (Orangerie) 都是穆斯考園林王國的珍貴亮點。 13 波蘭弗羅茨瓦夫百年廳 (2006) Centennial Hall in Wroc?aw 弗羅茨瓦夫的百年紀念會堂。百年紀念會堂(德語是Jahrhunderthalle,波蘭語是Hala Ludowa)是鋼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該會堂由建筑師Max Berg于1911-1913年設計建造,是當時弗羅茨瓦夫的市政廳。那個時候,弗羅茨瓦夫叫Breslau,是德國的一部分。百年紀念會堂是一個多功能娛樂場所,位于展覽中心,其結構為中心對稱式。它呈現出對稱的四葉片形狀,中心是開闊的圓形空間(直徑65米,高42米),可容納6000多人。會堂上方是23米高,由鋼和玻璃構成的燈籠式穹頂。窗戶由進口硬木制成,墻壁上覆蓋了一層由水泥和一般木材或軟木混合而成的絕緣層以改善音響效果。墻上沒有裝飾和點綴,只是外露的水泥部分留有木質模板的印子。百年紀念會堂的西邊是一個模仿古代公共集會場地而建的巨大廣場。北邊是1912年建筑師Hans Poelzig設計的有4個穹頂的歷史展覽館。展覽中心北側有一個人造池塘,Poelzig設計了一個環池水泥走廊。入口附近是展覽中心管理公司的辦公樓(Breslauer展覽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37年,由Richard Konwiarz設計。一條伸向廣場的寬闊柱廊是Max Berg 于1924年設計的,柱子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百年紀念會堂是現代工程建筑的先驅之作,展現了20世紀初期各種影響力的交匯,對后來鋼筋混凝土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4 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2013) Wooden Tserkvas of the Carpathian Region in Poland and Ukraine 波蘭和烏克蘭的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是在16和19世紀之間通過東正教的社區成員和希臘天主教信徒用原木建造而成。它見證著一個獨特的建筑傳統植根于東正教神職人員的設計。波蘭和烏克蘭各有8座入選,都建于16世紀至19世紀左右。它們區別于其他東正教傳統建筑之處在于,它們的建筑特色融入了當地傳統的宇宙信仰和民族習俗。木制鐘樓,圣像屏,室內彩瓷裝飾是其最大特點。 波蘭教堂: 布魯納里·維日內的天使長圣米迦勒東正教堂(Tserkva of St. Michael the Archangel)是哥特式的木質教堂,現在的這座教堂完成于18世紀。1831年這座教堂被擴建,添加一個新的廣場,周圍三面環繞著墻,教堂覆蓋新屋頂。之后這里變成了一個天主教教堂。 萬福童貞瑪利亞降生東正教堂(Tserkva of the Birth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是無數活躍的烏克蘭希臘天主教在波蘭的教堂,在二戰中幸存。這座教堂分別在是在1733年,1858年,和1925年進行了整修和重建。 科維亞通的圣帕拉斯凱維東正教堂(Tserkva of St. Paraskevia)始建于第17世紀下半葉。教堂建于1700年,而塔建于1743年。教堂完成日期是在一個木質的框架柱上被發現的,然而這個日期可能涉及到老塔改造,所以資料也不是很確定。這座塔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以?emkowska tserkva建筑風格建造的塔。 圣母庇佑東正教堂(Virgin Mary's Care Tserkva)建于1653年。這座教堂是此地同類型的第二座,第一座因為地基上的流沙而坍塌。1701年主教辦公室進行了改造。1783年建了塔,1870年建筑進行了拓寬。1938年教堂內部畫上了彩繪。 圣小雅各東正教堂(St. James the Less Tserkva)大概在1600年左右就已經存在,以前結構的一部分依然留存。現在的教堂建筑則建于17至18世紀之間,在1813年進行了重建。這座教堂之前的位置易受洪水威脅后搬遷。 拉德魯日的圣帕拉斯凱維東正教堂(Tserkva of St. Paraskevia)座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山上,有一條河流通過。鐘樓四周有圍墻加固,用杉木和橡木做框架。為了抵抗入侵的韃靼人,這座教堂也曾用作軍事要塞。 斯莫爾尼克的天使長圣米迦勒東正教堂(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Tserkva,Smolnik)建成后之后可能遇到大火或者洪水而毀滅,第二座東正教教堂建于1602年。在1672年十月,這座教堂可能是由于韃靼人的入侵而被燒毀。教堂主體部分建設在1921年進行,主要經費來自教區的資助。后來屋頂的木瓦用金屬錫進行翻新更換。 圖爾贊斯克的天使長圣米迦勒東正教堂(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Tserkva, Turzańsk, Sanok County)始建于1801年,后來到1836年擴建,多了門廳和圣器收藏室。在1896年和1913年整修了屋頂,并用金屬錫加固。在1947年到1961年間是由羅馬天主教徒使用,1963年這座教堂重新回到波蘭東正教。 15 波蘭塔爾諾夫斯克山鉛銀鋅礦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統(2017) Tarnowskie Góry Lead-Silver-Zinc Mine and its Underground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塔爾諾夫斯克山鉛銀鋅礦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統位于波蘭南部的西里西亞高原,是波蘭最大、最具歷史價值的地下鉛銀鋅礦,其首創的地下水管理系統也是世界上同等類型排水系統中規模最大的。德國工業革命發端于西里西亞,該鉛銀鋅礦是工業革命的基礎,礦區排水系統既滿足了工業用水,又兼顧了迅速增長的人口用水需求。礦區擁有一條巨大的排水網絡,開創了公共排水系統的先河,是水利工程學上的里程碑。 在海拔270-300米的輕微起伏的高原上(最高和最低點相對高度差小于50米)給排水系統的設置增加了很大難度。地下排水系統由長度50多公里的主排水隧道、150公里二級排水隧道和進口隧道,以及大量的礦石抽取室和豎井組成。再加上地上地下的供水基礎設施,以及像平硐口、溝渠、豎井、尖頂這類礦區景觀,整個礦區網絡就組成了。 16 波蘭科舍米翁奇的史前條紋燧石礦區 (2019) Krzemionki Prehistoric Striped Flint Mining Region 科舍米翁奇礦區位于圣十字省的山區,由4個采礦點組成。這些采礦點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公元前3900-1600年),開采和加工的條紋燧石用于石斧制造。該礦區包含地下采礦結構、燧石鍛造工坊、4千多口礦井,是迄今發現的最全面的史前地下燧石采集和開發系統之一。該遺產地提供了關于史前人類定居點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的信息,并見證了已滅絕的文化傳統,是史前時期和用于工具生產的燧石開采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的突出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