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烏兔擇日法源于楊筠松《天元烏兔經》。其方法主要是把太陽、太陰等九星定吉兇,并將九星與廿四山向、方位相對應,按照不同的節氣、干支而采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其運算的規則是以洛書軌跡而成的“截法圖”和“排山圖”。然后以九星中的吉星所臨之方為吉,兇星所臨之方為兇?;蛘叻催^來,按照日干支與朔日之關系推算出何日為太陽值日,何日為太陰值日,或何日為計都值日;吉星值日為吉日,兇星值日為兇日;按日干支起,又產生太陽時、太陰時等。 天元烏兔擇日法的主要依據是九星運行與廿四山向、方位之關系,特別是把太陽(日)、太陰(月)對地球的影響作為重要依據,并運用河洛理論、“時空概念”作為主要方法,因而具有科學性。目前社會上的擇日師很少真正能認識到其重要性,且因擇日流派較多,故此法尚未廣泛采用,有待大家進一步實踐和驗證。如能與紫白、正五行、叢辰法有機結合,相信此法是一個能體現“天地人感應”學說的可用之法。 太陽太陰定局,“歷法常識”中已詳述,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太陰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曰。那么,日、月與地球上的空間方位和節氣的關系又如何呢?即在一年12個“節”、12個“氣”中,太陽在何節氣運行到廿四山這一空間的何宮呢?月球又行到何宮呢?因太陽、太陰行到哪里,對地球的相應位置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有必要了解太陽太陰定局之規律。 太陽到山、到向、三合照 太陽逆行宮、順行度。每月交節日,太陽到八干四維,即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乾坤艮巽12山;每月中氣口,即到12支方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山。均為一口行一度,一月行一宮。 太陽為萬宿之主、諸吉之宗,號星中天子,有人君之象,至尊至貴。太陽所照之方,善宿遇之而增輝,惡曜逢之而斂伏。 太陽到山、到向、到方,大可修造安葬。然到向為上,到方次之,到山又次之。因到向則照我,使我有光輝,向榮之意;到方則拱我;到山惟帝王修造宮殿則宜,土庶家反不吉,恐難當其尊也。故《疑龍經》曰請君專用太陽照,三合對宮福祿堅”。《千金歌》曰:“三要明日入向來”。皆取到向、到方之義,未取到山也。凡用太陽,宜晝不宜夜,晝則有光,夜則無光。太陽到午宮為歸垣。 本文出自國易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