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稱"震顫麻痹"、,多在60歲以后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姆·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痹”。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在≥65歲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歲人群中則為0.4%.本病也可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病。 【震顫麻痹---古代中醫研究和論治】 PD的直接原因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病因尚不明,有認為與年齡老化,環境因素或家族遺傳因素有關。繼發性者可因腦血管病(如腔隙梗塞)、藥源性(如服用酚塞嗪類或丁酰苯類抗精神病藥等)、中毒(一氧化碳、錳、汞等)、腦炎、腦外傷、腦腫瘤和基底節鈣化等引起。本病大多于50歲后發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緩慢,病程可達數十年。震顫麻痹屬中醫的“顫證”范疇。 顫證亦稱“振掉”、“顫振”,“震顫”,是指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輕者僅表現在機體局部,或頭搖動或手足微顫;重者頭部震搖,肢體顫動不止,甚則肢節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內經》雖無顫證之名,但有類似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掉”字,即含震顫之義。并且基本闡明了本病以肢體搖動為其主要癥狀,屬風象,與肝、腎有關。為后世對顫證的認識奠定了基礎。《醫學綱目》肯定了《內經》肝風內動的觀點,闡明風寒、熱邪、濕痰均可作為病因生風致顫,擴充了病因病機內容,還指出本病與瘛疭有別。王肯堂《證治準繩》除收錄了《醫學綱目》有關顫證的內容外,又作了進一步的闡發,說明本病是由肝氣太過,乘土侮金,化火生風而致筋膜不能約束的風病。并指出本病的發病特點以中老年居多。《赤水玄珠》又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張氏醫通》在系統總結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他自己的臨床實踐,對顫證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及疾病預后有了較全面的闡述。認為本病多因風、火、痰、虛所致,導致肝之虛熱或實熱,脾胃虛弱,心腎虛衰,或夾痰、夾瘀,實熱積滯等,并載列相應的治療方藥十余首,還對顫證的脈象做了詳細描述。高鼓峰《醫宗己任編》指出了本病是以氣虛為本,而以補益為本病的重要治療法則。 【震顫麻痹主發病因及治療指導】 顫證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年老體虛、情志過極、飲食失節、勞逸失當或久病臟腑受損,致使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筋失所養,虛風內動;或風火夾痰,互阻絡道而成本病。 一、年邁勞欲,肝腎不足 年老體衰或勞欲太過,導致肝腎虧虛。若肝腎精血耗傷,筋脈失卻濡養而致顫證,臨床可見肢體顫抖頭部搖動。溲便不利,精血不能上沖于腦,則頭暈目眩,心神失養則神呆健忘,啼笑失常,預言失序,寤寐顛倒,舌淡胖等精血虧損之象。若腎水不足,肝木失于涵養,肝陽亢盛而陽動化風,筋脈失卻任持而發病,則顫動拘急強直,肢體麻木,肝陽上擾清空則眩暈耳鳴,肝火上擾心神則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等俱為肝腎陰虛之癥。。若腎陽虧虛,脾陽不足,脾腎陽虛,筋骨不得溫潤,乃生顫證,則臨證常伴見神呆懶動,形寒肢冷,納少便溏,消瘦,脈遲等癥。。 二、久病失養,氣虛血少 罹患沉疴,久病失養,思慮內傷,或勞倦過度,傷及臟腑,心脾受損,氣虛血少,不能榮于四末,筋脈失養,乃成顫振之疾。可見肢體震顫,神疲乏力,短氣懶言,面色少華,心悸健忘等氣血兩虛之證。 三、情志過極,陽亢化風 五志過極,化火傷陰,陰虧陽亢化風。或郁怒傷肝,肝氣郁結,化熱生風。風陽暴張,上沖頭部,或侵擾四肢,竄經入絡,擾動筋脈,發為顫證。故見頭痛頭暈,舌紅易怒,躁動不安等兼癥。 四、飲食不節,痰熱動風 恣食膏梁厚味、嗜酒成癖,損傷脾胃,食積而聚濕生痰,痰濁阻滯血運不暢,經絡失養;積痰日久化熱,痰熱互結,熱極生風,痰熱動風,筋脈失于約束,則肢體振顫不已,痰濁中阻則脘痞胸悶,嘔吐痰涎。 此外,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損傷疲極;或貪逸少動使氣緩脾滯而氣血日減,筋脈失于調暢而不得任持自主亦可發為顫證。 總之,顫證病在筋脈,與肝、脾、腎關系密切,據國家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提出的“五臟相關”中有講,肝主筋,司關節運動筋膜是連接關節、肌肉的組織。肝藏血,血濡之,筋的活動依賴于肝血的濡養,肝血充足則筋力強健,能耐受疲勞,故稱肝為罷極之本。若肝血虧虛,血不養筋,則會出現動作遲緩,運動不靈,動則易疲勞,四肢抽搐,肌肉瞤動、震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則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的表現。對該病因病機及指導治療有幫助! 【日常須知】 1、生活中的指導和幫助 本病早期,病人運動功能無障礙,能堅持一定的勞動,應指導病人盡量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堅持四肢各關節的功能鍛煉。 2、預防并發癥 注意居室的溫度、濕度、通風及采光等。根據季節、氣候、天氣等情況增減衣服,決定室外活動的方式、強度。晚期的臥床病人要按時翻身,做好皮膚護理,防止尿便浸漬和褥瘡的發生。被動活動肢體,加強肌肉、關節按摩,對防止和延緩骨關節的并發癥有意義。結合口腔護理,翻身、叩背,以預防吸入性肺炎和墜積性肺炎。 3、注意膳食和營養 可根據病人的年齡、活動量給予足夠的總熱量,膳食中注意滿足糖、蛋白質的供應,以植物油為主,少進動物脂肪。在限制范圍內多選用乳、蛋、肉、豆制品等優質蛋白質。適量進食海鮮類,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利于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無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供給應充足。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能夠提供多種維生素,并能促進腸蠕動,防治大便秘結。患者出汗多,應注意補充水分。;食物制備應細軟、易消化,便于咀嚼和吞咽,按半流質或軟食供給。 4、加強肢體功能鍛煉 晚期病人作被動肢體活動和肌肉、關節的按摩,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 5、多讓患者聽聽音樂,讓患者放松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 |
|
來自: 一人一方2020 > 《特發性震顫帕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