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神話”,“六月不入羅布泊”,可能是出于探險家特有的好強心理吧,為了挑戰這一極限,余純順不但選在六月穿行,而且還是在孤身一人的條件下,三天穿越羅布泊。 在余純順穿越羅布泊行動的十六年前,彭加木也長眠于這片土地,當時也是六月······事實證明,尤其是“脫團”行動,危險系數極高,試想,地表溫度在六月最高可以達到70°,而就在當年的羅布泊(古)湖心位置,地表溫度更是達到了75°,外加八級大風&沙塵暴,人在不具備現代專業代步工具,不具備專業團隊,不具備現代特有裝備的情況下,徒步穿行,幾乎就是必死的結局,毫無疑問,專業知識、長期累積的經驗,可以讓探險家們走得更遠,但無論如何他們也還是人,有著難以克服的人體極限。 “鳥飛不過,駱駝也會渴死”這是當地人的描述,也是長期生活在羅布泊附近的居民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在羅布泊,鳥類遺骸很多,包括素有沙漠之舟美名的駱駝,這些動物都會在高溫、暴風中迅速被蒸發掉體內所有水分,條件惡劣程度可想而知。 雖然余純順的探險水平、野外求生能力很高,但當時氣候的惡劣程度誰都沒有料到。 余純順的去世令人悲痛中帶著遺憾,他的行程本不必改,按部就班走好自己的路就是了,一是紀錄片趕期,二是當時的聲名遠揚,很多人對他的探險經歷都非常欽佩、好奇,反響熱烈,所以六月穿行羅布泊的行動,也有以饗“讀”者,回饋“粉絲”,回饋人民關心、支持的原因。 當然,也不能說新聞單位、媒體有什么過錯,發生這種悲劇誰也不想看到,追逐社會熱點,弘揚激發正能量,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職業特性,只是無意中充當了催化劑的作用,加速、提前了余純順的羅布泊行程,按原來的行程,余純順本該10月份穿行羅布泊。 要知道,媒體可以不具備專業探險知識,可以因為非專業人士的原因忽略了危險,但余純順做為優秀的探險家,他了解這一切,卻“忽略”了探險所必然會帶來的生命危險,或說估計不足、不夠重視,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也不會六月出行,更不會出什么意外 。 貿然行動肯定夾雜了一些個人因素,比如自強的個性等等。 如果紀錄片獲得當年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大獎,無異于“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因為就在這一年,余純順要和自己的女友結婚,而對于余純順來說,六月橫穿羅布泊這項人類壯舉,就相當于自己人生中的“金榜題名”。 一位探險家離世,總是讓世人為之惋惜,但更令人心痛的是,余純順一路走來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困苦經歷,他以堅韌的品質、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沖破了重重險阻,而就在即將收獲幸福人生的時候,他卻意外身死,實在是讓人感懷唏噓。 余純順,1951年生人,一家七口,生活貧困,而且家庭成員中三人患有精神類疾病,分別是他的母親,姐姐和弟弟,恐怕除了老師以外,小時候就沒人正常稱呼他的名字,通常都被喚作“神經病的兒子”、“神經病的哥哥”、“神經病的弟弟”等等。 下放到農場后,接觸到了很多接受改造的右派,他主動幫助他們勞動,希望他們能夠教給自己文化知識,余純順回到上海后,又利用四年的時間完成了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的學業。 余純順小時候沒有玩伴,陪伴他的只有《西游記》和唐詩,通過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和見識后的他最崇拜的是徐霞客、玄奘法師這類探險型的跋涉者,自己也寫下了游記《走遍西藏》。 