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西游記》里出現過的一只非常特立獨行的妖精:他不饞圣僧的肉,只貪他那件袈裟;他能和孫猴子斗個難分高下,還被大圣請來的救兵南海觀音一眼相中,收為護法,成了為數不多能在故事后期出場,還調侃大圣爺兩句的角色。 黑熊精。圖片:83版《西游記》 這妖精的名字叫做“熊羆(pí)怪”,俗稱黑熊精。他的本體無疑就是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了。 野外的亞洲黑熊。圖片:wikimedia 說到熊,你想到的是什么樣的熊 提到“熊”,大家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動物是什么樣子的呢? 我做了一個(樣本量特別少的)調查,結果發現,在我身邊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之中,認為“熊是棕色的”的人比例是相當高的。 其實棕熊(Ursus arctos)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等地區的高緯度地帶,中國能在野外看見棕熊的只有西部、北部的少數幾個省份。 市面上能夠看到的“熊”造型玩具或者“熊出沒”繪本——甚至就說《熊出沒》本身吧,里面的“熊”多數都是以棕熊為藍本進行創作的。可以說,自泰迪熊開始變成流行符號起,“熊是棕色的”就變成了一個奇怪的固有偏見。 當然,我們其實也能找到一些以“黑熊”為藍本創作的形象,比如熊本縣的熊本熊(Kumamon)。 從左到右分別是亞洲黑熊、馬來熊、美洲黑熊和熊本熊。繪圖:翼狼Elang 不過熊本熊通體漆黑,頸部附近也沒有明顯的鬃毛,其實更像是美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 美洲黑熊。圖片:Diginatur / wikimedia 亞洲黑熊的造型則要比它的美洲親戚“華麗”許多,胸前一道月牙形(V型)的白色紋路和肩頸部明顯的長鬃毛,是亞洲黑熊外型上的兩大特征。如果放在一起比較的話,美洲黑熊更像是縮小、黑化版的棕熊,亞洲黑熊則和馬來熊要更相似一些。 蹲坐著的亞洲黑熊。圖片:Joydeep / wikimedia 除此之外,與棕熊和北極熊相比,亞洲黑熊的吻部并沒有那么突出,而且要稍微顯得狹窄一些,這使得它在四肢著地行走時,看起來像是某種大型的犬科動物,也因此獲得了“狗熊”的別名。 如果我們單獨把亞洲黑熊和棕熊的頭骨比較一下的話,還會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差異:亞洲黑熊的犬齒并沒有棕熊那么發達,造型上比較鈍圓;它的臼齒相對更粗大平整,呈現出更像是草食動物磨齒的特征。這些解剖學特征指向了一個事實——其實在亞洲黑熊的食譜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更大一些。換句話說,這些黑胖子其實是雜食偏植食性的動物。 為了能更好地采食植物的果實,亞洲黑熊其實非常善于攀爬,幼年黑熊還經常會被母熊帶到樹枝高處以躲避威脅。所以說,遇到亞洲黑熊選擇爬樹逃生是相當不明智的——裝死也不太現實,畢竟沒有什么動物會拒絕一頓不用費勁就能獲得的蛋白質大餐。 爬樹的熊孩子。圖片:Eric Baccega / NPL / mindenpictures 亞洲黑熊主要分布在東亞和南亞氣候相對溫和的地區內。與生活在高寒地區、站高(體長)動輒超過兩米的棕熊和北極熊比起來,體長兩米左右的亞洲黑熊只能算是“矮個子”——當然,比起生活在熱帶的馬來熊來說,它們還是算高的,這一點也比較符合生物學上的伯格曼法則(越寒冷的地區動物體型越大,以減少相對表面積,防止熱量散失)。 從左到右依次是:馬來熊、大熊貓、懶熊、美洲黑熊、眼鏡熊、亞洲黑熊、灰熊、洞熊(已滅絕)、阿拉斯加棕熊、佛羅里達眼鏡熊(已滅絕)、北極熊、巨型短面熊育空亞種(已滅絕)。圖片:serchio25 熊孩子的日子并不好過 今天,亞洲黑熊的處境并不理想。 許多人對亞洲黑熊的認知可能來源于一個非常可怕的產業——熊膽。關于黑熊養殖場是怎樣將亞洲黑熊關在鐵籠子里,以怎樣殘忍的方式“活熊取膽”的,我們已經反復提過太多次,我也不想再用文字去描述。 