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婉約派詞人晏殊在《破陣子·春景》中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還有幾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此時正是賞梨花的好時節(jié)。北京東五環(huán)有一處京城梨園,里面種著很多梨樹,此時很有些“梨花滿枝花似雪,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 梨花在我國約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花瓣潔白如雪,有著“素顏之花”的稱號。在百花之中,它雖沒有牡丹的雍容,沒有桃花的灼灼,但它卻如同一位素顏的少女,不施胭黛,安靜淡泊,卻盡顯出清純的可貴,用它來贊美“最美人間四月天”絕不為過。 古往今來,梨花素淡的芳姿總是博得眾多詩人雅士的贊譽(yù),大家在賞花之時也可以學(xué)習(xí)一下古人的風(fēng)采。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為唐玄宗所作的《宮中行樂詞八首》中也用梨花來描寫春日景色之美,“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梨花來比喻楚楚動人的美人,“風(fēng)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意思是輕柔的仙風(fēng)吹拂著衣袖微微飄動,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裊裊婷婷。寂寞的臉上還帶著淚痕,就像春天里帶著雨露的梨花。 唐代詩人元稹更是在《離思五首》中用梨花代表了對亡妻的深深思念,“尋常百種花齊發(fā),偏摘梨花與白人。”意思是,當(dāng)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這是《離思五首》中的第五首,而第四首中有一句更加有名,那就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東坡居士”在《東欄梨花》中有些傷感地寫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首詩通過梨花抒發(fā)了蘇軾對春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嘆,但也表達(dá)出他淡看人生,清正坦蕩的風(fēng)骨。 唐代嘉興詩人丘為在《左掖梨花》中寫道:“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風(fēng)且莫定,吹向玉階飛。”潔白的梨花自古就被很多詩人比作雪、比作清純的美女,比作思念或孤寂。五代詞人毛熙在《震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中寫道:“梨花滿院飄香雪,高樓夜靜風(fēng)箏咽。斜月照簾帷,憶君和夢稀。”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也在《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中寫道:“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唐代劉方平《春怨》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更是把那寂寞通過滿地的梨花表達(dá)得淋漓盡致。 梨花除了可以賞,也可以吃。在明朝的《本草通玄》記載中,梨花有潤肺、化痰、止咳和解酒等功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梨花可去面黑粉滓”,是說梨花有美白肌膚的效果。所以白居易還在《杭州春望》中寫過,“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是說紅袖少女夸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 |
|
來自: 頭來了 > 《文學(xué)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