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 2020-03-25 20:58:02
線下實體處置與線上輿情應對的關系
網絡輿情是社會實體在網上的反映,是社會實體的晴雨表,離開了社會實體,網絡輿情不復存在。在每一起網絡輿情事件后,都有一個社會實體問題的歸因。 當前,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民眾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更加傾向于通過網絡渠道表達觀點和訴求,群眾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網絡輿情頻發、高發已成為常態。 同時,線下處置的效果影響網上輿論的走向。突發事件實體處置效果越好,民眾的網上反應就越好,網上輿論引導的主動性就越強,相反,不注重實體處置或實體處置的效果差,網上輿論引導就容易陷入被動,網絡輿情可能越演越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云南大理市“攔截”了其他省市防護物資,因實體應對失當,引發網上口誅筆伐,“大理無理”刷屏朋友圈,后續結果令人唏噓。
網上輿情是線下實體事件情況在網上的反映,或真實、或虛假、或全面、或偏頗。只要實體事件上了網,都會產生輿情,或正面、或負面、或中性,需要根據情況開展網上輿論引導。 在互聯網環境下,雖然人們有更多的言論自由,但沉默螺旋效應依然存在,如不及時引導,就會陷入塔西坨陷阱。 因此當網絡輿情擴散時,特別是突發事件引發的虛假信息不斷增多時,涉事部門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加強引導,使正面真實的聲音占據主導地位,直至謠言、惡意攻擊聲音陷入沉默。 同時,網上輿論引導的成效直接影響實體處置的效果。網上輿論引導得當,網上正面聲音越多,輿論氛圍越好,實體處置就越容易贏得輿論信任和支持,處置的效果就會越好;相反,網上輿論引導失當,網上質疑聲就越多,就會“推波助瀾”,勢必影響實體處置進程,甚至可能引發更大的實體事件。
實體處置的效果影響網上輿論的走向,網上輿論的走向是實體處置的重要依據,兩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在突發事件中,只有線上線下“雙線聯動”,統籌協調,才能有效應對、妥善處置。當前,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工作的不斷重視,突發事件發生后,一般會成立實體處置和輿論引導兩個組,輿論引導組根據實體處置情況發布信息,實體處置組根據網上輿論情況適時調整工作舉措和進度,共同推進事件有效處置。 當前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一是線上與線下出現脫節。線下處置與線上應對統籌協調不夠,步調不一致,很難形成同步呼應。 二是線上與線下信息不對稱。線下事件的真實情況、詳實情況和處置情況等,由于涉事實體部門的“隱瞞”或者延遲溝通,造成線上輿情研判不準確、采取措施不當。 三是線下實體部門擔當不夠。有些部門認為事件在網上出現輿情后,就是宣傳、網信、公安等部門的事了,這是對主體責任的認識和履職不夠。 四是線下實際問題解決不及時、不到位。有的涉事部門采取“拖”字訣、“等”字訣,錯過最佳處置時機,甚至還有不合法的情況,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輿情應對如何實現“雙線聯動”?無論何種類型的輿情事件,歸根結底都要落到實體工作的處置上。如何實現線下實體處置與線上輿論引導的良性聯動,是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的關鍵。 1 堅持網上輿情聯測聯判聯防 開展網絡輿情監測、管控和研判是網絡輿情應對的前提。突發事件發生后,關注監測收集網上輿情,首要是涉事實體部門的責任,同時也是網信、公安、應急等部門的共同責任。 涉事部門應主動擔責,牽頭抓好實體處置和網上輿論引導,切忌推卸責任,相互踢皮球。加強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到各行業、全方位收集。 在發生特別重大突發事件時,還應建立“聯合戰隊”,協同值班監測,打好整體戰。 要開展集體會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進行分析研判,掌握網上輿情演化動向,科學指導實體處置。 要注意防關聯、防炒作,避免與外地事件、本地過往事件甚至是境外事件關聯,避免把小問題弄大,形成茶杯里的浪花。 2 堅持信息發布聯合行動 突發事件發生后,如果未在“第一時間”及時發布并不斷更新信息,網民就會“胡亂猜想”;如果在網絡輿論面前缺席、失語,甚至想要遏制網上的“眾聲喧嘩”,將會導致矛盾激化,事態擴大。 堅持事實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突發事件處置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應將信息發布歸口到某一部門,及時建立統一的發布渠道,“第一時間”發聲,做到統一發布、口徑銜接,避免各自為陣,確保權威性、準確性。 堅持多聲部聯合動態發聲。根據統一指揮安排,涉事主體要主動發聲,講清楚事實、舉措等,相關行業部門、主管部門、權威專家等,也應有序主動從各自領域發聲,形成協奏曲。 堅持線上線下同步跟進。實體部門對網上反映普遍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公布真相,澄清謠言,著力推進事件解決;線上及時掌握網上動向,根據需要適時開展輿論引導,指導督促涉事部門回應關切;線上線下部門之間及時溝通信息,確保線上線下一致,避免信息不對稱對決策的影響。 3 要建立健全“雙線聯動”機制 線上線下“聯”的程度決定事件處置的速度、效果。 一是源頭防范機制。樹立網上輿情處置是突發事件應對最后一道關口理念,將關口前移,明確網絡輿情應對的屬地管理責任和部門主體責任,推動網絡輿情從“末端處置”向“源頭治理”轉變,把問題化解在苗頭、源頭。對一些可能預見的輿情,如重要會議召開、重大決策部署、重大政策出臺等,進行提前評估,預判輿情風險,做好準備,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二是應急處置機制。要制定突發事件處置應急機制,明確責任人、責任部門的職能職責,并經常開展演練,提升實戰能力。突發事件發生后,能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對統籌協調、現場處置、輿情監測、新聞發布、后勤保障等工作進行分工,作出部署,做到依法處置、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三同步”。 三是新媒體推送機制。當前,新媒體、自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突發事件發生后,更多信息在不同的“圈群”(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中傳播。要抓住新媒體的特性,利用網民越來越習慣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喜好,通過“圈群”傳播真實信息,辟謠虛假信息,同時收集網民反應。 四是人員保障機制。一些涉事單位面對突發事件,因人員、經驗不足,很大程度上將網上輿情應對寄希望于其他部門。長期如此,既可能消解涉事部門的主動性和應對能力,也不利于涉事部門事前做好源頭防范。為此,要落實好各級各部門的輿情應對主體責任,增強相關工作力量,加強人員培養培訓,建立政治過硬、反應迅速、本領高強的突發事件輿情處置隊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