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芪,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天,我就用“名醫用黃芪的經驗”作一簡述,以便加深大家對黃芪的理解,醫學家們也可適時選用。 一、“黃芪”一名的由來 李時珍說:“耆者,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本草綱目》)。《藥性歌訣》云:“黃耆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表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泄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官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 藥理研究發現,黃芪含有膽堿、豆香素、葉酸、氨基酸、甜菜堿、皂甙、糖類、蛋白質、核黃素、黃烷化合物、鐵、鈣、磷及硒、鋅、銅、錳等多種微量無素。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固表、利尿、強心、托毒、排膿、生肌、止汗的功效。 二、《神農本草經》:黃芪療瘡補虛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黃芪列為“上品”,言其“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從整段文字來看,早期中醫使用黃芪多用于治療外科疾病,而“補虛”之功好像并不是太突出。 針對黃芪的“療瘡”之效,后人依此將黃芪用于瘡瘍、癰疽諸疾。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的托膿散,清代《醫宗金鑒》的托里透膿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內托生肌散等,均以黃芪益氣托膿為主藥,屬于外科托法范疇。 三、張仲景:黃芪補虛、通陽、護衛 醫圣仲景治急癥不用黃芪,而治雜病則用黃芪,意在緩緩收功。他在《金匱要略》中用黃芪,其義有三: 一是補虛理勞:如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勞里急,諸不足”等; 二是通陽逐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血痹”等; 三是護衛除濕: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及烏頭湯治療“風水”“皮水”“黃汗”“歷節”等。 仲景用黃芪重在扶正祛邪,益氣補虛的基礎上,配以淡滲祛濕藥、通經活絡藥、祛風散寒藥等,治療疑難疾病。 四、李東垣:黃芪補中益氣 李東垣為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補土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脾胃論》中,闡發了“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道理,認為元氣乃人生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源的“脾胃論”主張,并擬定出以補益中氣、健脾益胃為功效的新方——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調中益氣湯,此三方均以黃芪為主藥。 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描述,黃芪“補中益氣”,與之相配的是白術、人參,可謂補益中氣的三把斧;升提陽氣時,必配升麻、柴胡。 此外,東垣用黃芪,又必加陳皮以佐之,以防黃芪補而壅滯。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先生說,“這是東垣一大發明。” 五、王清任:黃芪補氣化瘀 王清任是清代革新醫學家,所著《醫林改錯》載方33首,其中用黃芪者15首,用黃芪命名或以黃芪為君藥者10首。黃芪最大用量八兩,最小用量五錢。 雖然全書沒有黃芪專論篇,但他的主導思想是補氣化瘀,他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故借黃芪大補元氣,以促血活,如補陽還五湯、足衛和榮湯、黃芪桃紅湯、黃芪赤風湯等。 值得注意的是,黃芪雖好,在服用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禁忌事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感謝河北省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郭立芳科學審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