1988-1996,歷時八年,4.2萬公里的路途,余純順一步步的計劃并實施著他的探險之旅,只用100天走完川藏路,80天走完青藏路,翻過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跨祁連走戈壁到達新疆,進入西藏,五進五出世界屋脊,完成探險項目59個,沒成想最終在96年,愛情、事業即將雙豐收的時候魂斷羅布泊。 在出發的前一晚,眾人為他舉行了“歡送會”,開懷暢飲,以壯行色,當時的余純順狀態不大正常,平日非常健談的他一言不發,心理壓力極大,有的工作人員勸余純順改期10月出行,有人則怒斥他人后說,以老余能力沒問題。 此時的余純順心里恐怕比誰都清楚,經過幾天的體驗,前路危險重重,但他已經沒有退路可走,家鄉上海的媒體已經報道,攝制組多人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和不適陪在他身邊,都是為了報道他的壯舉,半途而廢代價重大。 怒斥改期10月出行言論的工作人員,他的心理大家都有體會,還未進入羅布泊的時候,白天已經不能搭建帳篷了,車的陰影也不能久留,大伙兒只能鉆到汽車下面“避暑”,不行動的時候,除了內褲,身上不著寸縷,200公里外的氣象站尚且40°高溫,更何況羅布泊的溫度,一旦余純順停止穿越羅布泊,意味著前功盡棄,吃苦受累那么多天,資金經費打了水漂,尤其后期還因為操作失誤,損失了一臺價值5萬元的設備,同行的每一個人都壓力山大。 雖然急于完成任務,但是工作人員對余純順的生命安全都還非常看重,并非不管不顧,他們曾經乘車追上余純順,并在半路商量好,一旦余純順體力不支,立刻把他架上車另尋機會。 雖說都是余純順自己的決定,但當時和被硬推上去也沒啥區別,因為他沒有退路可走,或者說是余純順自己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 當大家找到他的時候,他一再向大家表示,自己的身體完全沒有問題,剩下的路程一天半就能完成,“我就要打破六月份不能進入羅布泊的神話”,可就在大家與他分手后轉天的晚上,一場大型沙塵暴突然襲來,到13日早上還沒有完全停止,而這一天就是預定好與余純順匯合的日子。 工作人員很擔心余純順的安全,所以冒著沙塵暴出迎,但在能見度不到10米的情況下無功而返,到了晚上,余純順還沒有與大家匯合,于是大家決定轉天展開搜救行動,希望能在半路查尋到他的蹤跡。 距離11日最后一次見到余純順已經5天了,工作人員最終決定上報政府請求支援,最終在羅布泊湖心土路附近發現了他的帳篷,并找到了余純順,而此時的他全身布滿了水泡,早已死亡多時,死因---急性脫水,全身衰竭。按照慣例,人們將他的遺體就地掩埋,并立碑紀念。 造成余純順徒步失敗的原因大概幾點: 過分自信,雖然準備充足,但還是低估了自然環境對徒步的影響,尤其是不期而至的沙塵暴天氣,人在帳篷中幾乎無法生存; 電視臺、媒體、父老鄉親,全國觀眾聽眾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余純順被頂到了風口浪尖,沒有退路可走,或者說他自己斷絕了退路; 羅布泊本就具有的惡劣環境,75°的地表溫度,正常人超過2個小時,就有可能發生不測,當然,個人體質不同,體格強壯的自然能支持更久一些,但不意味著生命不受到威脅,余純順體格強壯,但畢竟45歲了,雖算不上老,但至少和自己二三十歲時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 T字路口上方向判斷失誤,往西3公里就是補給點,他卻沿東而去,也可能是因為在沙塵暴中迷失了方向,錯過了最后補水的機會,畢竟沙塵暴時間過長; 不夠專業,沒有做好準備,事實上,在出發前很長一段時間,他根本沒有讓身體得到充分運動和鍛煉,用他的話說,他甚至很久沒有長時間走路了,體能方面有很大問題; 極易脫水的環境下竟然還帶酒,這是基本常識,可見余純順有些盲目自信。 一切的一切,都好似一個誤會,媒體的推崇、渲染、節目的趕制,10月份的安全期改為6月“死亡期”,缺乏必要的體能訓練,對個人體質的盲目自信,預見危險時的一意孤行,專業設備的缺失(余純順不會用專業GPS),路線的判斷錯誤并造成給養缺失等等,都是他的死亡原因之一,這件事當年舉國轟動,也陸續有媒體從業者自責,但一切無法挽回,余純順最終魂斷羅布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