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大名縣金灘鎮,有一個名為石家寨的行政村,距今有3000余年的歷史,是《水經注》記載的“沙丘堰”及春秋時期“五鹿城”的一部分。村中有座著名的泰山廟,相傳為周穆王時期初建,明朝時期重修,清朝時期多增修,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元城縣志》稱泰山廟,民間俗稱泰山行宮,也稱泰山奶奶行宮廟、東土山奶奶廟,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十月一日有香火大會,俗稱“東土山廟會”,會期數天,熱鬧非凡,香火盛大。“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20世紀80年代后逐漸恢復,2004年8月10日被大名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文件保護單位,2012年8月14日被邯鄲市政府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大名縣重要的歷史文化節點,在冀魯豫三省一帶影響深遠,研究價值巨大。 東土山 沙丘堰和五鹿城的一部分 大名縣的土山即歷史記載中的沙麓山。相傳,“這里位于黃河、漳河、淇水等河流的沖積區,河網縱橫,氣候溫濕,草木繁盛,野獸出沒,易于漁獵、農耕。很早就有人居住,有莘氏一族在這里“逐水草而居”、“漁獵而生”;炎帝、黃帝也曾在此活動;黃帝之后,此地為黃帝二兒子昌意的活動區;昌意之后,為其子顓頊高陽畿內區。帝堯時,共工族在黃河中游填土造地,造成黃河河面減小、水流湍急,下游洪水滔天,泛濫成災,波及這里。百姓們只好挖土筑山,居住在上面躲避水患,通稱菹臺,取用土和草阻擋水患的意思。因為筑山的用料多為沙土,又稱沙麓山或土山。在今大名縣境內,按方位劃分,共有三座土山,今沙圪塔鎮儒家寨村一帶為西土山、大名鎮牛谷村一帶為中土山,金灘鎮石家寨村一帶為東土山,這三個村均有一座泰山廟,其中以金灘鎮石家寨村的東土山泰山廟最為著名。 酈道元《水經注》載:河之故瀆又東北,經元城縣故城西而至沙丘堰是也。大名城正東二十里,曰東土山。” 民國二十三年(1934)《大名縣志》卷二十一古跡志載:“沙丘堰在今城東二十余里,第九區石家寨村西,黃河東岸。 同時,據史籍和志書相關記載分析,石家寨是五鹿城的一部分,而且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大多數發生在這里。《穆天子傳》卷六載:“天子東征,含于五鹿。”《后漢書.郡國志二)記載:元城,五鹿墟,故沙麓。《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元城縣條記載:“五鹿墟,在縣東。”《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元城縣條記載:“五鹿墟,在縣東十二里。”《方輿紀要》卷十六大名府條記載:“五鹿城,在府東南。春秋時衛地,亦與齊、晉接境”。《國語》記載:“齊桓公筑五鹿,以衛諸侯”。《管子二十·小匡》:“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58),筑五鹿、中牟(今鶴壁市西)、鄴(今臨漳西南)、蓋興(今山東沂源縣東南)、杜丘(今聊城)以衛諸夏之地。”這是史籍中記載的五鹿城筑城之始。《左傳》載:“晉公子重耳出亡過衛,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即此處也。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晉伐衛,取五鹿。其后仍屬衛。襄公二十五年(前548),衛獻公自齊還國,齊執政崔桿止其帑,以求五鹿。后復入于晉。哀公元年(前494年),齊侯、衛候救邯鄲午之子稷于邯鄲,圍五鹿;四年(前491),齊、衛救范氏,圍五鹿,皆此城也。杜預曰:“元城縣東有五鹿。”是矣。 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五鹿在魏州元城縣東十二里。”張守節為唐開元年間人,元城縣治所已由王莽城遷至今大名縣大街鎮雙臺村。《春秋公羊傳·僖公十四年》載:“沙麓者何?河上之邑也。”今石家寨村就處于沙丘堰南端,古黃河東側,正是“河上之邑”。