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說,舉手投足皆是太極,意思指一動就有太極拳之勢。熱身動作也不例外,簡單的動作中也能體現太極拳的內涵。如屈身彎腰、仆步松腰腿、散盤松腰胯等熱身動作,不只是活動頸、手、肩、腰脊、腿腳的韌帶與肌肉,也不只是鍛煉柔韌性,還能在對拔松開、抻筋拔骨中練出手臂、腰腿的松沉功夫。 一、以向前屈身彎腰的熱身動作為例,練法如下: 向前往下屈身彎腰這個動作叫做立位體前屈,亦稱向前往下吊腰,用于熱身運動一下。有不少人是兩腳并立直腿練的,上身向前,慢慢的彎腰,頭盡量向小腿靠,最后兩手分別抱著小腿或有節奏一下一上的往復吊腰。在彎腰時,利用腰下壓的慣性,進一步拉動腰脊、腿等有關部位的韌帶與肌肉。 武當太極拳家把向前往下屈身彎腰的動作稱為“前打躬”,在練時身體正立,兩腳分開尺余,向前緩慢均勻的彎腰,兩手分別抱著小腿或腳跟,放松脖子使頭插入兩腿之間朝后看。 兩腿伸直,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重心對應于腳弓最高處,以腳跟承重為主,腳掌承重為輔,立身中正站穩。然后心靜體松、緩慢均勻的向前彎腰。彎腰時首先是由骨盆向后移動,髖關節屈曲所啟動,這兩個動作使身體能夠平衡。理想狀態下,在髖關節啟動彎曲時,腰椎也同時開始稍微向前彎曲。彎腰時尾椎及腿在后一邊往下松沉,腰脊一邊向前彎下,精準的說,先往下松沉的,是身后胯腿腳的松沉推動了身前腰脊手的對拔松開,謂之沉中拔,這是前后對拔松開的彎腰動作。一邊繼續屈身彎腰,一邊意念兩臂從肩關節脫開的在體前順著地心重力自然下垂,絲毫不用力,松肩松手較好時應有手掌手指發脹、手臂沉甸甸的下墜感覺。 向前彎腰到大約三分之一的屈身時,繼續前后對拔松開的同時兩腿根分別向左右松開,這是前后對拔松開的同時左右對拔松開的彎腰松胯開襠動作,以對拉松開來抻筋拔骨,這樣的越彎越低,越彎越沉,越彎就腿越有力(注意要固膝傳勁),越彎就腳根越深,直至不能順著地心重力再放松往下彎腰為止。當松沉到腳底吃住最大根勁時,兩手臂也松沉到位了,盡量做到上下相隨。 最后保持手腳的松沉感覺大約七、八秒鐘,過后緩慢均勻的起身恢復初始的站立姿勢。如此反復練習幾回。 有些人練了一段時間如果彎腰時手還抱不到小腿,還摸不到腳著不了地,其原因不一定真是平常所說的筋短或是腰板硬不夠柔軟。在美國生理學的期刊上有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你坐在地板上往前伸直,卻不能碰到腳趾頭,這可能代表你的動脈已經變得僵硬,心臟病或中風發生的機率提高,所以不要單純的當作柔韌問題聽之任之,要引起注意為好。 二、以單腿盤坐搖腰胯的熱身動作為例,練法如下: 先把單盤的坐勢練好,心靜體松的坐著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面或是右腳放在左大腿上面,身背腰脊自然伸直,用意引領大椎、頸以上往上松,大椎、肩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對拔松開。精準的說,也是先往下松沉的,是腰胯臀的松沉推動了大椎、頸身向上的對拔松開。用意引導放松頭、臉、頸、胸、肩、腹、腰脊、臀、胯、大腿、膝、小腿、腳,呼吸宜從胸式呼吸自然進入到腹式逆呼吸,緩、柔、深、長。上下對拔松開的同時,兩腿根分別往左右對拉松開,如果松到位了,意氣應能松沉到丹田和臀骨。靜態的坐勢練好了,接著就是自左下至右上或自右下至左上的搖腰胯。動態的搖腰胯,也要上下對拔松開的同時左右對拉松開。如此左右各練十幾回。 為了體驗能否以單腿盤坐搖腰胯之熱身動作練出松柔、松開、松沉的功夫,不妨叫拳友或同門師兄弟以合適的勁力推按自己幾下。就是說自己以單腿盤坐的姿勢來守樁,這樣追求守中穩坐的守樁,要比以弓步、半馬步守樁的難度要大,沒有了腿腳以松沉直力為主、以斜撐力為輔的功效作用,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盤坐練功的松沉,既有重要的肉骨松沉又有關鍵的意氣松沉,還要練出“松而不懈”的綿軟。“松而不懈”有二層意思,一是節節貫串的松開;二是用意時刻保持警惕性,人家挨我哪兒哪兒化,碰哪兒該在哪兒還。盤坐守中練功的松軟,以嬰兒為師,追求嬰兒那個柔軟自然,就是要順著對方推按過來的勁力走,盡量軟到讓對方摸不著身上的實點、硬點、滯點,這是守中穩坐化勁的需要。 太極拳的修煉,要注重練功習拳的細節。如果能把單腿盤坐搖腰胯的熱身動作練到極致,以盤坐守中穩坐練出穩靜、松柔、松開、松沉的功夫,那可以減少拙力,提高松功的層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