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經(jīng)方60首,八綱六經(jīng),方證對應(yīng),建議收藏

     圣獅風(fēng)云 2020-03-14
    一、甘草湯
    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證:1.口腔、咽喉等處黏膜潰爛、紅腫、疼痛者。
    2.口干,口渴,容易口腔潰瘍者。

    二、桔梗湯
    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證:咽痛,咳吐膿痰粘痰者。

    三、芍藥甘草湯
    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證:1.四肢骨骼肌表現(xiàn)為“抽筋感”的拘急、痙攣。
                2.內(nèi)臟平滑肌緊張導(dǎo)致的陣發(fā)性、痙攣性疼痛。

    四、桂枝甘草湯
    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頓服。
    方證:易出汗,心悸,手護(hù)心者。

    五、甘草干姜湯
    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溫服。
    方證:虛寒狀態(tài)而見吐逆、腹瀉;或涎唾多而小便頻數(shù),或見血證者。

    半夏散及湯
    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別搗篩再合勻,白開水沖服,每次5g,日3次。
    湯劑: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劑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證:受了風(fēng)寒而咽中疼痛,或聲音嘶啞,舌質(zhì)淡嫩,苔薄濕潤。

    甘麥大棗湯
    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麥30-60g、大棗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證:精神神經(jīng)過度興奮緊張,焦慮,悲傷易哭者。

    桂枝湯
    組成用法:桂枝6-12g、芍藥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棗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證:1.自汗、惡風(fēng)、發(fā)熱,頭痛,鼻塞或自覺熱感。
    2.上沖感、動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脈浮緩無力。

    小建中湯
    組成用法:桂枝6-15g、芍藥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棗12枚、怡糖適量。將五味藥水煎,濾出藥汁,加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1.慢性腹痛伴動悸、煩熱、虛弱;腹部扁平而肌緊張。
    2.舌質(zhì)嫩苔少,脈弦細(xì)。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藥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棗12枚、龍骨15-20g、牡蠣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證:1.胸腹動悸、易驚、失眠多夢。
    2.自汗、盜汗。
    3.脈浮大而無力,舌質(zhì)嫩紅、苔少。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術(shù)10-15g、炙甘草3-6g。水煎,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1.心下動悸、或氣上沖胸、或眩暈。
    2.腹部軟弱而胸脅部脹滿、胃內(nèi)有振水聲。
    3.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4.舌體胖大、苔白滑。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棗15枚。水煎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1.臍下悸動,或胸中窒悶不暢、心悸,或腹中痛。
    2.眩暈、嘔吐,或小便不利、胃內(nèi)有振水聲。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組成用法:茯苓12-30g、掛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方證:1.咳嗽、氣喘,氣從少腹上沖胸咽、頭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紅,或手足厥冷。
    3.舌質(zhì)淡,苔白滑。

    五苓散
    組成用法:豬苓10-20g、澤瀉15-30 g、白術(shù)10-20 g、茯苓10-30 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證:1.小便不利,口渴多飲,發(fā)熱,有浮腫傾向。
    2.水入即吐、泄瀉、頭暈、頭痛。
    3.舌淡潤、苔薄白或滑,脈浮或弦。

    防己黃芪湯
    組成用法:黃芪20-60g、防己12-30g、白術(shù)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棗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證:1.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fēng)多汗,尿量減少。
    2.關(guān)節(jié)痛,特別是膝關(guān)節(jié)腫痛、肌肉痛。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用法:黃芪10-15g、桂枝10-15g、白芍10-15g、生姜20-30g、大棗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證:1.肢體無力沉重,活動不靈,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縮。
    2.浮腫,自汗,惡風(fēng),舌質(zhì)暗淡。

    麻黃湯
    組成用法:麻黃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 g。水煎服,分2-3次飯后溫服。蓋被取汗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證:1.發(fā)熱、喘而無汗、惡寒、體痛、脈浮緊。
    2.肌膚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滿者。
    3.頭身腫痛,喜熱,遇陰冷潮濕則加重,舌淡脈浮者。

