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為越南古名,此稱源于唐朝曾在此設立“安南都護府”。五代十國時,此區域政權逐漸獨立。1174年,李朝(約1009-1225)國王遣使入貢南宋,孝宗正式賜名“安南國”。到13世紀,安南的國土面積還不大,約占今天越南的四分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屢次挫敗軍勢正盛的蒙古軍隊…… 安南以水陸不便為由拒絕了這些要求,并出兵阻止,甚至還借兵二萬、船五百給占城以抵抗元軍。于是1285年,忽必烈命鎮南王脫歡以征占城之師,轉攻安南。 安南軍在白藤江邊(在今越南北部)大敗元軍,樊楫所率軍隊全軍覆沒;阿八赤感染瘴毒,退回至川渝喪命;主帥脫歡帶領殘部突出重圍,北還。第三次元越戰爭以元朝的慘敗而告終。 脫歡是忽必烈的第九子,也是這兩次戰爭的總帥,敗退歸國的他最終郁郁而終。 ![]() 元時期全圖(局部) 圖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其三,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文化上,安南與南宋關系較為親近。南宋滅亡后,安南收留其遺民。在元越戰爭中,南宋遺民作為軍事力量與之并肩作戰;占城等國在“亞宗藩”的關系網下,也同安南一起抗擊元軍。戰爭相持階段,靈活的作戰策略也十分奏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