據此分析,齊桓公為抵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修筑的五鹿,應是對依沙麓山地勢而修建的城池,東至今金灘鎮北沙窩廟村、孫甘店鎮南沙窩廟村,西至石家寨村、程莊村一帶,石家寨村應是五鹿城的一部分,或者是五鹿城的西門所在地。 秦統一六國后,壞城郭,平毀原諸侯國間長城巨塹和城郭要塞,鏟除交通障礙,減少割據稱雄的屏障。五鹿城在秦以后史籍中不再出現,大約在此時平毀成村落,但東土山泰山廟卻依舊香火旺盛。后世石姓人遷居此地,在原地建寨墻保村,故名石家寨,現今,昔日寨墻垣、四寨門遺址村內老人尚可說清,并能指出準確的位置。 東土山泰山廟的史籍記載和傳說 石家寨又稱沙丘堰,俗稱東土山,泰山行宮位于石家寨村西部,又稱泰山奶奶廟,俗稱“東土山奶奶廟”。相傳最初為西周周穆王游歷沙麓山的住蹕行宮,后因其女兒叔?公主在此長住而擴建,后世為紀念叔?公主功德塑像祭祀,歷代多有擴修。 《穆天子傳》卷六,即東晉郭璞《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記載:周代,周穆王和其愛女叔?曾兩次巡游來到沙麓山上,住蹕此地。由于周穆王和其愛女叔?曾在沙麓山居住,還有傳說叔?死后葬在沙麓山,所以在周穆王和其愛女叔?曾住過的行宮建廟紀念她。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卷五所記沙丘堰,現為大名縣金灘鎮石家寨村。 民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吳大庸等篡修的《元城縣志》建置志.寺觀記載:“泰山廟在石家寨地方,大殿層閣俱極宏敞,縱觀有雙眸千里之概,邑副憲錢綎捐資特建。” 石家寨地方,就是以今河北省大名縣金灘鎮石家寨村為核心的5個行政村,即:李家莊(今金灘鎮北李莊)、程家莊(今金灘鎮程莊)、黃家莊(今金灘鎮黃莊)、鄭家寨(今金灘鎮鄭寨)、石家寨(今金灘鎮石家寨)。 周穆王(前976—前922年在位)周游天下,曾三次游歷菹臺(即沙麓山),第一次自濮陽北游,“舍于菹臺”,并改菹臺為“五鹿”。第二次東游“舍于五鹿”時,其女兒叔?公主在五鹿山上恩思念亡母盛姬而悲哭,人們又稱其悲哭之地為“叔?之丘”。第三次東游五鹿,留居多日后,又東游漯水等地。后穆王令人擴建曾住蹕過的行宮,供叔?公主祭拜母親和修煉所用,因此處是周穆王巡游沙麓山住蹕之地和后世到泰山祭拜的必經之地,又稱為泰山行宮。叔?公主在泰山行宮修煉期間視察民情,行善愛民,報請周穆王親臨南方修河治水,三下北方幫助百姓植樹種田,減免田稅,助人成家立業。百姓感恩叔?,就主動來泰山行宮叩頭致謝。每逢農歷二月十三和十月初一廟會時,江南、東北和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人們慕名來趕會、游玩,很是興盛。 民間傳說,叔?公主一生常住東土山,一日三餐愛佐以土山上生長的一種近似數字“8” 葫蘆狀,表面有很多方塊狀紋理構成的凹凸不平,手感粗燥的土黃色堅果(花生果),活到了一百余歲,百姓為紀念她,把花生果稱為長生果,俗稱長果,意思是吃花生能長生延壽! 該廟于2015年11月所立的石碑上記載,此地原是黃河古道,積土為山,四面是水,乘船即可到達四面八方,當時有位趙老奶奶在土山上種了一棵葫蘆,葫蘆中間自然結了個捆,先有葫蘆后有廟。后來周穆王與叔?公主登泰山路過此地一看此山是個好地方,不愿離云,周穆王即下令修建廟宇。叔?公主幫百姓治沙造田,行善積德。至明朝該廟破舊,永樂六年即1408年,至清朝規模擴大,廟堂高聳,樹木茂盛,晨鐘暮鼓,香火旺盛,仿皇宮建設山高三丈八尺方,廣二百六十步,山根七十步。大碑上順治十二年九月十日,增修于康熙十二年二十日,由國庫出銀開山修建。 清朝時期的東土山泰山廟布局圖 年代更替、風雨滄桑,該廟逐漸破舊,明永樂六年(1408)重建,占地五十畝,另有50畝供廟中租稅供廟中花用。清順治十三年(1656)增修玉皇閣。建筑依照故宮建筑風格,雕梁畫柱,金磚碧瓦,壁畫精美。廟內植松、柏百棵。三個大紅門,黃色銅釘,中間大紅門上有金字木匾,上寫“周公廟”三個大字。大門兩側是兩層鐘鼓樓,北為鐘樓,內有大鐵鐘一個;南為鼓樓,有大鼓一面,每適初一、十五,道人擊鼓撞鐘。院廟內以磚鋪地,兩側是四排各五間的廊房,廊房西頭中間是香樓,里邊有個鐵香爐,是香客放錢之地。鐘樓西是透靈石碑,有碑樓,石碑兩邊是南北二廊房。石碑往西是正大殿,建筑在土山臺上,殿高一丈五尺,臺階四十九級,由青條石砌成,中間是祥云飛龍圖案的大青石浮雕,臺階兩邊是一尺半高的青滑石,從臺階上去是正大殿的紅大門,門里是寬大的正大殿,地用石鋪,殿西墻處正中坐著各三尊精塑的奶奶泥塑像,墻上壁畫藝術水平很高。中間兩根柱子雕刻金龍。