    小青龍湯
    組成用法:麻黃5-15g、桂枝5-15g、細(xì)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溫服,分三次。服后以口中微干為度。
    方證:咳喘、鼻鳴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膩者。

    大青龍湯
    組成用法:麻黃10-50g、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 -25g、大棗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溫服,分三次。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欲止其汗,以玉屏風(fēng)散混爽身粉撲之即可。
    方證:1.麻黃湯證見口干、煩躁、熱甚、脈浮緩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飲,上沖、煩躁或身疼痛、惡風(fēng)寒、脈浮緊者。
    3.肌膚灼手,鼻燥口干,發(fā)熱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用法:麻黃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溫服。
    方證:1.發(fā)熱、汗出,舌紅唇燥、喘咳急迫而煩渴者。
    2.發(fā)熱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飲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腫,上逆,煩悶,脈浮數(shù)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黃。

    葛根湯
    組成用法:麻黃10-15g ,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藥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棗5-15枚。水煎,分2-3次溫服,取汗為度。
    方證:1.口噪、項背強(qiáng)痛或拘急、緊張,無汗惡風(fēng)及下利者。
    2.頭疼、發(fā)熱、惡寒,脈浮緊而項、肩、背、腰等處凝滯、強(qiáng)直或曲伸不利者。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組成用法:麻黃10-15g、炮附子10-30g、細(xì)辛5-10g。水煎分2-3次熱服,取微汗為止。
    方證:1.精神委靡困倦、發(fā)熱、惡寒、清鼻涕,肢體酸痛。
    2.舌淡苔水滑、脈沉遲、微弱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組成用法:麻黃5-20g、連翹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 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棗5-12枚、生姜10g。水煎,分兩次溫服。如用雨后積水更優(yōu)。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證:身黃、身癢、心煩、小便不利,舌紅苔浮膩者。

    越婢湯
    組成用法:麻黃10-30g、石膏5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棗5-15枚。水煎,分三次溫服。
    方證:1.肌膚堅緊,平素很少出汗,現(xiàn)周身浮腫,脈浮,惡風(fēng),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湯證兼營衛(wèi)不和,惡風(fēng),脈浮,身腫,不咳嗽而有內(nèi)飲者。

    射干麻黃湯
    組成用法:麻黃12-20g、射干10-15g、細(xì)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棗7-12枚、紫苑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飯后溫服。
    方證:1.麻黃體質(zhì)而上氣咳逆,喉中痰鳴濃流,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龍湯證而痰盛咽腫,目熱、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厚樸麻黃湯
    組成用法:麻黃10-25g、厚樸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細(xì)辛10-15g、干姜14-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麥20-50g。先煮小麥?zhǔn)?,然后去小麥,再入余藥同煎,合勻分三次溫服?/div>
    方證:1.肌膚黃黑、體形偏胖的咳喘、煩渴、胸滿、脈浮病人。
    2.小青龍湯證而鼻燥口渴、胸腹?jié)M脹、驚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氣脹滿,嗽而喘咳,且正氣渙散者。

    小柴胡湯
    組成用法:柴胡10-20g、黃芩6-10g、清半夏6-15g、人參5-10g、甘草5-10g, 生姜10-15g、大棗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證:1.胸脅苦滿或上腹部疼痛,或膽囊部明顯壓痛。
    2.發(fā)熱或低熱持續(xù),呈寒熱往來樣。
    3.心煩喜嘔,或嘔吐,口苦,默默不欲飲食。
    4.脈弦,或弦細(xì),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黃或黃白相兼,或淡黃,或黃膩。

    大柴胡湯
    組成用法:柴胡10-15g、黃芩6-10g、芍藥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實6-10g、大棗6-10枚、大黃5-10 g。水煎,分三次服。
    方證:1.發(fā)熱或寒熱往來。
    2.胸脅苦滿,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緊張。
    3.便秘,尿黃,或下痢,或嘔吐,或黃疸,或頭痛。
    4.舌苔黃白且干燥,脈滑數(shù)。

