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色即舌體顏色。舌色的盛衰,是氣血盛衰在舌上的一種表現(xiàn)。一般分為淡紅、淡白、紅、絳、青紫等5種。 一、淡紅舌 1、舌象特征 舌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不深不淺,淡紅適中。 淡紅舌 2、臨床意義 淡紅舌為正常舌色。見于健康人,是氣血充盈調(diào)和的征象。主要反映心之氣血充足,陽氣布化正常,脾胃生發(fā)之氣旺盛。 紅為血之色,明潤光澤為胃氣之華。《舌苔統(tǒng)志》指出:“舌色淡紅,平人之候...紅者心之氣,淡者胃之氣。”《舌鑒辨正》曰:“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 疾病情況下,見于外感病初起,病情輕淺階段,表證、熱證尚未傷及氣血及臟腑;在內(nèi)傷雜病中,見淡紅明潤之舌,是陰陽平和,氣血充盈,病輕,或疾病轉(zhuǎn)愈的吉象。 3、提示 《景岳全書·傷寒典·舌色辨》中指出:舌為心之官,本紅而澤。但若紅光外露,即紅也主病。《舌鑒辨正·紅舌總論》中指出:如全舌無苔,舌淡紅者,氣血虛也。《辨舌指南.類診斷鑒別法》中也認為:紅光外露,不能內(nèi)藏,則為有病之舌。《舌苔統(tǒng)志》指出:“必得上有薄白之胎氣,方是無邪之苔。” 4、治療原則 據(jù)證而論治。 二、淡白舌 1、舌象特征 舌色較淡紅舌淺淡,白色偏多而紅色偏少,稱為淡白舌。 淡白舌 甚至全無血稱為枯白舌。 2、臨床意義 主陽虛或氣血兩虛。淡白舌是虛證和寒證的重要標志。因氣血虧虛,榮舌或陽氣虛衰,不能溫運血脈上榮于舌,故舌色淡白。清·梁玉瑜《舌鑒辨正》指出,淡是“虛寒舌之本色'。 3、相關(guān)舌象 (1)、若舌色談白而舌體瘦小,多為氣血兩虛,血不上榮于舌。 淡白瘦小舌 (2)、若舌色淡白,舌體胖,舌邊齒痕,舌面濕潤多津者,多為陽虛,津液輸常,水濕內(nèi)停。 淡白胖嫩齒痕舌 (3)、舌色淡白,舌面光滑無,稱做淡白光瑩舌,為脾胃之氣虛極,氣血衰候。 淡白光瑩舌 (4)、舌色淡白,幾無血色,干枯少津者為枯白舌,屬無神舌。多為陽氣虛極,運血或脫血奪氣,氣血失充,病情危重。《舌胎統(tǒng)志》指出:“枯白舌即熟白舌也。白舌無氣者為枯,乃其臟腑之氣血,不榮舌上也......枯白之舌,半死半生......白者,臟腑之極寒敗也;透明熟色,陰精已竭,故主死而不治。' 枯白舌 4、治療原則 補氣養(yǎng)血,溫補陽氣。 三、紅舌 紅舌 1、舌象特征 舌色較正常舌(淡紅舌)色深,呈紅赤或鮮紅色 2、臨床意義 主熱(實熱、虛熱)證。多因熱盛,氣血沸涌,舌絡(luò)充盈;或因陰虛,虛火上炎故舌色紅赤或鮮紅。紅舌主實熱與虛熱的鑒別關(guān)鍵,在于苔之有無;紅舌而有苔者,多為實熱證;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多屬虛熱證。舌色越紅,提示熱邪越重。 3、相關(guān)舌象 (1)、舌色稍紅或僅見舌邊尖紅,多見于外感風熱表證初起。 舌邊尖紅 (2)、舌尖紅赤,或生芒刺,多為心火上炎。 舌尖紅赤生芒刺 (3)、舌兩邊紅赤,多為肝膽火盛。 ![]() 舌兩邊紅 (4)、舌紅、質(zhì)干而有較厚苔者,多為實熱證。在外感熱病中出現(xiàn),多為邪熱熾盛(邪在氣分)的里熱證;在內(nèi)傷雜病見之,多為臟腑陽熱亢盛。 ![]() 舌紅苔黃而干 (5)、舌紅苔黃膩者,為里有濕熱。 ![]() 舌紅苔黃膩 (6)、舌色鮮紅而少苔或無苔,少津或有裂紋者,多為陰虛內(nèi)熱。 ![]() 舌紅無苔 《舌鑒辨正·紅舌總論》指出:“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色紫紅察紅者,臟腑熱極也,多見于時疫或誤服溫補,鮮紅無苔無津為陰虛火炎,色灼紅無苔而燥干者為陰虛水涸。'《中醫(yī)舌診》中指出:“紅絳光瑩舌,無論外感內(nèi)傷見之,都是陰液消亡的證候…若只舌心較干,是胃液之涸,若并見舌底和咽喉干燥,則是腎液枯竭。” 4、治療原則 據(jù)證而采用清表熱或清里熱、清臟腑熱的方法;陰虛者宜滋陰降火。 四、絳舌(圖2.2.4.1) ![]() 絳舌 1、舌象特征 絳為深紅色,較紅舌更深的舌色,且紅中透紫,紅多紫少,或略帶暗紅色。 2、臨床意義 主里熱亢盛或陰虛火旺。 絳舌多由紅舌發(fā)展而來,其主病意義兩者基本一致。但舌色愈紅,熱勢愈盛,故絳舌比紅舌的病情更為深重。 在外感熱病中主營血熱熾,為邪熱羈留,由氣而入營血的特征性舌質(zhì)。舌色深絳說明邪熱更盛,是邪熱深入血分的標志。是因邪熱灼傷營陰,血液濃縮故而舌色深繹。 在內(nèi)傷雜病多為陰液虧虛,虛火上炎或胃、腎液竭所致。 3、相關(guān)舌象 (1)、舌絳而有苔者,在外感熱病中,提示氣分之邪未凈,而邪熱已入營血,為氣營同病或氣血兩燔;在內(nèi)傷雜病為臟腑內(nèi)熱熾盛。 ![]() 舌絳有苔 (2)、舌絳而無苔或少苔或有裂紋,多屬久病陰虛火旺;或見于熱病后期,熱邪耗傷營血,營陰受損。若舌絳而干燥,示血熱熾盛,營陰耗傷。 ![]() 舌絳苔少 (3)、若舌絳而光潔如鏡,見于外感病是心營被灼,陰液消亡的證候;在內(nèi)傷病為胃腎陰傷。《辨舌指南》說:“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舌雖絳而不鮮,干枯而痿者,腎陰涸也。” ![]() 舌絳光亮如鏡有裂紋 (4)、紅絳濕潤舌,見于外感病中,為邪熱入營,濕熱內(nèi)蘊;在內(nèi)傷病中,則為陰虛火旺,素有痰濕的病證。 ![]() 紅絳濕潤舌 (5)、絳舌上罩黏膩苔垢為熱在營血而兼有痰濕或移濁之氣。此時每易發(fā)生痰濁蒙敲心包而出現(xiàn)神志異常的癥狀。 ![]() 絳舌上罩黏膩苔垢 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香巖著有《外感溫熱篇》,他說:邪熱傳營,舌色必絳,即深紅色,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為氣分之邪未盡;若舌絳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蟠,劫爍津液;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濕痰蒙蔽心包;若舌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為中夾穢濁之氣;若舌絳而光亮,為胃陰亡;若舌絳而干燥,為火邪劫營;若舌絳而不鮮,干枯而接者,為腎陰涸。由此可見葉氏臨證據(jù)舌辨證是極其嚴密的。 總之,紅絳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亦即紅絳舌主要反映以下3種病理意義: (1)、邪熱亢盛,氣血沸,舌部血絡(luò)充盈而舌紅; (2)、熱入營血,耗傷營陰,血液濃縮瘀滯,血熱充斥于舌而舌絳; (3)、陰虛,虛火上炎于舌絡(luò)而舌紅絳。 4、治療原則 邪熱偏氣營者宜透熱轉(zhuǎn)氣,邪熱深入營血者宜清營涼血;陰虛水涸,虛火上炎者宜滋陰清熱。 五、青紫舌 ![]() 青紫舌 1、舌象特征 全舌呈均勻青色或紫色或舌色中泛現(xiàn)青紫色均稱為“青紫舌'。若舌淡而泛現(xiàn)青紫色為“淡青紫舌”; ![]() 淡青紫舌 舌紅絳而泛現(xiàn)青紫色為“絳紫舌'。 ![]() 絳紫舌 2、臨床意義 主氣血運行不暢。《舌苔統(tǒng)志》認為,全舌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內(nèi)有瘀血。其主病有寒熱之分:絳紫而干枯少津,多屬熱盛傷津、氣血雍滯;淡紫或青紫濕潤者,多為寒凝血瘀。 青紫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陰寒內(nèi)盛,陽氣不宜,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瘀滯所致。 (2)、由熱毒熾盛,深入營血,營陰受灼,氣血壅滯不暢而現(xiàn)絳紫舌。 (3)、肺失宣甫或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或氣虛推動血行無力而致血流緩慢,舌色泛現(xiàn)青紫色或現(xiàn)瘀斑。 (4)、因于酒毒致血行不暢,瘀而為紫色。 3、相關(guān)舌象 根據(jù)舌色青紫顏色程度的不同,其主病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濕潤,多由淡白舌發(fā)展而來。因陰寒內(nèi)盛,陽氣被溢,血行凝滯,或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瘀滯所致。 ![]() 舌淡紫而潤 (2)、舌色淡紅中泛現(xiàn)青紫色,多因肺氣雍滯,或肝郁血瘀,或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流緩慢所致。舌色青紫亦可見于某些先天性心臟病,或藥物、食物中毒等病證。 ![]() 淡紅舌泛現(xiàn)青紫色 (3)、舌色青紫而潤為寒凝血瘀之重證多為全,身性的血行瘀滯。 ![]() 舌色青紫而潤 (4)、舌色紫暗或舌上有瘀斑,是瘀血內(nèi)阻之征象,多是瘀血阻滯于某一局部,或是局部血絡(luò)損傷所致。 ![]() 舌紫而有瘀斑 (5)、舌色紫紅或絳紫,苔少而干枯少津,多由紅絳舌發(fā)展而成,見于熱證,為營血熱盛,營陰受灼,氣血雍滯所致,是外感熱病發(fā)展的最嚴重階段。由于氣血經(jīng)脈運行瘀滯,可伴見手、足、唇、甲青紫。 ![]() 絳紫舌而苔少 4、治療原則 寒凝血瘀者應(yīng)采用溫經(jīng)散寒、活血化瘀之法;熱盛傷陰者,宜重劑清熱養(yǎng)陰生津、化瘀之品(涼血散血。散血即滋陰活血);同時據(jù)證而配用疏肝解,補肺益氣之品,以促血行。 備注:來自中醫(yī)望診知識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