正大殿兩側是通向后樓的磚鋪地,道路通向正大殿西邊的后殿;后樓院兩側是兩層四間小樓,塑有兩層樓高的神像;后樓兩層各四間,周文王、周武王和周穆王坐中間,其他神像作陪,樓上有南大門和北大門。后樓正大殿后墻處設有通往南、北大殿的木質吊橋。大殿各有房屋五間,各殿都有面向東的門。 抗日戰爭期間遭日寇破壞,1947年,大名縣第一抗高在此建立分校,稱石家寨抗日高小,學校采用六年制,一個年級2個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續沿用為小學校,逐漸發展為初中、高中,為當地培養了很多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被毀,后學校被撤銷,這地方荒廢,因為村民使用土山上的土,墊平了土山下村內村外的大坑,加高莊基等。漸漸地,“土山”也就不像是“山”,而像一個地勢相對較高的高崗子了。20世紀80年代后部分村民自發逐漸在原址恢復重建了泰山行宮,但地勢卻比以往低了許多。村里的老人說,以前人們站在村里泰山廟的玉皇閣上,能清楚地看到大名府城里的洋樓(天主教堂)尖。站在土山上看洋樓(天主教堂)尖的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東土山泰山廟的現狀 今日的泰山行宮位于石家寨村西部,占地近50畝,坐西朝東,昔日氣派的“紅大門”被今日的“紅小門”所代替,院里樹立著五座石碑,一座是清康熙年間的泰山行宮廟牌記,村民俗稱透靈碑,早已破舊不堪,字跡難以分辨,其他四座廟碑都是“文化大革命” 之后的1999年和2004年所立,記述行宮廟的來歷,重建和重修經歷、以及捐資人等。 廟碑后面是通往前大殿的14級青石雕龍臺階,據說比原來少了35級,而且每級高度比原來少三指。 新廟雖然跟古廟無法相提并論, 但廟里的神靈依舊齊全,甚至有所增加。主要分為三個階梯。 第一階梯位置地勢最低,也是供奉低等的“地神”群體殿建筑,分列在廣場兩側,南側廟內從左至右供奉著地府十殿閻君中的十殿轉輪王、六殿卞城王、二殿楚江王、四殿五官王和八殿都市王,東部為報事奶奶廟;北側廟內從左至右依次供奉著地府十殿閻君中的九殿平等王、五殿閻羅王、一殿秦廣王、三殿宋帝王和七殿泰山王。同時,北側東部有土地廟,西部有關公廟。 第二階梯位置較高,仍有一層大紅門,大門后有兩位武將裝束的神像,一人手持日字,一將手持月字,村民俗稱門君爺。首先是建在中軸線上的前大殿。最明顯的特征是葫蘆,左右門扇上各一個,房脊上一個,正對的大門上也有一個。被供奉的三位娘娘,中間為瓊霄娘娘,左為云霄娘娘、右為碧霄娘娘,據說中間位置是云霄娘娘讓給了瓊霄娘娘。在前大殿的南側三四十米處是文王廟,里面供奉著文王和他的十二位夫人,文王坐中間,夫人們一邊六個,分列在文王兩旁。文王背后是普賢菩薩,再往后是小白龍廟,廟中供奉小白龍神像,天旱無雨時村中到廟中求雨,往往非常靈驗。以前大殿為中軸線,與文王廟對稱的是北側的一組神廟,從東向西共四座,分別是三皇廟、觀音廟、王母娘娘廟和毛主席殿堂。外形簡陋,神位簡樸。三皇廟中分列著三皇神像:伏羲氏、黃帝和神農氏,觀音廟中供奉的其實不僅僅是觀音,而是佛教中橫三世:阿彌陀佛(畫像)、觀世音菩薩和大勢力至菩薩。王母娘娘廟里北墻從左至右分別供奉麥旺機奶、王母娘娘和南頂老爺,東墻從左至右分別供奉著泰山老君和神醫華佗;西墻從左至右分別供奉著筋骨老母、壽奶奶、報事老母和壽爺爺。革命領袖廟里分別供奉毛澤東像、武財神關公像、文財神和送子觀音畫。泰山官與第三級的玉皇閣平行,是玉皇閣的“陪宮”,里面的圣母環坐一周,從左到右分別是疙瘩圣母、西山圣母、引蒙圣母、抱子圣母、天宮圣母、送子圣母、眼光圣母、玄天圣母和順天圣母。 第三階梯位于前大殿的后面,主要是始建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的玉皇閣,“文化大革命” 時期被毀,1989年進行了簡單重修,2005年再度集資重修。玉皇閣是此廟內唯一的一座二層建筑,一層正對大門供奉著掌山老母、霞山老母、托天老母、蓋天老母和守山老母,北邊墻面供奉著東山老母和南山老母,北邊墻面供奉著西山老母和北山老母。在通往二層玉皇閣南北兩樓梯的鐘樓里分別有千里眼和順風耳守衛。玉皇閣正堂從左至右供有土后娘娘、三玉皇、玉皇大帝、二玉皇和太白金星,樓的內壁之上畫有在民間寓意為與二十八宿相對應的“云臺二十八將”和兩名文官。 