    四逆散
    組成用法:柴胡6-10g、芍藥6-30g、枳實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溫服。
    方證:1.柴胡證,或?qū)μ弁疵舾?,?jīng)常手冷、對寒冷氣溫敏感,易緊張及肌肉痙攣的柴胡體質(zhì)。
    2.胸脅苦滿,疼痛、腹痛、腹脹、兩脅下滿實,胸編攣急或積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狀樣緊張。
    3.脈弦,舌質(zhì)堅老而暗,或舌有紫點。

    柴胡桂枝湯
    組成用法: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藥5-14g、黃芩5-10g、人參5-10g、甘草5g、半夏5-14g、大棗10g、生姜6g。水煎分三次服。
    方證:1.發(fā)熱惡風(fēng),寒熱往來、汗出、關(guān)節(jié)酸痛。
    2.胸脅苦滿,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煩喜嘔。
    3.舌質(zhì)暗紅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黃膩。

    柴胡桂枝干姜湯
    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黃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蠣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證:1.胸脅滿,或咳嗽,或胸骨痛,觸之更甚。
    2.寒熱往來,或惡風(fēng)、盜汗、自汗、頭頸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飲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塘薄。
    4.心煩,胸腹動悸,不眠多夢,耳鳴。
    5.苔白厚,舌面干。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用法:柴胡15-20g、黃芩6-10 g、生姜5-10g、人參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黃5-10g、龍骨5-10g、牡蠣5-10g、大棗6枚、鉛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鐵落代之)。先煮龍骨、牡蠣、鉛丹約20分鐘,再加余藥,大黃后下,分兩次溫服。
    方證:1.柴胡證,主要是胸脅苦滿。
    2.精神神經(jīng)癥狀,尤其是臍腹動悸;易驚諳語等。
    3.舌質(zhì)紅,苔厚黃膩。

    小半夏湯
    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水煎,分二次溫服。
    方證:1.惡心嘔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質(zhì)稀。
    2.胸隔脹滿,心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膩,苔質(zhì)較厚。

    半夏厚樸湯
    組成用法:半夏10-20g,厚樸14-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蘇葉6-15g。水煎,分四次溫服,晝?nèi)危挂淮巍?/div>
    方證: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異物感,胸悶氣塞感。
    2.咳嗽氣喘,痰多胸悶,或腹脹,嘔吐惡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膩、白膩、口內(nèi)粘膩。

    旋覆代赭湯
    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參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棗12枚。水煎,分3次溫服。
    方證:1.噫氣頻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組成用法:厚樸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參3g。水煎,分三次服。
    方證:1.腹脹滿,飲食不佳,精神疲憊,肢軟無力。
    2.苔薄白,脈緩。

    栝蔞薤白半夏湯
    組成用法:栝蔞實20-30g、薤白10-15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證:1.胸中痞悶疼痛,呼吸不暢,胸痛徹背,咳嗽痰多,不能平臥。
    2.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滑。

    麥門冬湯
    組成用法:麥門冬35-80g、半夏10-15g、人參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棗4-10枚。上六味,水煎,晝?nèi)挂环?/div>
    方證:1.咳逆上氣、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勞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哺發(fā)熱、手足心熱。
    3.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豬苓湯
    組成用法:豬苓10-15g、茯苓10-15g、澤瀉10-15g、滑石10-15g、阿膠10-15g。水煎前四味,藥成加入阿膠攪動使之融化,分三次溫服。
    方證:1.發(fā)熱、嘔而渴,心煩不得眠,口舌皮膚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黃赤,淋漓澀痛伴少腹脹滿者。
    2.尿頻、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飲水者。
    3.舌質(zhì)紅苔滑,脈浮。

