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不管是正史、野史、小說,還是影視作品,周武王姬發都是一個英明神武正面角色,近日細品《周本紀》,發現了姬發的三個陰暗面你,分享給大家,當然了絕沒有顛倒歷史的意思,算是雞蛋里挑骨頭吧。 01:輕率周武王九年,姬發祭祀祖宗后,以太子之名,載著父親的靈牌,率領大軍到達孟津,準備討伐商紂王。在過黃河時,一條白魚跳到了船邊,隨從抓住后用它來祭天,大隊人馬興致盎然,覺得這是一件很吉利的事;在對岸歇息、準備整頓隊伍時,出現了一個很不好的現象——一只烏鴉繞著他的帳篷,不停地叫。姬發聽從部下的意見,認為很不吉利,就打道回府了。 后來的牧野之戰告訴我們,周能夠打敗殷商,并非殷商武力不行,而是紂王吸納了很多外族人,還沒來得及消化,再加上內部反對的人也不少,紂王的軍隊臨陣倒戈,周才最終取勝了。 換句話說,以當時周的軍事力量,在硬碰硬中,取勝的把握并不大。很顯然,這一次,姬發過于著急、輕率了。當然了,他能夠及時返回,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偉大之人,輕率只是一個小瑕疵罷了。 ![]() 明明實力不濟,姬發為什么還要強行出征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周與商的仇恨太大了。姬發的祖父季歷是一位軍事才能非常突出的領袖,在與各方戎狄作戰中屢屢獲勝,殷商君主文丁(紂王的爺爺)非常忌憚,以獎賞的名義將他召到了商都,然后將他下獄害死;到姬發的父親周文王時,商朝用了同樣的招,幸虧閎夭他們用了美人計,才救了回來。如此大的仇恨,怎能不著急? 其次,姬發年歲已大,命不長久了。兩年后,牧野之戰爆發,周得到了天下;兩三年后,周武王姬發就離開了人世。周文王在位50年之久,正常情況下,姬發繼位時的歲數應該不小了,再加上身體不好,著急伐商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測試一下各諸侯的反應情況。武王之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已歸順周,歸順是一回事,能夠真刀真槍的跟殷商對干則是另一回事,這次行動則是一個檢驗諸侯忠誠度很好的機會。 02:殘忍武王伐紂成功后,周武王對待商紂王本人及妻妾的方式極為殘忍。 先說他是怎么處理商紂王的。 商朝大軍失敗后,紂王已知大勢已去,跳進大火中自殺了。接下來的行為非常血腥:
再來看他是怎么處理紂王的寵妾的。 武王伐紂的三條宣言之一就是商紂王過度寵愛美女、聽美女的話,因此看到紂王的兩個寵妾自殺后,對她們尸體也絲毫不客氣,血腥的畫面再次出現:
也不知道這是當時的通行做法,還是武王的心理過于陰暗,總之凌辱尸體的做法實在是太血腥了。 03:任人唯親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才、禮賢下士的人,
周文王為了接待各地的人才,常常是顧不上吃飯。周文王的這個舉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四面八方的人才紛紛到周這邊,周文王身邊聚集了大批優秀的人才,比如說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大夫等,當然了還有我們熟悉的姜子牙呂尚。 反觀周武王身邊的謀士,基本上都是他自家人,岳父、叔叔和弟弟,像太顛、閎夭、散宜生這些老人,也沒怎么重視。 我們看看武王伐紂前后他仰仗的人就知道了。
周武王即位后,以太公望為太師,周公旦為輔相,召公、畢公等人在武王身邊輔佐幫助,繼承文王的事業。這些全是自家人,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是他的老丈人,周公旦是他的弟弟,召公、畢公也都是他的親兄弟。
牧野之戰勝利后,周武王舉行祭祀大典,我們來看看圍繞在他身邊的人:
看到了嗎,武王的核心圈子里,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弟弟,像散宜生、太顛、閎夭這些老臣也沒怎么得到重用,沒有外來的新人。武王用的都是自己人,說句任人唯親也不為過,當然了他的幾個弟弟才能也都可以。 結論周武王姬發在位時間不長,牧野之戰充分展示他的領導才能、軍事才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錯,武王并非一個十全十美的人,行動上過于輕率、人性中有殘忍的一面、用人方面任人唯親算是幾個小瑕疵吧。 內容來自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