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 探尋生命質樸本源、達成人體本能訴求 品質: 1、心境(成人) 2、眼界(為事) 3、功夫(圓融) 我強調醫中三品,心境、眼界、功夫。 所謂的心境,也是我常說的根性,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的學問就會是什么樣的。有些人常抱怨這的那的,其實并不是沒有機遇,沒有時間,沒有這個沒有那個,阻礙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的,只有你自己而已。你的根扎的太淺,你就只能隨風飄揚。想要成為一個好的中醫,一定是要深扎根的。 這個社會各種行業的兩極分化已經越來越明顯,好的越來越貴,差的越來越便宜。有些汽車三五萬,有的甚至上億。衣服可以論斤稱,也有幾百萬,上千萬的定制款。有些人是什么行業火就做什么,有些人只干自己喜歡的行業,從商人的角度來講什么行業火就做什么,這是他喜歡賺錢,也不是什么壞事,我們論的事行業根性,不是人品。 有些人不同,他扎根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業。當這門行業冷門的時候他不躁,當這門行業火爆的時候他不驕。能成事的都是扎根深的人,行業的火爆是由那些扎根淺的商人推動的,而行業的真正魅力是由那一小部分人支撐著。任何一門行業的火爆都是這門行業毀滅的前兆,火爆就以為商人的大量涌入。也意味著殘差不齊的品質。 古人傳道授業講究一個考量,短則三五年,多則一輩子,去考究一個人,從品德到悟性全方面衡量選定接班人,這是面授的方法。而函授的方式呢,古人會寫下文字,文字中多用隱晦詞語,至真之處又常欲言又止。非有根性者,不能窺,非有悟性者不可得。 根治之后是悟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界。兩個同樣刻苦學習的人,成績會有高低之別,同樣十年寒窗有人高中狀元,有人名落孫山,這是悟性也是眼界。有些人心中有病,目中無人,在臨床只是關注癥狀,關注病名,而忽略了人的概念,我常說這種人最終的結果是把病治好了,把人治壞了。 心眼合一還不夠,還要心、眼、手合一,沒有功夫就是紙上談兵,你想到,看到做不到。明明知道怎做,就是無法無完成,這是缺乏功夫。別人那里聽來的道都是虛的,自己體證的道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道。 有些人不斷學習,總是要等自己覺得已經大圓滿以后才敢動手,殊不知,醫學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10個中醫治療同一個病人,可能用的10種不同的方法,而這10種方法都可以解決患者當下的需求。 中醫是不斷實證,不斷推翻舊的自我,重生新的自我,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求真理,盡可能的無限接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