圍繞東土山泰山廟建立之時就沿襲下來的有兩次廟會,分別是春耕前的二月十三日和秋收之后的十月初一,后來又增加了五月二十五和七月二十八兩次廟會,前兩個廟會會期都是兩天,提前十幾天就人山人海,主要以拜廟、逛廟會、看戲、觀看表演、交易貨物和接待來訪的親友等為主,每次廟會的攤位都是在200個以上,給當地帶來難得的商機,后兩個廟會都是一天,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了他們的收入,還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以程莊村為核心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提供了良好的表演舞臺,有力推動了全縣優秀歷史文件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開發東土山泰山廟的意義和設想 “文化大革命”后,石家寨東土山泰山廟雖幾經努力修復,已經初顯當日的模樣,并被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與當初的規模相比,無異于天壤之別。在大名縣共有三個土山泰山行宮,西為沙圪塔鄉儒家寨泰山行宮,中為大名鎮牛谷村泰山行宮,東為金灘鎮石家寨泰山行宮,在這三座泰山行宮中,無疑石家寨泰山行宮的歷史是最悠久,文化底蘊最深厚,在冀魯豫三省影響也是最大的,在全縣大力開展文旅興縣的今天,使東土山泰山廟盡復舊觀,無疑會進一步保護和挖掘大名縣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 可恢復石家寨泰山廟歷史原貌,建設成為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發展旅游、綠色采摘、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 一是逐步重現歷史古跡。逐步按原貌修葺泰山廟、叔?丘、寨墻、寨門等歷史古跡,立沙丘堰、東土山和五鹿城等地名碑,突出西周和春秋文化主題。沿街繪書周代歷史文化墻,圖文并茂地重現每一處歷史古跡的流傳故事(如周穆王巡游天下、舍于五鹿,五鹿城的來歷、乞食五鹿等),讓人們了解該古跡的歷史文化,進而打造“東土山泰山廟”歷史文化旅游景區,銜接“宋府名城”、大名府古城游,“漕運古鎮,隆真故里”金灘鎮旅游線路,吸引更多的人旅游和投資興業,推動全鎮、全縣乃至更大范圍的招商引資工作等。 二是修建歷史文化廣場。在村莊內選擇合適位置(如將泰山廟北土坑墊平),建設停車位充足、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村民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以及供人食宿的農家院和經濟飯店,讓人們到石家寨有歷史文化遺跡可看,有故事可聽,有地方可玩、有美食可吃、有地方可住,有文化可研究,從而拉長旅游鏈條,增加旅游收入,推動經濟和歷史文化良性循環發展。 三是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在近百米進深環村樹林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適宜樹種種植,進一步提高林木種植率,加大綠色環保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人們植樹造林,防沙固土,建設生態文明村莊意識。開展以“講干凈整潔、懂文明禮儀”等為正能量內容的教育活動,村主街道兩邊栽種冬青樹、修建排水溝、文化墻,實現“凈化、美化、靚化”,徹底解決垃圾、污水等處理問題,美化村容村貌,提升了村莊整體形象。利用扶貧開發重點村的契機,實現家家通氣通水,讓村里的生態環境更加美麗怡人、宜游宜居。 主要措施是:一是將打造東土山泰山廟歷史文化旅游區納入全縣旅游發展規劃和《金灘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做為一個歷史文化旅游項目開展招商引資和重點打造。二是積極爭取省民族宗教管理部門和文化旅游部門的支持,恢復重要歷史上節點和建筑物原貌。三是通過建立和擴大東土山微信群,號召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恢復金灘鎮石家寨歷史文化遺存打造東土山泰山廟歷史文化旅游區獻智獻力,共同推動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早日見效。(作者:王 拯 宋社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