    澤瀉湯
    組成用法:澤瀉30-50g、白術(shù)15-20g。水煎,分二次溫服。通常上下午各一劑。
    方證:1.頭暈?zāi)垦#簮鹤鲊I,如坐舟車之中,動則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膩,脈沉。

    枳術(shù)湯
    組成用法:枳實15-60 g,白術(shù)20-30 g。水煎,分三次溫服。
    方證:1.心下痞堅、小便不利或心下滿痛、身重納減、消瘦者。
    2.胃脘痞硬,脹滿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盤,有形可見,且飲食減少,肌肉瘦消者。

    白虎湯
    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15g。水煎煮,分三次溫服。
    方證:1.胸中煩熱,面紅而垢,氣粗身重,口鼻氣熱,尿短赤,不惡寒但惡熱,病重時鼻干,語言難出,神志昏沉,或項強(qiáng),或澹語遺尿等。
    2.舌質(zhì)紅,舌面干,苔少或黃燥,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脈洪大滑數(shù)有力。

    白虎加桂枝湯
    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水煎,分二次溫服。
    方證:1.骨節(jié)煩疼、惡風(fēng)、汗出不徹。
    2.發(fā)熱,身無寒但熱,口渴。
    3.舌質(zhì)暗紅,脈浮滑或浮洪。

    白虎加人參湯
    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參10g。水煎煮,分三次溫服。
    方證:1.白虎湯證而汗出過多,口干舌燥,煩渴狂飲不止。
    2.神疲體倦,心下痞硬,脈大無力。

    竹葉石膏湯
    組成用法:竹葉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參10g、麥冬20 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藥,再加粳米待米熟湯成去米,每日三次溫服。
    方證:1.身熱、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膠著難去,咽喉枯燥不適,或干嘔。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氣,心煩。
    3.舌紅少苔,舌面干燥無津,脈虛數(shù)。

    梔子豉湯
    組成用法:桅子10-15g、香豉10-15g。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證:虛煩不得眠,心中懊,難以名狀;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結(jié)痛,饑不欲食;或身熱、手足溫,但頭汗出;或反復(fù)顛倒,舌苔黃膩。

    茵陳蒿湯
    組成用法:茵陳10-80g、梔子10-15g、大黃6-10g。先煮茵陳,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證:1.身目盡黃,色如橘子而鮮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黃而短少。
    3.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瀉心湯
    組成用法:大黃12g、黃連6g、黃芩6g。水煎煮,頓服。
    方證:1.煩躁不安,面部潮紅或為大黃體質(zhì)。
    2.心下痞,便秘。
    3.舌質(zhì)暗紅堅老,舌苔黃膩或干燥(黃連舌)。
    4.脈實有力,或數(shù),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傾向。

    半夏瀉心湯
    組成用法:半夏10-15g、黃連3-5g、黃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參5-10g、大棗12枚。水煎,分3次溫服。
    方證:1.上腹部滿悶不適,有輕度脹痛,但按之無抵抗感,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腸鳴等胃腸道癥狀。
    2.煩躁、內(nèi)熱感、多夢、失眠。
    3.舌苔薄膩,或黃膩,或黃白相兼。

    小陷胸湯
    組成用法:黃連3-6g、全栝樓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樓,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溫服。
    方證:1.上腹部、腳脅部痞脹,按之疼痛。
    2.心煩、失眠或咳嗽,痰黃粘膩或便秘。
    3.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浮滑數(shù)。

    葛根芩連湯
    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黃芩9g、黃連9g。先煮葛根,再加諸藥,煮成分兩次溫服。
    方證:1.發(fā)熱,微惡寒或不惡寒,或胸中煩熱,或午后高熱,頭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煩,心悸,或項背拘急,或腳悶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滯不爽,或臭穢,或肛門灼熱,上脘痞痛。
    3.舌邊尖偏紅,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滑數(shù)。

