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權,是最美的秤砣,最有文化的秤砣,最有政治歷史意義的秤砣,沒有之一。秦始皇和李斯的宣傳理念實在是超一流。 這是2011年從海外回流的 “秦 始皇詔文銅權”。 秦權呈十邊形的棱柱體,上細下粗,見棱見角,頂部有一個半環形鈕。通體紅中泛黃,皮殼溫潤,綠銹斑駁,古香古色。通高5.5、底徑4.3厘米,重372克。在銅權的表面鑄有秦始皇廿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除第一邊5字、第5邊3字外,其余每邊4字,上下左右結構整齊,共40字。 詔書釋文就是熟識的廿六年 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灋(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西周太師虘簋 西周太師虘簋,高:20.7cm,寬:30.2cm,重:6.12kg。 簋矮體,鼓腹,圈足,頸兩側有風格獨特的獸頭鋬。有蓋,蓋頂捉手作喇叭形。蓋面與器腹均飾豎直紋,頸部及圈足上各飾粗弦紋一道簋蓋內和器底鑄對銘7行70字: 銘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師量宮。天亮時,王到達宗廟的大廳,坐定位子。王呼師晨召喚太師虘入門,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賞賜太師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師虘拜,叩頭。為答謝和宣揚天子重大顯赫的賞賜,做了這件寶簋。太師虘萬年永寶此簋。 兩詔銅斤權(秦始皇陵園出土) 甲 出土于臨潼秦始皇陵園內城,通高7.3cm,底徑5.4cm, 壁厚0.4-0.5cm,現藏于秦陵博物院。 銅權外形似鐘,空心,高體方肩,上有環形紐,表面17棱。權體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詔文。秦始皇詔文40字,秦二世詔文60字。秦朝建立后,以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故在此器刻始皇詔,定為標準器。秦二世繼位后,加刻二世詔,兩部詔書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史實。 乙 通高7.30厘米 肩徑3.90厘米 底徑5.40(厘米)銅權呈十七棱面,空心,權身刻有兩詔銘文。陵園西側內外城之間的食官遺址內共出土3枚銅權,它們均鑄于秦二世時代,三權的重量不一,其中1枚因銹蝕嚴重,土銹沒有清除,重為325克,其余兩枚分別重254.6克、256克,僅差1.4克,比較接近,此重量約為秦的1斤。權上均有刻文,內容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統一度量衡的兩個詔文。秦權是秦統一全國后推行貨幣、度量、文字等制度的物證。 秦始皇詔文權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高5.3cm,徑4.7cm,重0.260kg。 此權圓臺形,鼻鈕。權身有18道瓜棱,棱間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詔書14行,詔文曰:“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及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清銅權紙鎮 長7.5cm 做工真好! 始皇詔瓜棱形五斤權 秦(前221—207年)通高5.1 底徑8.1厘米1958年旅順登峰街道撥藏 另一個始皇詔瓜棱形權 曲江二世遺址博物館 呈圓臺形,壁鈕。身有14道凸棱,棱間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14行40字。字體規矩,是典型的秦時小篆。按5斤權折算,每斤合252.9克。這種有瓜棱的秦權較少,其造型獨特,是研究當時度量衡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 始皇詔鐵權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 美陽權 高7.1、底徑5.6厘米,重240克。鐘形,空腔,平頂上有鼻鈕,體有瓜棱十七道。銘文字數,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詔書40字和二世詔書59字,鼻鈕兩側刻銘文2字。 銘文釋文為廿六年,皇帝盡幷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殹,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美陽。 秦二十六年詔文石權 秦權拓片 《小校經閣金文拓本》著錄的、現分別藏于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的旬邑權和大騩權,呈八棱體,空腔平底,平頂中部凹下置一道橫梁。雖作棱體,但內部結構和鈕的制作以及詔書字體均失秦代風格,出自一人之手制作,商承祚先生斷為贗品。 旬邑高6.5、面徑8.4、底徑9.6厘米,重2300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 大騩權 高5.9、面徑8.6、底徑9.9厘米,重2300克。 八棱體,空腔平底,平面中部有一道橫梁。每行銘文有分隔陰線。 銘文字數,表面鑄廿六年始皇詔書40字和二世詔書59字,平面鑄銘文2字。 秦二十六年詔文銅權 八斤秦詔銅權 陽文“八斤”,陰刻“詔書40個字” 高5.5厘米,底徑9.8厘米,陽文二個,40個刻字,詔書。一級文物。 秦權拓片 端方舊藏秦權拓本 拍賣中的秦石權拓片 秦權拓片 秦嵌銅詔版鐵權 底徑24.7厘米,高20.5厘米,重32.5公斤 鐵鑄,半球形,平底,頂部為半環形鼻,權側嵌銅詔版。銅詔版為長方形,長11.08厘米,最寬處8.5厘米。上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文字。豎行,九行,計40字,筆劃方折,大小錯落,大部分字跡清晰,個別字筆劃殘缺。 全文為:“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高奴禾石銅權,1964年在陜西西安市阿房宮遺址出土。 商鞅銅方升 商鞅方升銘文模本 秦兩詔銅斤權 秦兩詔銅斤權 秦始皇26年詔書鐵權 秦公簋銘現存有二 秦公簋銘其一 秦公簋銘其二 秦始皇詔版1 秦始皇詔版2 秦始皇詔版3 某秦始皇詔版印刷品局部 秦量 臺北故宮 文物尺寸: 外高:6.2cm口徑:17.3x9.7cm;公元紀年: 249-207BC 局部放大 文物描述:秦始皇鑒于當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車涂異軌,所以有多項統一行動:如頒布官制的度量衡銅器、確定制度;禁絕六國文字、用秦文字所謂倉頡篇為標準;亦即以秦吏為師,改習秦文字。 東海縣博物館兩詔秦量 始皇詔十六斤銅權 故宮藏二世詔拓片 秦骃禱病玉版 秦骃禱病玉版是近些年來發現的重要的戰國秦系文字材料, 傳出土于華山地區,原藏私人手中,現歸上海博物館。 最后給大家在分享些虎符: 杜虎符 戰國時期至秦朝的文物,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說右半符存君王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器物銘文是在虎身鏤刻陰文,再將金絲嵌入陰文之內,最后鏤平打磨光亮,雖歷經兩千多年,仍熠熠閃光。字體絕大部分是小篆,規整挺秀。 新郪虎符,戰國晚期。 通長8.8厘米、前較至耳尖高3厘米、后腳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鑄,伏虎形,前后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銘文字數,體有錯銀銘文39字(其中合文1)。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 銘文釋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 陽陵虎符 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銅制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長8.9厘米,虎形,有左右兩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是關于符節制度的重要實物。 龔心釗舊藏銅虎符 此虎匍匐于地,“臣”字圓眼,雙耳葉形卷狀,全身雖寥寥數刀,則顯肌肉飽滿,尾巴短而粗壯,四足向前彎曲呈臥狀。憨態可掬,制作精良,工藝考究。 虎背錯銀銘文“與北平太守,為虎符第一”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 |
|
來自: lifenghong1205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