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景德鎮能以一個行業支撐城市的千年命脈,引領世界陶瓷生產潮流六百年之久,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相對完善的陶瓷文化制度,更離不開其高度精致的分工體系。而這種體系的包容性,助推著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現代變奏。 — START — 來景德鎮的人,大多是慕瓷器之名。這是一座專注的城市,千百年來,傾其匠心,忠于一物。陶瓷,已成為景德鎮的血脈,也造就了它別致而豐韻的東方文化魅力。 如今的景德鎮,外表看上去很老舊,這其中有城市發展和歷史的原因。如果僅從表象來否認這座城市,那實在太為可惜,畢竟它是“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背離了繁華的論調,景德鎮選擇用靜默和隱忍來宣告藝術與生活的主權。只有深入其中,你才能領略到它的那份特殊和驚艷。 — 01 — 三寶村 如果你對景德鎮報以烏托邦式的期待,這里必定不負所望。 在景德鎮城東南十余里處,有個叫“三寶”的小山村。而它之所以名“三寶”,則是因為在五代時期每日出產的優質瓷土,要價值三個金元寶而得名。礦山供應了景德鎮的各大窯口幾百年的瓷石,幾近絕產。而此地著名的湖田窯,使用的就是三寶瓷石,創燒出一種“光致茂美”、獨樹一幟的青白瓷。 二十幾年前,旅居海外多年陶藝家李見深回到自己的故鄉景德鎮,買下幾幢叫“四家里”的農舍,為陶藝師的理想國布起局來。如今,這個藏匿于山野之中的藝術場里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家,藝術師以及制陶工匠們。近十年,這里變得有些像北京當年的798,自發聚集了上百位陶瓷藝術家建立工作室,從2000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有近千名外國陶藝家來這里創作、交流、訪問,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之村。如果說邊城是從沈從文筆下生輝,那么李見深于三寶村如是。 區別于工業遺址改造項目或者城市藝術街區,“三寶國際陶藝村”承載著鄉愁的情結,以藝術工作室集群的方式在山野中兀自生長,它沒有商業規劃式的圈地造景,反而在藝術家們的精心打造下,呈現出一派室外桃源的景象。 它并不像北京的798或上海的莫干山50號,它不是一家家店的組合,也幾乎沒有什么商業氣息,而更像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在里面吃住行玩看,一舉一動,都是感受著中式的藝術生活美學。中國瓷器與山水、竹木、器皿、建筑巧妙的結合,讓人有種難以言狀的愉悅感。在這里說話聲會變小,動作會變輕柔,內心仿佛也變得闊然起來。 三寶陶藝村占地雖不算巨大,內容卻豐富得令人瞠目結舌。整個村子看似普通的很舊的農家小院,進入門內是一個陶泥標志物,里面嵌了很多瓷片、陶藝作品,院子里有從外面引入的小溪,水清見底,躺著的瓷碗、瓷片,有的掩埋了一半在泥里,古老的木制農具和當地的日常用品靜靜地待在一邊,原木的門上貼著的大紅春聯。原木的長涼亭,原木的農家的米桶是椅子。 李見深說過,陶瓷出現的源頭是器物,那是和最原始的農耕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在這里,自然的造物與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隨意,簡單,卻野趣天成。 在三寶陶藝村門口,有一件標志性的作品——千年陶藝墻。這面墻創作于2004年,是由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吉姆·李迪和李見深共同創作。創作者把墻作為一個文化堆積的引喻,利用斷臂的觀音、有裂紋的領袖像、沒有頭的菩薩,甚至一塊渣餅、一只碗底、一只變形的龍缸。這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垃圾”經過整理,卻成了完全意義上的不同文化融合。如今,這面墻已成為瓷都陶瓷文化重要的載體之一。 