    黃連阿膠湯
    組成用法:黃連12g、黃芩6g、芍藥6 g、阿膠10 g、雞蛋黃2枚。先煎前三味,藥成洋化阿膠,稍冷后,再攪入雞蛋黃,每日三次溫服。
    方證:1.心中灼熱而煩,不得安臥,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諸出血證或出血傾向。
    3.面色蒼白,口舌糜爛;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熱,頭昏耳鳴,小便短黃。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膿血
    5.舌質(zhì)紅或深紅,苔黃薄或花剝、起裂甚或狀若楊梅,脈細(xì)數(shù),無力。

    黃芩湯
    組成用法:黃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藥6-12g、大棗12枚。水煎煮,分三次溫服。
    方證: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門灼熱,及身熱,口苦。
    2.舌紅苔黃,脈弦。

    白頭翁湯
    組成用法: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10g。水煎,分兩次溫服。
    方證:1.發(fā)熱、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膿血。
    2.或腹痛,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3.舌紅苔黃,脈數(shù)。

    大黃黃連瀉心湯
    組成用法:大黃12-30g、黃連6-15g。用開水浸泡5分鐘,然后取汁,分1-5次溫服。
    方證:1.上部出血,量多色鮮紅。
    2.心煩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軟者。
    3.舌紅赤,甚或起刺,苔黃膩,寸脈浮者。

    大承氣湯
    組成用法:大黃10-30g,枳實12-25 g、厚樸13-30 g、芒硝12-30 g。先煎厚樸、枳實,熬好前放大黃同煎5-10分鐘,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為度。不下,續(xù)服取下。
    方證:1.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發(fā)潮熱、手足截然汗出者。
    2.舌紅苔干焦黃,脈實有力而不大便、腹?jié)M者。
    3.脈弱,煩躁心下硬,不大便,發(fā)熱或日哺熱、發(fā)狂、澹語者。
    4.脈浮弦緊而劇烈腹痛、腹脹、腹皮熱、堅滿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膿血便者。

    小承氣湯
    組成用法:大黃10-15g、厚樸10-30g,積實10-20g。水煎,分兩次溫服。以下為度,不下續(xù)服。
    方證:1.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塘)、小便數(shù)、澹語、潮熱或無潮熱者。
    2.大承氣湯證燥屎不甚堅硬,微煩而稍緩者。
    3.臍腹脹滿,按之有彈力,舌苔厚膩,脈滑實的呢逆或便秘患者。

    調(diào)胃承氣湯
    組成用法:大黃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水煮兩味,藥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溫服。
    方證:1.體格壯實,面紅唇厚,心煩,澹語,發(fā)熱者。
    2.大承氣湯證而痞滿不甚,不當(dāng)峻下,并防泄下傷正者。
    3.體壯、燥熱、便秘較久,胃氣不和,有時心煩、胸痛,大便反塘者。

    大陷胸湯
    組成用法:大黃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為末)。先煎大黃,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攪勻,分2-3次溫服,以利為度。
    方證:1.心胸結(jié)硬、滿痛、拒按而煩躁者。
    2.胸腹積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脈沉緊有力,日哺發(fā)潮熱者。

    麻子仁丸
    組成用法:大黃10-20g,積實10-15g、厚樸10-20g、火麻仁10-30g、白芍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劑量為湯亦可。
    方證:1.小便數(shù)、經(jīng)常便秘而無所苦者。
    2.心下痞、腹攣痛、大便干澀、外觀壯實、肌肉堅緊者。

    桂枝茯苓丸
    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藥10-15 g、桃仁6-10g。將五味藥共研細(xì)末,煉蜜為丸,每服3-6 g,每日兩次,飯前溫開水送下?;蜃鳒珓鍍纱?,溫服。
    方證:1.下腹痛、按壓則痛甚,有包塊。
    2.頭痛昏暈、睡眠不良、煩躁、動悸。
    3.面紅或紫紅,舌質(zhì)暗,或有紫點,脈澀。