除了熊膽生意之外,馬戲團曾經也是導致野外黑熊被猖狂盜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盜獵者們通常會用套索、大型捕獸夾等致殘致死的陷阱去捕捉成年黑熊,將它們的皮毛、骨骼、熊掌分割銷售,而跟隨母熊的幼熊被活捉之后,便會被賣到馬戲團或者熊膽場去。 由于亞洲黑熊的體格沒有棕熊那么龐大,相對更容易控制,而且食性較廣,飼養成本低,再加上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曾一度成為馬戲團的“寵兒”。就中國而言,捕捉野生黑熊圈養起來作為“娛樂”可以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傳說中漢武帝的兒子劉胥就曾在自家養著黑熊,閑來無事就來一場人熊互搏。而現代人則會用各種手段去迫使黑熊學會雙腿站立,然后讓它們跳繩、騎車、走蹺蹺板獨木橋。 ![]() 被禁錮的“取膽熊”和被迫營業的“表演熊”。圖片:SlimVirgin / wikimedia;Pete Oxford / NPL / mindenpictures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們平時在動物園不是經常會看到熊“站”起來向游客們揮手拜拜么?熊難道不是天生就會雙腿站立行走的么? 事實上,黑熊的骨骼結構并不適合雙足站立以及雙足行走。如果再仔細觀察動物園中那些“站著”的熊(包括棕熊、馬來熊等),你就會發現它們的“站”其實只是挺直了腰板坐著而已,熊屁股都還沒離開地面呢。 這種依靠雙腿和臀部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支撐著全身的坐姿并不費勁,但如果熊要挪地方的話,它們一定會先趴下來,采取四肢著地的行走方式,而不是直接站起來走開。 ![]() 看上去是站,但其實還是坐著。圖片:Guérin Nicolas / wikimedia ![]() 誰愿在痛苦中度過余生 既然提到了動物園的熊,那就再多說一點:熊端坐著向游客揮手乞食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不正常、不自然的行為,是由游客投喂造成的行為異常。熊的學習能力十分強,一旦一頭熊發現做這個動作能夠吸引游客投喂食物,那么很快這一圈子的熊都能學會這一招,然后這種刻板行為就很難糾正過來了。 所以請記住:不要投喂動物!不要投喂動物!不要投喂動物! ![]() 這樣的乞食與投喂場景屢見不鮮,屢禁不止。 其實在野生狀態下,亞洲黑熊也能短暫地用后肢支撐起整個身體,方便爬樹,攫取高處的食物,用身體的力量壓倒與自己搏斗的對手,或者在樹干上留下自己的爪痕作為領地標志等等。但是,它們很難長時間維持著雙足站立的姿勢。 由于沒有長尾巴輔助保持平衡和支撐身體,加上熊的“上半身”要比“下半身”沉重許多,長時間雙足站立就已經會對它們的骨盆、髖關節和膝關節造成很大的負擔了,更別說要雙腿交換邁步甚至是跳躍了。 被從馬戲團中解救出來的黑熊,很多都會患上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陳舊疾病,在痛苦中度過余生。當然,沒被拯救出來的那些,在受到傷痛影響導致“表演技術退步”,或者因為傷痛的折磨失控傷人的時候,就會被變成熊掌、熊皮、熊膽,然后再變成捕捉其它年幼黑熊的資金。 這樣的雙足站立(以及穿鼻馴熊),對亞洲黑熊來說是一種折磨。圖片:Pete Oxford / NPL / mindenpictures 所以,即使老調重彈也還是要提一句: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只有那些被利益驅動的罪惡鏈條失去利益的那一天,亞洲黑熊才能夠自在地生存下去。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96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翼狼Elang。 更多熊孩子的故事 是什么,讓北極熊瘦成了狗? 熊貓,到底是進化史上的敗筆,還是贏家? 這只熊殺了人,可我們無法下手殺它 ![]() 這幾天,綠蔭繁盛,氣溫回升。若是往年,我們總會找個周末,到郊外的山里轉轉,呼吸新鮮空氣,親身接觸一下大自然。 可現在卻哪也去不了……不過誰說宅在家就不能探索大自然啦?今天給大家推薦4本書,能讓你從更有趣的維度“親歷”自然~ \ 戳圖選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