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天清地明 桐花盛開、和風細雨、彩虹初見 中華大地由仲春步入暮春時節 春光已短 在追思故人、感悟生命的同時 別忘親近自然 聞一聞花香,曬一曬溫柔的太陽 ![]() 清明,一個承載思念的日子轉眼間,清明到了,一年中最清凈明潔、宛若冒著仙氣的日子來了。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為得名。” 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天地之間,纖云四卷,清風吹空,讓人一下子看清,被一個個紅情綠意所裝點的春天,如此的清新可人。
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 桐始華 〕 這個時節先是桐樹花開放,清明時節,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 〔 田鼠化為鵪 〕 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田鼠為至陰之物,此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 虹始見 〕 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意指陰陽交匯、日穿雨影,則虹見。 這一天,與其說是一個節氣,在老百姓心中,更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一家人整整齊齊去山里掃墓,大人小孩都去了。
這一路,倒是像一場郊游。頂著時而綿密的雨,踩著濕潤的土地,小孩子在前面跑,大人們護著香燭祭品。 等把墓前的雜草清理干凈,擺上酒,點上香燭,就是大人們和祖輩們對話的時刻了。聽風聽雨思故里,把思念和期許都趁著這一刻,寄托出去了。 今年不管有沒有登山祭祖、外出踏青,也記得出去聞一聞花香,曬一曬溫柔的陽光,讓身體沾染這天地之間的一抹清氣。 清明,借一股清氣,為身體升清降濁'寒氣生濁,熱氣生清。'經過初春、仲春,大地漸暖,天地間的清氣也不斷往上升,是身體好好“升清降濁”的好時機了。 《醫學見能》:“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肝膽同屬木,都主導著春天的升發之氣。膽主升清降濁,是我們身體里的“清凈之府”。 身體好比如一片田地,需要我們不斷地施肥松土,膽的升清降濁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轉化成水谷精微輸送到上焦的心肺,轉化成氣血津液濡養身體,這個過程就是升清,給身體這片土地施肥。 在胃的消化作用下,食物剩余的糟粕,則通過大小便排泄出去,讓身體處于一種“清凈”的狀態。這個過程就是降濁,給身體松松土。 如果清氣上不去,氣血不能正常輸布,人就覺得困乏,精神不好;如果濁氣下不去,慢慢地轉化為痰濕,人就覺得四肢沉重,跟穿了件濕衣裳一樣全身沉甸甸的,濕氣越來越重。
農民都知道,清明是春耕的好時機,施肥翻土一天不敢落下。膽是最喜清厭濁的,我們也該借著天清地明的時刻,好好為膽排排“濁氣”。 除了常講的敲膽經,這里再教大家一招——獨立通天式。 獨立通天式
① 雙腳并攏直立,右腳站穩,左腿彎曲向上抬,膝蓋向外展,用左手抓住左腳腕向上提,把左腳踩在右大腿的根部(初學者不用提的太高); ② 如此金雞獨立,保持身體平穩后,雙手合十,然后慢慢地把手臂舉起,向著天空伸直; ③ 如果開始做不到,就可以先靠到墻上做,下面的腳掌踩實,找穩固的感覺。上肢則充分地伸展,把意識放在手指尖上,想象氣血升發、向上肢延伸。 保持這個姿勢,能堅持多久,就保持多久。通常,用不了1分鐘,就會感覺指尖發熱、手心出汗、全身暖暖的,這便是氣血升發上來的表現。 不要小看這個姿勢,效果可不簡單。這個體式能打通下肢肝經、膽經等6條經絡,同時,能伸展到上肢的多條經絡,改善頸肩的各種不適,對肩周炎和頸椎病也有不錯的療效。 春天精神不好,做一做,還能讓你一天都精神。我每次寫文章困乏了,或者伏案太久,肩頸不舒服,就小小地堅持一下,精神很快就足了,小臉蛋也會變得紅撲撲的。 一口青團一口茶,便是春天的味道除了慎終追遠和親近自然,關于清明,還有兩種時令風物不得不提——青團和明前茶。 