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過或多或少的拖延行為。已經決定好的背單詞,結果卻刷起視頻來,兩個小時過去了,發現自己只記得第一個單詞。我自己也有拖延行為,畢業論文三次都卡點提交,每次都等到截止時間的前兩天,我才開始動手。 前言:關于拖延癥的兩點重要認知根據《今日心理學》一書的觀點,20%的人認為自己有積習難改的拖延癥。 在這里,你要明白,有拖延行為不等于有拖延癥,就好像有強迫行為不等于有強迫癥一樣。 比如你要洗碗,別人洗兩遍就好,你卻要洗五六遍;明明門關上 了,卻總以為自己沒有關上;這些都是強迫行為。而上升到強迫癥則是,你洗碗洗到自己痛苦,不斷問自己,為什么我總是在洗。對于判斷拖延癥,也是需要拖延行為造成你的挫敗,讓你對自己評價很低。 先問你個問題,下周五領導要你上交一份策劃案,假如你有拖延行為,你會怎么反應和處理這個事?你是不是這樣想的:我覺得這個任務有點難,有點復雜。我不太想現在做,還是等到下周四再做吧。 在這段思考中,你對上交策劃案這個任務產生想法、情緒和行動。想法是“我覺得這個任務有點難”,情緒是“我不太想現在做”,行動是“我還是等到下周四再做吧”。 因此,我們發現,拖延絕不是簡單的逃避行為,而是包含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認知、情緒和行動。情緒和行動都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也就是你對待這件事的看法和理解。 在認知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拖延思維,就是心理開小差。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轉向],讓你繞開緊迫的事,走上看似更安全的路。 拖延思維的四個類型在《終結拖延癥》一書中,作者將拖延思維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明天再做”思維。這是我們最常會的,總把事情一拖再拖。 第二,倒推思維。就是給事情找借口,認為自己得完成某件事才能夠戰勝拖延。比如,你明明要寫論文,卻告訴自己,我現在渾身難受,得去洗個澡才能繼續寫。 第三,自設障礙思維。這也是很多人會遇到的,認為一件事情很難,自己無法完成或完成得很好,于是就選擇逃避,一拖再拖。 關于這點,我想起樊登老師說過:“拖延癥的最根本動機就是完美主義。”這里的完美主義不是你事事追求完美,而是你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害怕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至于怎么應對,其實很簡單。《向前一步》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完成好過完美。只要你完成了,你就已經戰勝拖延癥。而如果你總是追求完美,最后的結果更可能是不完美的。 第四,反事實思維。比如,這個月的業績排名出來了,同事的成績不是很好,這時候你在想象,如果是我的話肯定比他好。 改變拖延的五步法那到底該怎么改變拖延呢?《終結拖延癥》的作者提出了五步法,分別是覺察、行動、調節、接納自己、自我實現。我們一個個來看。 第一步,覺察也即認知,幫你看清拖延行為是怎么表現的。關于認知方法,作者提出了ABCDE模型。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A就是領導要我下周五交一份策劃案,這是事實;B是我覺得很難,等到下周四再做好了。這是你對此事的看法;C是結果我完成的質量不好,領導很失望,我也被批評了。 D是我反思為什么我要等到下周四再做?這樣對我有什么好處?你會發現你之前做的決定是錯誤的,于是決定下班后就開始做。E是結果你提前上交了,領導對你表示欣賞。 這個過程你在和自己內心對話,不斷發現自己認知的不足,并做出改變。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學會孤獨是成年人一項重要的技能。學會孤獨本身也是在和自己對話。 而這個方法其實已不僅僅用于改變拖延癥,更是人生中一項必要的修煉本領。我們會遇到很多負面的情緒,包括生氣、緊張等。當它們發生的時候,如果你能與之對話和交流,那些負面情緒其實已經逐漸得到控制了。 第二步是行動,也就是立即付諸實踐。前面講了,拖延癥的根本動機是完美主義。 這里還有個方法,儒家稱之為“行所當行”,意思是我干我應當做的事。當你能把履行好你該做的事,別人的看法已經不重要的,是我該做的我做了,我也盡力去做了。 第三步是調節。在行動的過程中,事情往往不是沒那么簡單就完成,也就是需要我們有持久性和忍耐力。 比如,你在寫策劃案的過程中,一會喝點飲料,一會吃點零食,一會玩會手機,不僅效率低,還越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拖延行為。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盯著那個零食,盯著你的手機,什么都不做,就盯著它們看,看五分鐘、十分鐘。當你堅持下來后,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地戰勝它們了。 這個方法的根據是正念法。“正念”最初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比如我們熟悉的寺廟打坐,一坐就是一天。后來主要用于治療心理疾病,得到了臨床心理科學研究的驗證。不僅對調節心理有幫助,對改善心血管問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有幫助。古人講的修煉比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運用了正念法。 通過自己有目的的盯著自己感受看,你會發現那些原本讓你覺得痛苦的感受都在變得溫柔了,你能與之和平相處。因此,改變拖延癥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更關乎你的價值觀、你的人生觀以及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第四步是接納自己。簡單來說就是看到自己的進步,并給予自己獎勵。 關于這一點,我們先談談“不”也就是否定的力量。現在我請你不要想一個綠色的帽子!記住,不要像一個綠色的帽子!我再問你,帽子是什么顏色的?相信你毫不猶豫回答我,是綠色的。這就是“不”的力量。 我們越是強調自己做不到,結果就越是真做不到。所以,隨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十分重要,即使它很微小,小到你今天只比昨天多看了一頁書,你也要記錄起來,并給予自己獎勵。 這個獎勵可以是物質的,比如獎勵自己更多的零食,也可以說精神的,獎勵自己看個電影。總之,只要是你感興趣的就ok。第五步是自我實現。做好目標和計劃,并落實到每一件事中。 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觀察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對話,才能戰勝拖延癥。人活著不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以此來增加快樂。正如日本神經科醫生樺澤紫苑在《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里提到的:管理時間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快樂而使用時間。所以,如果你就是喜歡拖延的感覺,那就請繼續下去吧,做一個快樂的人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