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有竹書《論語》,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確認該竹書就是失傳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 現已公布《齊論·智(知)道》篇首章, 釋文為:“[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不如坐進此道"與“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意思的接近是表面的。 在孔子和老子心目中,道都是至高的原則(真理)。 孔子曰“志于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二者所推崇的道完全不同。 孔子所說的是崇仁尚義的道,老子所說的是自然無為的道。 正如,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人”也不是一般所說的善良的人。 都說,易道廣大,這易實際就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分陰陽,這陽在儒家就是仁,表現為生命的進取。這陰就是自然,道家很看好,就稱之為道。道法自然。 易還可以看做德,道家稱玄德,玄是神秘幽深。儒家稱明德,大學,明明德。這明就是顯的意思。 孔子易易者三日,是對道的感悟,朝聞道,夕死可矣。 老子是史官,對周易很精通,孔子天生知禮,問禮與老子,老子自然沒有多少可教的。學問這么高的人,總要一起討論,老子估計對孔子傳授了些易經的知識。孔子早些年,對周易不感冒。歷史文獻記載,孔子拜會老子4次,回去以后就潛心研究周易。 著名的韋編三絕就是說的孔子學易的勤奮。 孔子易易者三日,是可信的。易道與老子的道德經,論語是相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