在景德鎮,永遠繞不開的便是博物館。三寶村有一個“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這是景德鎮市經審批的第5家民辦博物館。該館以優美的山水環境、古樸的建筑形式以及濃厚的陶藝氛圍,給人一種全新的體驗。不僅為東西方陶瓷文化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交流場所。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個人工作室及私人博物館。它們大部分由深入簡出的大師所做,外觀極具設計感。 三寶有很多有趣的手藝人工作室(很多工作室是不開放的,因為創作需要比較安靜的氛圍)。如果有人帶著可以在里面多拜訪一些人,最好是有人帶,不然就會有點迷茫。三寶也有很多藝術空間,里面會販賣一些藝術家的作品,而且大多價格不菲。 遠離了城市,人群,交際,專心于泥土、自然、器皿,心胸得以養護。“有山、有水、有手工匠人”,三寶村不僅是手工藝人的棲息地,也是傳統文化的保留地,更是理想主義的烏托邦。 — 02 — 樂天陶社 樂天陶社創意市集是每個來景德鎮旅游的人一定不會錯過的一個市集。樂天陶社市集位于新廠東路的“雕塑瓷廠”,這里原本是景德鎮有名的十大國營瓷廠之一。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老瓷廠改制合并后,這里變成創意產業園區。老舊的廠房被分割成各種不同功能的作坊和陶瓷商鋪。公共的氣窯和齊全的做陶設備吸引了許多陶藝家將工作室都設于此處,逐漸形成“景漂”一族。世界各國陶藝大師來此開辦講座,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陶藝中心之一。 每周六,在景德鎮雕塑瓷廠都會舉辦樂天陶社創意市集。如今已經開展了11年,是國內首個以陶瓷為主題的品牌創意市集。在每次的市集上,會有超過100 個年輕陶藝家聚集在這里,展示著自己的作品,陶器、鐵器、布藝等各類作品應有盡有,攤主多是這里的大學生和年輕學藝人。 新廠東路兩邊瓷器店林立,飾品、杯具、茶器、餐具、瓶器與藝術品一應俱全,倒也是挺好逛的。除了各類瓷器以外,也點綴著少許的作坊與工作室。 路邊隨處可見用瓷器做成的擺設。在景德鎮,你唯獨不可錯過的就是大瓷都的風范,瓷路燈、瓷垃圾桶、瓷路、瓷擺設。 和別的市集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更注重展品的原創性,樂天市集對擺攤者有著嚴格要求,作品必須不斷創新,具有足夠的原創性。市集上的作品,每月通過層層篩選,才能夠出現。 正因為擁有一套嚴格的評選機制,樂天陶社市集總能為來逛市集的人呈現出不一樣的產品,那些原本無處推銷自己作品的大學生們也擁有了一個很好的展現平臺。 市集上會有一些比較活潑的作品,價格又比較親民,主要是接地氣,有生活氣,適合淘一些日用器,留著家里用。其實我還蠻羨慕這些學生的,能夠發揮想象,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能夠接觸市場,把這些東西真正地送到其他各地人們的生活中去。 在還沒有能力負擔店面的情況下,創意市集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示機會。樂天陶社來這里之前,景德鎮有深厚的傳統,但年輕人的空間有限。開辦創意市集之后,創意設計類陶瓷開始受到關注,新的觀念、新的表現方式發揮作用,一些年輕人通過市集有了自己的客戶和收益,于是更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這里創業,景德鎮的面貌也開始有了改觀。 這樣一個小市集的出現打破了景德鎮千百年以來極為堅固的規則,為無處推銷自己作品的年輕人帶來了一線生機。手作者和使用者進行最直接的溝通,讓器物變得更加日用,同樣激發手作者更多的創作熱情。這里代表著如今年輕一代最高的陶藝水平,而未來,亦將成為更多年輕人的夢想家園。 — 03 — 陶溪川 景德鎮,有著近兩千年的制瓷史。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景德鎮的匠人們,還一直依靠手工制作陶瓷。 