    桃核承氣湯
    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黃10-15g、甘草3-6g、芒硝6-10g。將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藥水煎兩次取汁,混勻后分兩份,每日服兩次,服時將一半量芒硝放入藥汁內(nèi),放火上稍沸騰,溶化后空腹服用,以瀉下為度。
    方證:1.大黃證。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結(jié)塊。
    4.精神亢奮不安,如狂。
    5.面紅、唇暗紅、舌質(zhì)暗紅或紫,舌面干燥,脈沉澀。

    抵當(dāng)湯
    組成用法:大黃10-15g、桃仁10-24g、水蛭6-12g、虻蟲6-12g。四味藥水煎后,溫服,以瀉下為度。
    方證:1.精神異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滿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塊。
    3.大便秘結(jié)或下黑便,或身有黃疸,月經(jīng)不調(diào)。
    4.舌質(zhì)紫絳,脈沉結(jié)或沉澀。

    大黃牡丹湯
    組成用法:大黃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四味藥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騰融盡芒硝,一次服下。
    方證:1.下腹腫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煩躁,身熱有汗。
    3.舌質(zhì)紅而堅老,苔黃、脈緊、滑或遲。

    理中丸(湯)
    組成用法:人參6-12g、干姜6-12 g、炙甘草6-12 g、白術(shù)6-12 g。 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細(xì)末,過篩,煉蜜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1丸。湯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證:1.腹?jié)M腹脹、嘔吐下利、大便稀澹、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溫、精神委靡、口不千渴或口干而不思飲。
    3.舌質(zhì)淡紅、苔白或厚或膩或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
    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術(shù)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證:1.腰以下有冷感,重壓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腫或平素好發(fā)浮腫。
    3.腹瀉或便塘。
    4.舌質(zhì)淡或淡紅,苔多白膩,或白滑,或根部厚膩。

    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細(xì)辛湯
    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細(xì)辛3-9g、五味子6-10g。水煎取,分三次溫服。
    方證:1.胸滿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質(zhì)淡,脈沉弦。

    桂枝人參湯
    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術(shù)10-15g、人參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證:1.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放倦怠、足冷、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弱。

    四逆湯
    組成用法:炮附子20-10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先煎附子,再入余藥,頓服或分兩次溫服。以肢溫厥回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溫服。
    方證:1.四肢厥逆,身體疼痛,精神萎靡,二便清利,脈微欲絕屬里虛寒甚者。
    2.汗、吐、下不當(dāng)傷津損陽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華、舌淡暗、苔白膩、黑潤或白滑而脈象呈沉、細(xì)、微、軟等無神,或寸部空浮無力等癥者。

    真武湯
    組成用法:茯苓30-50g、白術(shù)25-35g、白芍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藥同煎,分2-3次溫服。
    方證:1.頭暈?zāi)垦?,心悸,震顫,畏寒、浮腫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潤,脈沉伏或微細(xì)無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惡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嘔吐,脈沉者。
    3.肢體痛痹失仁或痞破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潤、脈沉虛、精神倦怠者。

    附子湯
    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術(shù)40-60g、芍藥30-50g、人參15-20g。用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1,再入余藥同煎至200ml,分1-2次溫服。
    方證:1.后背惡寒、肢體拘急、關(guān)節(jié)冷痛或頭暈、小便不利而脈沉者。
    2.各種痛證見手足冷(下肢更明顯)、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動而脈沉細(xì)無力者。
    3.妊娠胎脹,少腹如扇,發(fā)熱而精神委靡,腹痛惡寒者。

    薏苡附子敗醬散
    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敗醬草30-60 g(鮮者連根用100g)。水煎,分1-2次服。
    方證:皮膚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虛軟無力。

    大黃附子湯
    組成用法:大黃15-30g、附子20-50g、細(xì)辛5-10g。水煎,分2-3次溫服。
    方證:1.偏于一側(cè)的身體疼痛,或絞痛,或掣痛,程度劇烈者。
    2.或發(fā)熱,或惡寒,或便秘,或局部發(fā)冷者
    3.脈或弦或緊。

