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散(《太平圣惠方》) 【組成】人參10g 干地黃30g 天門冬30g 遠志30g 石菖蒲30g 茯苓30g 龍骨24g 【用法】為散,分3次服,每服加大棗3枚,水煎服。 【主治】健忘。 【證析】心主神明而腦為元神之府,記憶減退與心神有關。一切疾病的基本病理都反映了氣血津液的盈虛通滯,心神病變亦無例外。此方證有氣虛不足以溫煦元神、血虛不足以濡養(yǎng)元神的病理存在,亦有津凝為濕、蒙蔽腦膜的病理改變,故是虛實互見的致病機理。 【病機】氣血兩虛,濕濁蒙蔽。 【治法】補虛泄?jié)幔_心益智法。 【方義】氣血虧損,宜補其不足。方用人參大補元氣,元氣一充,則腦有所溫;地黃滋陰補血,營血一足,則腦有所養(yǎng);天冬補血中陰津,營陰不虛,則腦有所濡。心主得到氣血溫養(yǎng),則思維敏捷而記憶漸強。混濁蒙蔽元神,又當泄其濕濁,開其壅蔽。故用遠志祛痰泄?jié)幔ㄆ湫闹荆皇牌逊枷慊瘽瘢_竅醒神;茯苓滲利水濕,導濕下行;龍骨重鎮(zhèn)沉降,不使犯上,心主不為宵小所乘,則神思敏而記憶漸復。六藥同用,成為補虛與瀉實并行的配伍形式,用治虛實錯雜證候,可謂得體。 此方體現(xiàn)了補瀉兼行的組合形式,補是補其氣血虛損,瀉是瀉其津凝之濕。津已凝結成為濕濁,還要配伍滋液的天冬,這是一個凝點。血虛勢必血中陰津亦虧,這是自然之理,配伍天冬不僅可以補充血中陰津,亦可稀釋脈外津凝所成痰濕,以利下行,粗看似不合理,其實并不矛盾。此方與孔圣枕中丹、定志丸都治健忘。定志丸證是心氣不足,濕濁阻竅;枕中丹證是心血不足,濕濁阻竅;此方證是氣血兩虧,濕濁阻竅;三方同屬濕濁阻旁,卻因氣血各有所虧才成不同機理。三方結構頗為近似。定志丸用人參補氣,枕中丹用龜甲補血,此方用人參、地黃滋補氣血,補虛藥物各不相同。由于痰濁阻竅是三方證的共同機理,所以都用遠志、石菖蒲祛痰化濕,定志丸與本方更配茯苓導濕下行。總結古人用藥經驗,遠志、石菖蒲、茯苓是治濕濁蔽阻心神的常用藥物。 【應用】以健忘兼見舌體微紅、舌苔薄白為其用方指征。 【歌括】 茯神散用天地人,遠志菖蒲龍骨尋, 健忘因虛痰濕阻,補瀉同施法可遵。 |
|
來自: 光年中醫(yī)骨傷科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