建國后衍生了無數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大規模現代陶瓷產業,陶瓷制品一度走向工業化、多產化,陶瓷制品變得廉價無品,逐漸地,人們對于量產陶瓷失去興趣。近年來瓷都又開始悄悄回歸手工業,現今全城各處,星羅棋布著的業瓷作坊、窯爐、畫院、私人工作室就是明證。 于是,由政府牽頭,集納無數大師意見,“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區”在一片陶瓷廠的遺址上涅槃而生。 在一片乏善可陳的城鄉接合帶的盡頭,陶溪川園區猝不及防地映入眼簾。與整個城市的陳舊與落寞似乎完全不同,園區的空間規劃很是人性化,建筑樣式與區域功能一目了然。入口處的全開放設計低調簡潔,在夕陽下,整個街區的色彩清麗柔媚,生機盎然。商鋪、餐飲配套、美術館、博物館、小型廣場、設計中心、交流中心、國際藝術家工作坊、書店、工作室一應俱全,是一個比較適合年輕人住的地方。而且也有很多的餐廳,周末還有市集和活動,甚至還舉辦過宇宙音樂會。 在新與舊、歷史與當代之間,陶溪川找到了平衡。 陶溪川的真實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陶溪川的每一堵墻、每一棟房子、每一個機器、甚至廣場上鋪設的每一塊窯磚,都是真實的。 宇宙陶瓷廠的兩座燒煉車間見證了景德鎮作為新中國工業城市獨特的時空記憶,曾經是一個時代的城市象征。兩棟建筑中保留的各個時期的窯體、煙囪、管道以及建筑本身,完整描述了中國陶瓷生產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生產轉型的過程。 在宇宙瓷廠老廠房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時尚元素進行翻新改建,很多上世紀50、60、70年代的廠房,乃至墻上的標語都被完整地保留。比起拆毀重建,保持屬于這座城市自己的記憶碎片也許才是這些大廠的最好歸宿。 有一種夜晚,叫陶溪川。 夜幕徐徐降臨,華燈初起,鳳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創街區被燈光勾勒出優美的金色線條,胡桃里的音樂飄搖,人流不息,一派青春活力。 陶溪川保留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傳統的工業廠房、六七十年代蘇式風格鋸齒狀“包豪斯”廠房、八九十年代的現代工業廠房等各具時代特色的典型建筑,以宇宙瓷廠22棟老廠房改造作為工程主體,每棟廠房的打造都各具特色,注重差異化。 在夜色的籠罩下,老舊的窯廠和絢麗的燈光交相輝映,這些建筑似乎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給人一種年輕而不失穩重的感覺,風情又豈是萬種? 陶溪川夜市也是這兩年才有的,他彌補了景德鎮沒有夜市的一個空缺,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座城市不一樣的活力。 陶溪川是近幾年新建設的創意園區,也是現在當地年輕人和外來游客的打卡之地。我覺得它和廣州的紅專廠挺像的,都是重新將廢棄的老工業廠加以利用,風格里都糅合了工業風和文藝范。中國的創意園區越來越多,雖說大同小異,但細品還是能找到不同的城市印記。 時過境遷,不少舊廠房,變成社會“包袱”被荒棄或拆除,淡出人們記憶。而得幸留下來的那些建筑,不僅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設計功底與技術水準,更是重視記錄下彼時人們的生活方式。 從外表看,陶溪川的老廠房依然建在,但是他們的結構已被改造,功能和業態也已被重塑。曾經被廢棄的機器擺放在草地上,猶如時光的雕塑,他們驕傲地聯結著過去和未來,見證著城市的生長。 — END — 千百年來的陶瓷積淀,景德鎮最有意思的是埋在土層之下的陶瓷斷代史,城市的同一片土地上,朝代更迭,時代變化,瓷業興衰的印跡都埋在地下。而在鬧市之中,后工業時代的轉型和創新正在蓬勃興起,一場陶藝文化的現代變奏正愈演愈烈。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 /寶華堂 策劃/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