    甘草附子湯
    組成用法:甘草10-20g,、附子10-50g、白術(shù)15-30g、桂枝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藥同煎,分三次溫服。
    方證:1.劇烈的關(guān)節(jié)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惡風(fēng)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潤,脈沉或浮細(xì)澀者。

    桂枝附子湯
    組成用法:桂枝20-40g、炮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棗12-20枚、甘草10-20 g。先煎附子,再入余藥同煎,分2-3次溫服。
    方證:1.身體疼痛、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轉(zhuǎn)動痛劇、心煩、脈沉細(xì)或寸浮虛者。
    2.知覺障礙、肌肉拘攣、疼痛、上沖、舌質(zhì)淡紅、苔白滑潤、脈浮澀數(shù)者。

    白術(shù)附子湯
    組成用法:白術(shù)40-60g、炮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棗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藥同煎,分2 -3次溫服。
    方證:1.身體疼痛、肢節(jié)不利、納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脈浮澀數(shù)。
    2.用于甘草附子湯證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湯證而無氣上沖,見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當(dāng)歸芍藥散
    組成用法:當(dāng)歸10-20g、芍藥10-30 g、川芎6-15g、茯苓10-30g、澤瀉10-30g、白術(shù)10-30g。上6味,共研細(xì)末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蛞运逯?,日服三次。
    方證:1.妊娠腹中急痛,或綿綿作痛。
    2.頭重,眩暈,心悸,小便不利,頭面及足附浮腫。
    3.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濡細(xì)緩或有弦滑之象。

    當(dāng)歸四逆湯
    組成用法:當(dāng)歸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細(xì)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 g、紅棗10-30g。上七味,水煎煮,分三次溫服。
    方證: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腹痛、頭痛,或腰痛、腿痛、腳痛。
    3.脈細(xì),舌淡苔白。

    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
    組成用法:當(dāng)歸10-30 g、貝母10-30 g、苦參l0-30g。上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欽服3丸,加至10丸。亦可作湯,入蜂蜜30g沖服。
    方證:1.小便淋漓不盡,溲時澀痛,尿色黃赤,大便干燥。
    2.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

    金匱腎氣丸
    組成用法:熟地黃15-50g、山藥10-30g、山茱萸6-20g、澤瀉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炮附子6-12g。將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方證:1.浮腫、小便不利或小便頻數(shù)、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腹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軟弱無力。
    3.痰液、唾液、白帶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嚴(yán)重的疲勞倦怠感,肌膚虛浮,或有水腫,手足常怕冷畏寒,時常出現(xiàn)煩熱感。

    復(fù)脈湯(炙甘草湯)
    組成用法:炙甘草15-30g、桂枝10-20g、生姜10-20g、大棗20-30枚、人參10-15 g、生地黃60-120g、麥冬15-20g、麻仁15-30g、阿膠10-15g。 (黃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膠另徉后兌入藥汁調(diào)勻,溫服,每日三次。不宜飲酒者,水煎亦可)。
    方證:1.脈虛無力、三五不調(diào)。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無苔。
    3.倦怠、動悸、虛煩、頭昏、多夢或失眠、便秘。

    膠艾湯
    組成用法:川芎6-10g、當(dāng)歸10-15g、芍藥10-20g、阿膠10-15g、熟地黃15-50g、艾葉6-10g、甘草3-6g。水煎,阿膠另洋后兌入,溫服,每日二次。
    方證:1.出血不止或反復(fù)發(fā)作。
    2.腹中痛,按之軟弱無力。

    黃土湯
    組成用法:灶心土12-60g、干地黃15-60g、阿膠10-20 g、黃芩10-20g、制附子6-15g、白術(shù)10-20 g、甘草3-10 g。阿膠洋化后,兌入煎成的藥汁中,溫服,每日二次。
    方證:1.出血而精神不振,手足煩熱。
    2.腹痛、下利、或微有浮腫。
    3.脈沉細(xì)、遲或緊。

