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高一學生,中考成績優異,高達680多分,進入本地最好的省級規范化學校就讀,第一次月考即進入全校3000名學生中的前10名。然而隨著一次生病,耽擱一段學習時間,后參加期中考試,僅僅班級名列20名開外。于是,孩子提出來,不想上學了,希望休學一年。 這是最近聽說的周圍一個孩子的真實故事。 自然,這樣的事情讓人震驚,使人惋惜,令人不由詢問原因,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促進思考,可以給予學生本人以及家長朋友一些幫助。
聽說這個事情后,問了孩子親戚幾個問題:
這是簡單了解到的情況,沒再繼續討論。 過去這幾天了,總在思考這個事情,感覺有些話需要說說。
面對優秀孩子的突然要求休學,大家關心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面對孩子父母的焦慮前去安慰說服,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需要明白一點,一般的安慰勸說大都是廢話,原因很簡單,事實也證明了~沒有效果。《非暴力溝通》闡述了一個基本原則,良好的溝通要表達需要而非表達同情、安慰、評判、說服,沒有人喜歡被作為談論對象泛泛而談。僅僅表達我們的好奇、震驚、想法、道理等是沒有效果的,因為這些道理常識如果有效,孩子就不會這樣了。 一般的講道理相當于在嘲笑這個孩子,視之為不懂事的小孩子,這對一個優秀孩子來說甚至帶有莫大的不尊重感,甚至是敵視感。 而“需要”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而且說出來的更不見得真實,話語更多是偽裝深厚的。如果我們的內心需要可以坦誠裸露毫無隱含,這個世界也就不會這樣復雜而有趣了,甚至很多時候當事者也未必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謂潛意識的深不可測,指揮著我們的意識行為,也就難怪弗洛伊德說我們人類甚至無法決定自己的言行生活。 作為親朋好友,可以自問與孩子的溝通有無效果,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孩子的需要又是什么,這些幫助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確保不幫倒忙、不添亂,避免大道理洋洋灑灑口若懸河,這是親朋好友第一要注意的。
孩子出現這樣“突然”厭學行為,父母一定是最焦慮的那個人,尤其是一個向來省心的學習優秀的孩子。如果來到心理咨詢師面前,孩子父母一定會焦急的追問孩子怎么了家長該怎么辦! 我想還會問家長是否過于嚴格要求孩子,相信也會回答不嚴格,沒有嚴厲要求。但是,明顯看得出,家長回答不嚴格的話是不誠實的,因為面對優秀的孩子超高的要求就是無形的嚴格,何況孩子要求休學后發動親朋好友勸說孩子,帶著看心理醫生,這些行動恰恰說明了家長的嚴格。 這個嚴格未必是直接嚴厲面對孩子,而會從教導與暗示孩子要有遠大目標的隱形要求里體現出來。 而后,會問作為家長,真的了解孩子這個行為背后的需要嗎?或者換句話說,平時我們親子關系是否暢通無阻,可以體會到孩子內心里面東西嗎。 作為家長,我們會不自然的天真到認為自己最了解孩子,其實這是假象,很多時候親子之間鴻溝巨大,這個是真實存在的,也才是正常的。我知道剛上初一的學生們,甚至小學生,很多很多孩子們的認知方面,遠遠超越我們大人的認為,不是親自聽到還不會相信,也深以為家長是不會聽到自己孩子說出學校里面同學之間習以為常的交流內容的,除非你的親子關系真的很好。 親子之間有鴻溝是正常的,但是否認這一點就是不正常的。那些道理滿天飛的家長,大都是不相信這一點的。 孩子生病導致不能正常聽課,從而落下好多課程,以至于期中考試成績非常不好,從而出現堅決休學這個問題。這是一個認識問題維度,但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真實的。 上面這個作為主觀的因果關系只是大腦產物,從來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說因為孩子生病導致考試糟糕,翻過來也可以說,孩子因為擔心考試不佳無法接受,才會心理緊張導致生病而耽誤課程。 那么從父母角度來說,首先確保排除孩子可能的器質性身體問題,然后可以對孩子做的就是努力找出孩子的內心需要,真實想法,如何尊重孩子前提下更好的促進孩子成長。而這些就需要進一步做好親子關系。 如果說什么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以此為例進行假設,這個孩子如果不是想休學,而是真的身體生病要住院,父母會如何對待孩子呢,還會強迫孩子繼續堅持學習嗎。反之,可以把孩子現在的問題作為身體問題認真對待,就是好的關系之體現。 因此,做好家長可以做的部分,由此帶動孩子,才是有益的。
誰的問題誰要來負責,誰要來承擔,這是毫無疑問的。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說過:人生苦難重重。這很殘酷,也很現實,難怪心理學家說成長就是伴隨著挫折的過程。 作出要休學這個決定,一定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原因,別人不理解只因為不是孩子本人。事實上,任何決定無論后來如何,就做出決定時候來看沒有好壞只有合適與否。 面對生活出現的挫折,比如學習成績不達預期,由此帶來的痛苦與困惑,這是必然會出現的。不論是否這個直接原因,還是其他久遠的忍受根源,說出來會有父母以及親朋好友的理解支持,這就是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的意義。 再就是,解決的問題途徑非常多,目前休學這個決定當然也是解決問題方式之一,是否最佳方式當然可以討論,根本上要明白不逃避問題就好。休學、休假、休息其實都是緩解情緒、解決問題的方式,此外還有很多當然可以討論,即便不能接受問題帶來的痛苦,但是做到正視而不回避就好。 當然,因為我們不能與孩子對話,不能知道孩子的目的所在,無論就休學決定還是其他心理想法,上述都是猜測而已。也因此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有不尊從孩子目的的解決方式,都是無效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用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一定是無效的。由此,可以啟發我們,無論對于家長,還是這個孩子,可以認真思考導致當下困難的根源,源自何種固有的思維模式。要想改變今天困境,就要靜下來,減少焦慮,尋找自己可以接受的目標(無論是情緒的平復,還是學習成績的最差情形,亦或親子關系和諧),試著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換一種新的模式來嘗試,會發現不一樣的天空。 最后,要說的是,從時間跨度看,今天無論多么艱難,三年后乃至數年后回望今天,今天的艱難一定會是一筆寶貴財富,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 2017.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