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具體方式很多,但是基本理念是“先接納再改變”“心動而后行動”。從效果上來說,與其說是“通過改變思維方式,來改變行為模式”,不如說“通過改變行為模式,來改變思維方式”,當然更心理的說法是思維和行為同時發生同時改變,這也就是王陽明說過的“知行合一”。 打個比方,我們學開車時候,開車前教練都會告訴我們開車口訣,可是很多人能把這些開車口訣背的熟練,但是上車就打怵害怕不知所措,這就是知道容易做起來難,中間隔著的或者說缺少的就是“體驗”,這個體驗只能在行動中解決,決不能在空想中出現。我記得自己拿到駕照后第一次開車,是從車管所掛上牌照后自己膽戰心驚開回家,也就是這么真正開了一次,也就解決了害怕心理,因為體驗到了“會剎車就敢開車”。 這很符合王陽明先生說過的一段話,“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應該通過在事情上磨煉,通過具體行動,才能做到動靜結合,心有所悟,獲得體驗。 也因此不論何種情緒管理方法,了解并不困難,掌握起來也不算難,難得是堅持行動,行動才能產生體驗。目前心理咨詢主流的認知行為療法就是“認知+行為”的結合,看起來不難,用好卻不容易,其中原因就是“貴在堅持”。 之前我們介紹過四種情緒管理方式,包括情緒表達法(說出寫出我們的感受,注意不是評價),情緒命名法(給我們情緒命名,找到內在需要,嘗試著接納),底線思維法(接受情緒是為了我們好,思考引起情緒事件的預期最差情形,要接受最差),合理情緒療法(先搞明白引起情緒的不合理想法,接受是想法導致情緒出現,對不合理想法進行辯論和家庭作業練習,最后覺察反思負面自動思維)。 今天介紹的觀察記錄法也是如此,方法很簡單:
簡單說,情緒記錄法就是給自己情緒打分,通過重構認知理念再看看兩次打分有無改變。這個方法需要持續去做,最起碼21天,最好堅持90天,因為習慣是要一點點培養的,每天觀察記錄的過程就是自我覺察,自我體驗,自我效能感提升,堅持的力量最終產生效果。
“難過情緒,你好,我看到你了,知道你希望獲得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說不說是別人的事,認同不認同是自己的事,生活原本很枯燥,開心自嘲多美好,而且自己存在問題也不意味著自己整體糟糕,有缺點的人才完美。” “失望情緒,你好,我看到你了,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在乎自己的努力付出,希望看到相應回報,可是這世界沒有那么多必須應該絕對,評價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誰不在評價生活呢,主動接納評價才能覺察少去評價。” 情緒是心理現象,“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情緒來自外在刺激事件,但卻是大腦思維產物,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事件時候,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改變我們思維,因此心理咨詢或者管理情緒才有了可能。無論何種情緒管理方式,最要緊的是行動,是堅持,是意志力訓練,心動之后行動,行動又來促進心動。 附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