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年前,杜甫棄官入蜀,在成都生活了5年,多數時間都是在成都的 ”杜甫草堂”度過,這五年是杜甫一生中最安定的五年,也是杜甫詩風轉變的重要時期。 杜甫第一次到閬中是公元763年秋,他到閬中吊唁好友房琯,為其料理后事。公元764年春,杜甫一家人從三臺(現屬綿陽市)來到閬中,然后準備乘船沿嘉陵江去重慶,離開四川。 也就是在第二次到閬中,杜甫寫下了66篇有關閬中山水的詩文,《閬山歌》《閬水歌》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這是杜甫第二次到閬中祭掃房琯墓后所做的詩,詩的“綠”“花”“春”三字透露詩人的心境已經變得輕松,已經開始喜歡、迷戀閬中的山水風光中
詩人提到了靈山和玉臺山兩座名山。靈山在閬中之東,《輿地紀勝》卷185記“閬州古跡”則說:靈山一名仙穴,在閬中之東十余里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鱉令廟存焉。玉臺山在閬中城北,有頤神洞、慈氏洞。傳說華胥生伏羲、女媧就在此洞,所以名曰頤神、慈氏。另外,玉臺山也有一個由滕王李元嬰當隆州刺史所建的滕王閣。仇兆鰲《杜詩詳注》釋云:“此詠閬山之勝。上六敘景,下二述情。靈山玉臺,近閬山名。云在山上,石在山下,浮字寫不盡之態,動字摹欲落之勢。石根下盤,乃鬼神所護,云氣上際,與嵩華并高,結廬其下,聊堪避亂矣。”
詩人所寫的滕王亭子其實就是指閬中滕王閣。詩人贊美了滕王閣的景致視野及其廣闊,滕王閣的大氣霸氣和仙靈之氣躍然紙上。同時詩人在表達此處景美到妙不可言的時候又觸景神傷,想起國敗家破,眼前美景更令人愁腸寸斷,滿眼盡是“傷心麗”、“滿目班”。但最后收句時又說明閬中的美景讓杜甫暫時忘憂。
玉臺觀傳說系唐宗室滕王李元嬰所建,詩文展現了閬中這個閬苑仙葩的仙靈之氣。在杜甫眼里,閬州這個地方上可通五方之帝,下可達十洲之境。玉臺山屬道觀,從另一種角度,這一首詩也有李白詩風的味道。
這首詩展現了詩人對閬水的的一往情深。通過聲光石色、巴童水雞描述了嘉陵江的閑逸景趣,展現了千里嘉陵第一山——錦屏山的獨特風韻。同時,杜甫對閬水的喜愛,還通過《泛江》)、《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黃家亭子二首》、《渡江》等詩文,展示了不同時間閬水的靜與動。
詩人在這首詩里深入地解讀了巴國閬中的閬的風物人文,稱贊了閬中的歷史久遠,通過閬州荷花滿池,粳稱稻豐屋表達了閬中美麗富足的生活,也展示了當時在閬中流行的巫祝文化。 杜甫在閬中期間所寫的眾多詩文,廣泛涉及到閬中的風土人文,為千年古城閬中留下了最為寶貴的財富,尤其是他所寫的“閬中城南天稀,閬中盛事可斷腸”,吸引了一千年文人墨客,普通大眾慕名而來,成為了閬中古城的宣傳語。也可以說,杜甫是閬中名揚千古的旅游形象代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