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CKD) 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未能及時救治,病情惡化,則隨病程遷延,將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腎衰竭,最終形成尿毒癥。常規西藥治療對腎功能的保護有一定局限,而中藥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腎功能、生活質量及脾胃功能。 根據其在臨床大多表現為水腫、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等,祖國醫學將其歸屬于“水腫”“尿血”“關格”“腰痛”“虛勞”等疾病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在腎,可伴有脾、肺、肝功能虛損,其中以脾、腎虛損為主;標實指一些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如風、寒、濕、熱、瘀,其中風邪、濕熱、瘀血影響最大,是本病纏綿難愈,病情進展的關鍵所在[1]。證以肺脾氣虛證、脾腎氣虛證、氣陰兩虛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為主[2]。 一、肺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或萎黃,易感冒,周身水腫,自汗惡風,疲乏無力,口淡不渴,納呆,腹脹,大便溏薄,尿泡沫多,內臟脫垂,舌淡紅,舌胖大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治療原則:主要以養肺、健脾、固腎為補,活血、淡滲為通。 二、脾腎氣虛證 臨床表現:腰有酸痛,疲倦乏力,或浮腫,納少或脘脹,大便溏薄,尿頻或夜尿多,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 治療原則:主要以補氣、健脾、益腎為大法,可配合行水、活血、和絡之品。 三、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腰膝腿軟,頭暈、耳鳴,五心躁熱,少氣、乏力,盜汗、自汗,潮熱,口燥咽干,失眠,消瘦,大便干結,尿少色黃,舌暗淡有瘀斑(點)或淡紅、胖大邊有齒痕,少苔偏干,脈沉細或細數而無力。 治療原則:主要以調補臟腑、益氣養陰、和絡滲濕為大法。 四、肝腎陰虛證 臨床表現:形瘦神疲,口干咽燥,目干澀或視物模糊,眩暈,耳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酸,小便黃赤,大便干結,失眠多夢,夢遺或月經失調。舌紅,少苔而干或舌苔黃膩,脈沉或弦細帶數。 治療原則:主要以補腎平肝、益精養陰、清熱活血為大法。 五、脾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面色晄白或黎黑,少氣懶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熱飲,納少、腹脹,小便清長或不利,夜尿增多,大便溏泄,水腫,舌淡胖苔白滑,脈沉弱或沉細。 治療原則:主要以健脾益腎,補氣溫陽為大法。 [1] 謝帆, 劉葉, 凌鑫隆, 等. 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病臨床研究進展[J]. 新中醫, 2019, 51(11): 23-26. [2]鄧躍毅, 楊洪濤, 孫偉, 等. 慢性腎臟病主要證型的中醫辨證與治療[J]. 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 2013, 2(05): 228-231. 【中藥師提醒】中醫辨證及治療時還需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及疾病情況,進行個體化的辨證論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