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權本平臺發布 ?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 文:影寒 | 版式設計:湛藍 | 圖源:堆糖 迎著春風,沐著暖陽,聞著花香,到學校參加家長開放日活動,聽班主任王老師的數學公開課。 上了四樓,走廊很寬,教室與教室之間有活動場所,墻邊裝有四個洗手盆。走進教室,寬敞、整潔、明凈。四十個孩子,四十位家長,少許聽課老師,稍顯擁擠。靠墻坐下,旁邊是擺放學習用品的小櫥和洗水盆,學校的硬件建設與我們兒時有著天壤之別。 公開課在老師和同學互致問候之后開始。老師點開PPT,“整十數加整十數、加幾,整十數減整十數、減幾”,知道授課內容,遂在腦海搜尋,全然沒有記憶,枯燥的一年級數學,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老師用一幅豐收的情景圖片引入主題,“同學們,你們從圖片中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 “小陽摘了6個南瓜。”“小陽的爸爸摘了40個南瓜。”“小陽的媽媽摘了30個南瓜。”信息簡單明了,孩子們一個比一個積極,眼神一個比一個急切,聲音一個比一個洪亮。童年天真活潑的心性,我們何嘗不曾如此。 老師又問:“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 “小陽和爸爸共摘了多少個南瓜?”“小陽和媽媽共摘了多少個南瓜?”“爸爸和媽媽共摘了多少個南瓜?”隨著問題一個個被踴躍的孩子提出,老師把早已準備好的一條條“問題”一一貼于黑板。 老師指著“爸爸和媽媽共摘了多少個南瓜?”問:“同學們,解決這個問題,你會選擇哪幾條數學信息呢?”老師多次從“數學信息”引出問題,意在引導孩子們從小養成閱讀理解捕捉關鍵字詞的習慣。善于從圖片和文字里發現提煉信息、分析運用并最終解決問題,是衡量學習能力高低的一個指標,也是從業后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從小加強鍛煉,對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大有裨益。 “爸爸摘了40個南瓜”、“媽媽摘了30個南瓜”,黑板上列出算式“40+30=”。老師要求計算結果,說說計算方法。計算方法?結果一目了然,似乎沒有可說之處,如我所想者或不在少數。 孩子們知道,有三種計算方法。一是撥一撥,幾個同學相繼站到講臺演示,她們先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四個珠子,然后再撥三個珠子,“七十”清楚可見;二是數一數,“三十”是三個十,“四十”后面再數三個數,五十、六十、七十,得數是七十;三是想組成,“四十”是四個十,“三十”是三個十,四個十加上三個十是七個十,也就是七十。這是數學課嗎?分明是在練習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既然有三種計算方法,那就得比較比較。“同學們,翻到書上第33頁,做一做第2題,一會兒告訴我,你用的是哪種方法,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 童 “為什么”“說說理由”“你是怎么想的”,孩子們要準確流利的回答,其實并不容易。老師偶爾把熒光筆當作話筒,遞與被叫到的孩子,“我采訪采訪這位同學,你說說你為什么要用這種計算方法?”現在的孩子大都登過臺見過世面,對此并不陌生,但還是流露出對“被采訪”的期待。 孩子們舉手也是一景。老師剛提出問題,反應快的迅速舉手,反應慢的一邊舉一邊想;有的規規矩矩把肘部置于桌面,有的把手高高舉過頭頂;性急的不但舉手,還站起來看著老師……這般情景,多像兒時的我們啊! 老師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人,沒有舉手的孩子也會被叫到。想起兒時在鄉村小學,每有其他老師聽課,課前任課老師必有一番交待,舉手者未必都會解答,不會的自然也不會被叫到。不知這是時代的不同,還是老師的風格所致? 越往后氣氛越熱烈,第一次聽說“開火車”。所謂“開火車”,就是老師指定一列,孩子們由前至后依次作答。幸運的孩子們無不聚精會神,都想把“火車”開得又快又穩,絕不能在自己面前減速或停下。然而事與愿違,“火車”臨近終點卻進不了站,小女孩的臉瞬間漲紅。老師讓其他同學回答,然后讓她再來一遍,沒有批評,表揚與鼓勵總是掛在嘴邊。 誰想老師也出了錯。遙控筆一點,“56-50=”的答案是竟然“16”。尷尬了。老師坦承的說:“同學們,你們看老師不仔細也做錯了,所以你們做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認真,不認真就會出錯的。”這個年齡的孩子對老師有著天然的尊崇感,老師也會做錯,幾乎不敢相信。老師繼續上課,我心里尋思:老師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是真,那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這比簡單的說教更容易讓孩子們接受。 最能調動情緒的是快速搶答環節,全班參與無需舉手,算出得數立即起立回答即可。孩子們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的緊緊盯著屏幕,唯恐看不清“落了單”而跟不上節奏。每答一題,幾乎都異口同聲,偶有“雜音”,立刻會被熱心的同學糾正,開心熱鬧之極。 談及聽課,尤喜兩個細節。一是上課十余分鐘,老師說:“請全部答對的同學對我點點頭。”只見孩子們面向老師,一、二、三,簡單三下,是放松身體,也是集中精力,更是調動情緒;二是到了三十分鐘左右,老師微笑著說:“請全對的同學對我微微笑。”那一刻,孩子們都笑了,笑得天真又燦爛;聽課的家長和老師也笑了,笑得矜持又舒心。 整堂課,老師通過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緊緊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收放自如、松緊有致,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確實是一堂生動精彩的公開課。聽課的家長無不感慨:原來,一年級的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 綻放 作者簡介 影寒,重慶長壽人,現居山東青島。閑暇,看點雜書,寫點碎字,講些小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