在我眼中,他們是帶有時間烙印的,如果這些日子錯過了這一口,就覺得這個春天是不完美的。 唯有嘗一口青團,品一口明前茶,才算是沒有辜負這如約而至、秉性分明的節氣。 青團,一種資陽氣的小點心 軟糯可人的青團,如今搖身一變,也算是點心界人盡皆知的“小網紅”。 青團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焚于綿山的忠臣介子推,下令其忌日禁火,以寒食寄哀思。每逢寒食節(清明前一天),人們不能生火煮飯,只能以冷食飽腹。 《七修類稿》:“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 為了抵御冷食的寒涼之性,古人慢慢便將青色的艾葉,搗汁與糯米和勻,制成艾團作為冷食,幫助身體滋長陽氣。 《本草綱目》講到:“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等功效”,故艾草被稱為“地之陽”。 如今清明吃青團,不單單是古人的一種傳承,更是借助艾葉的純陽之性,為人體升發陽氣,驅逐雨天的寒濕。那些常喊手腳冰涼,脾胃虛寒的人,最適合不過了。 作為春天獨有野菜,艾葉能消炎抗菌、清腸排毒,偶爾潮濕天起了濕疹,或者孩子長痱子了,用來外洗,能令肌膚清爽潔凈,舒服的很。 又或是取一些,睡前拿來泡腳,可以幫助身體燥濕扶陽,讓人正氣長存,不容易生病。 這個春天的小野菜,可真是太妙了。 艾草長得最好的時候,是從清明到端午的這段時節。不妨就買上幾把,一起做個“資陽小青團”吧。 · 資陽小青團 · 【原料】艾草150g,澄面25g,豬油7g,糯米粉300g,糖30g,適量豆沙餡,切小塊的陳皮。 【做法】 1、煮沸一鍋水,放入艾草,稍煮至葉子發綠后,撈出擠干水分,放入攪拌機,倒入275g清水打成汁,并過濾備用。 2、取鍋,加入澄面,豬油,再加入25g沸水,用筷子迅速拌至半透明無顆粒狀,澄面團完成。 3、將糯米粉,糖,艾草汁,澄面團一同用筷子攪合成絮狀后,用手揉均勻成面團。(案板上撒少許糯米粉防黏連) 4、面團搓成長條,分成46克每個搓圓,包上適量豆沙餡、少許陳皮,放籠屜里,大火蒸10分鐘即可,開蓋,表面刷層食用油。 糯米比較滋膩脾胃,這里加了點健脾消食的陳皮來化解,甜中帶點甘苦,不喜歡的也可以去掉。 如果嫌麻煩,其實可以在市面上買現成的嘿嘿~不過自己做,也有自己做的樂趣哦。 呷一口明前茶,感受“清明”的氣場中國人自古以來愛喝茶,尤其講究事不宜遲,以早取勝。 “明前茶,兩片芽”,茶芽經過冬的滋養,又受清明的澄凈之氣,細嫩嬌美,滋味清純,飽含了春天的新鮮和盎然。追春茶的人,就是和春天賽跑,嘗到便是口福。
尤其對綠茶的審美,大多是依清明、谷雨為界限判定,以春分至清明采制之茶最為珍貴。許多茶客爭先揣摩這春味,就連當年康熙下江南,也逃不過獨寵這一碗“清香”。 陶弘景在《雜志》中講到“苦茶輕身換骨”,茶葉天生帶有“清明”的氣場,包含了滿滿的清氣。 苦能下泄以降濁氣,寒能清熱以升清氣,綠茶能夠祛除體內的濁氣,讓清氣上升,很好的幫助身體內部升清降濁,保持頭腦清醒、身體輕盈的狀態。
清明的時候,最適合喝一杯明前茶了,大家可以選擇以江南茶區的綠茶為主,明前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皆是。靠一杯春茶便能知曉幾分春味,還能讓身體契合這個節氣的氣場。 尤其配著這滋膩脾胃的小青團,一溫一涼,一滋一清,簡直是清明時節的絕配了。 對了,明前茶都較細嫩,一般泡茶水以80度左右為宜哦,這樣泡出的茶湯才能嫩綠明亮,滋味鮮。 另外,這綠茶終究是有點偏寒涼,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常飲,如果實在饞這一口,最好還能搭配一些性溫的食材,比如陳皮哦~
蘇東坡先生曾曰:“人生看得幾清明?” 其實人生看不清,道不明,不如保持澄澈之心靈,過極致之當下。愿你們生活如意,事事清明~ 古人在清明這一天, 蕩秋千,踏青春游,玩蹴鞠~ 到現在, 你們家鄉都還保留著什么樣的習俗呢? ![]() 彩蛋來了 親愛的學友們: 為了給大家提供更豐富的健康小知識,力求正本清源的幫助大家糾正養生的錯誤認知,由學社小編精心編輯,張景明教授親自審核的“杏林早報”,于每天早上6:30在“明師學友會”公眾號更新發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