    酸棗仁湯
    組成用法:酸棗仁10-30 g、甘草3-6g、知母6-12 g,、茯苓10-20 g、川芎6-12g。將酸棗仁搗為粗末先煎15分鐘左右,再放諸藥,水煎兩次后混合,分成兩份,早晚溫服。
    方證:1.失眠,多夢,噩夢,驚醒,或睡眠淺而易醒。
    2.性情急躁,易心煩、心悸,容易緊張、興奮。
    3.頭痛、頭暈,或胸腹痛,肢體疼痛。
    4.脈弦細(xì)。

    吳茱萸湯
    組成用法:吳茱萸10-15g、人參10-15g、生姜20-30g、大棗12-20枚。水煎取汁,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1.干嘔或嘔吐涎沫。
    2.頭痛,或痛連及肩頸。
    3.手足冷、煩躁而坐臥不安。
    4.心下痞硬且滿,按之痛或不適感。

    桂枝芍藥知母湯
    組成用法:桂枝10-20g、芍藥10-20g、甘草3-6g、麻黃6-15g、生姜10-20g、白術(shù)10-20g、知母10-20g、防風(fēng)10-20g、炮附子10-2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證:1.劇烈的關(guān)節(jié)痛、伴關(guān)節(jié)紅腫。
    2.惡風(fēng)寒發(fā)熱、有汗或汗少。
    3.身體消瘦,面色暗黃或有浮腫,腳浮腫。

    大黃蟄蟲丸
    組成用法:熟大黃8g、黃芩6g、甘草6-10g、桃仁10g、杏仁10 g、芍藥12g、生地30g、干漆3g、虻蟲10g、蠐螬10g、蟄蟲6g、水蛭10g。上藥研成細(xì)末,煉蜜成丸。每次3-6g,溫水或黃酒送下,每日二次.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可參照以上量或原方比例。
    方證:1.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塊、腹有脹滿感、飲食減少。
    2.形體消瘦、面色暗晦、肌膚干燥如鱗甲、兩目黯黑。
    3.舌質(zhì)暗紫、或舌見疲斑,脈沉細(xì)澀。

    烏梅丸
    組成用法:烏梅10-20g、細(xì)辛3-6g、干姜6 -10g、黃連6 -10 g、當(dāng)歸10-15g 、附子10g、川椒6-10g、桂枝10-15g、人參10-15 g、黃柏6-10g。水煎服,每日二次。 作丸劑時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現(xiàn)代方法煉蜜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兒童酌減。
    方證:1.手足厥冷、心中煩燥悶熱。
    2.嘔吐、腹中冷痛。
    3.腹瀉、大便稀浩或瀉下粘液。
    4.口苦,口干、目赤、小便黃。

    溫經(jīng)湯
    組成用法:吳茱萸6-10g、當(dāng)歸10-12g、白芍10-12g、川芎6-10g、麥門冬15-20g、姜半夏10-15g、人參10-15g、阿膠10-15g(烊化)、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炙甘草6-9g。水煎二次,溫服,每日二次。
    方證:1.經(jīng)期小腹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色暗淡或有血塊。
    2.月經(jīng)量大,經(jīng)期長,淋漓不盡者。
    3.自覺手足心熱而又惡風(fēng)、自汗,午后有發(fā)熱感,或有頭痛、惡心。
    4.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
    5.口唇干燥,舌質(zhì)暗淡,脈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精品麻豆一二三区| 美女内射无套日韩免费播放|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丰满少妇人妻HD高清大乳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在线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奶水| 亚洲精品二区在线播放|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系列人妻有码|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99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77777|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中文字幕人妻系列人妻有码| 欧美牲交A欧美在线| 日本高清视频色欧WWW|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