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 大光圈? 大家都知道,拍人像,很多人喜歡用大光圈拍攝淺景深的背景虛化照片,這樣的人像照不僅更有氛圍,人物也會更加聚焦。 但到了手機上,即使有了人像模式,還是會屢屢翻車,不該虛的虛了,該虛的又沒虛掉,屢見不鮮...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手機的虛化效果為什么這么差! 一切都在與比較,要說手機的虛化差,那得先有一個比較的對象。 而這個比較的對象,自然就是相機了。 在大部分人的認(rèn)知中,因為相機的景深比手機更淺,所以相機的虛化效果要比手機更好。 但是我們需要正確一個認(rèn)知,景深不等同于背景虛化。 嚴(yán)格意義上來講,景深指的是相機對焦點前后相對清晰的成像范圍。而背景虛化則是一種拍攝效果,兩者之間并不能粗暴的劃上等號。 圖片來源:wiki百科 大部分人會有景深 = 虛化這種錯誤的認(rèn)知,多半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他們只關(guān)注了淺景深照片,忽略了深景深的照片 二、兩者雖然在概念上的不同,但是卻有著非常深的關(guān)聯(lián)。景深淺意味著非常容易得到明顯的背景虛化。 所以,了解影響景深的一些因素也就意味著知道了對虛化效果有影響的因素。 溫馨提示,如果有點困的小伙伴可以跳過這一環(huán)節(jié) 關(guān)于景深的計算,其實是有一組公式可以得到準(zhǔn)確數(shù)值的: 看見這個,仿佛回到了咱們的高中大學(xué)生涯,回憶起那茫茫多的公式,想想就有些頭疼。 不過對于咱們來說,完全沒必要詳細(xì)了解這一個公式是怎么計算的,介紹它的原因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景深的大小。 I CMOS(傳感器)尺寸 第一個介紹這個呢,是因為傳感器的大小關(guān)系到了我們景深計算公式中的一項重要參數(shù)δ —— 「容許彌散圓直徑」。 這個或許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聽說,用相機成像的一張簡單示意圖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簡單來說呢,容許彌散圓直徑越大,景深就越小;容許彌散圓直徑越小,景深就越大。 而容許彌散圓直徑的大小一般為CMOS對角線尺寸的一千五百分之一。 所以,在其他拍攝條件相同的情況下,CMOS尺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拍攝的景深大小。 I 光圈 一般我們想要修改拍攝的景深大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調(diào)整光圈大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至于原因嘛,在CMOS大小無法改變,也就是容許彌散圓直徑固定。同樣用示意圖來表示 光圈就好像人的瞳孔,不少近視眼患者看遠(yuǎn)處的物體時會習(xí)慣性瞇上眼睛,這是為了“手動”調(diào)整“光圈”,讓自己看清楚一些。 瞇眼表情包 I 焦距 焦距的大小也是決定景深深淺的因素之一,不過這里的焦距指的是實際焦距而非等效焦距。 在光圈固定的情況下,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至于原理嘛,老規(guī)矩,上圖: I 拍攝距離 最后一個影響景深大小的因素就是拍攝距離,我們離拍攝物體越近,景深就越淺。離被攝物體越遠(yuǎn),景深越深。 一些大光圈的長焦定焦鏡頭,它們同時兼具了「大光圈」、「長焦距」 的特點,景深極淺,人送外號“空氣切割機”。 它們能夠?qū)怪黧w最大程度地從高度虛化的環(huán)境中剝離出來。 有時甚至當(dāng)我們對焦眼睛時,耳朵就已經(jīng)虛掉了 耳朵已經(jīng)虛掉了 在我們?nèi)粘5呐臄z中,一般通過改變光圈大小來改變景深,畢竟相機與鏡頭這些器材都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 而構(gòu)圖就基本上定死了我們的拍攝距離,想要改變虛化效果,往往只能夠通過改變光圈大小。 ![]() 說完影響景深的條件,那我們就來看回手機,究竟是哪些因素導(dǎo)致的手機景深無法像相機那樣淺。 「光圈」、「焦距」、「傳感器尺寸」、「拍攝距離」四個因素中,「拍攝距離」對大家來說屬于外部因素,與設(shè)備本身無關(guān)。 而「焦距」方面,手機鏡頭的焦段經(jīng)過手機廠商的努力研發(fā),最大已經(jīng)能夠做到等效焦距240mm,雖然畫質(zhì)渣,但畢竟等效焦距的確能做到... ![]() 所以,核心要素就只剩下了「光圈」與「傳感器尺寸」! 在手機的發(fā)布會上,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手機動輒f/1.6、f/1.8的大光圈,似乎已經(jīng)超越不少的相機鏡頭的光圈大小,難道手機已經(jīng)進步到如此牛逼的地步了嗎? 顯然不是... 為什么?你看看這張圖就明白了啊~ ![]() 一對比,差的是不是很遠(yuǎn)?手機這整個鏡頭模組還沒一個微單鏡頭的4分之一大,這手機光圈和相機光圈真的是一個概念嗎? ![]() 我們知道對于小尺寸傳感器的拍攝設(shè)備來說,有一個等效焦距的說法,也就是說,小設(shè)備的焦距需要乘一個系數(shù),才能與去全畫幅相機拍攝的畫面內(nèi)容保持一致。 那么對于光圈來說,有沒有「等效光圈」這種概念呢?按照傳感器的差異同樣基于一個系數(shù)去換算? 可以有! ![]() 雖然專業(yè)的角度上來說,不存在這個概念,但使用這個概念有助于我們理解。 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光圈值」,這是一個可變化的比例值。 光圈值的計算方式是: f = 鏡頭焦距 / 鏡頭有效通光口徑(直徑) 因為光圈值的計算公式中本就包含了焦距,所以等下焦距的系數(shù)其實也能適用于等效光圈。 如果我們以華為P40系列的主攝1/1.28英寸的傳感器為例,那么手機與全畫幅相機鏡頭焦距的換算系數(shù)比例,接近于5,所以手機上等效24mm焦段f/2光圈的虛化效果,相當(dāng)于全畫幅相機上24mm鏡頭f/10左右的光圈。 也就是說,手機上所謂的F/2大光圈,其實只相當(dāng)于相機上的F/10小光圈值... ![]() ![]() 這下,你們知道為什么手機的虛化效果如此糟糕的原因了嗎? ![]() ![]() 當(dāng)然,手機廠商們也深知手機拍攝虛化效果不行的缺點,所以又一次上演了“硬件不夠,算法來湊”,他們在手機的人像模式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了算法優(yōu)化。 具體來說,分為三種: 1、通過雙攝組合模擬人眼”雙目測距“的方式,配合算法; 2、通過TOF景深攝像頭獲得大概的物距信息,配合算法; 3、純靠算法識別主體與輪廓。 因為前兩種都只能獲得大概的物距距離,并不精確,所以也還是需要系統(tǒng)算法去識別畫面中的主體輪廓,進而對主體以外的背景部分進行模糊處理,模擬出類似相機大光圈鏡頭拍攝的虛化效果。 ![]() 聽起來似乎很強,但是畢竟算法識別,以目前的水平來說,絕不可能準(zhǔn)確,存在著各種局限性。 1、識別的精準(zhǔn)度問題 算法無法非常準(zhǔn)確的識別出人物輪廓,尤其是發(fā)梢,袖口等細(xì)節(jié)部位,沒被正確識別出的部位將會和背景一樣被模糊處理... ![]() iPhone11人像模式拍攝 與之相對的,則是一部分背景無法被正確的識別并進行模糊,會導(dǎo)致在全部模糊的背景中卻有一塊異常的清晰,異常扎眼。 ![]() 以上無論哪種情況,都會讓畫面格外突兀... 2、虛化的層次感 算法對背景的模糊處理效果難以正確的把控,模糊效果更多的是一刀切。 太強看起來就會過于生硬,太弱了則沒辦法很好地對背景起到一個虛化的作用。 ![]() find x2 Pro拍攝 ![]() iPhone11 拍攝 為了能夠更好地識別人物輪廓,手機支持多攝像頭協(xié)同工作的特點也被充分的利用了起來。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另外兩種方式,其中采用專門的景深信息獲取硬件更加有利! 除了目前安卓手機中常見的TOF景深攝像頭,也包括iPad Pro2020剛上的激光雷達(dá)。 ![]() 算法有劣勢,也有優(yōu)勢,它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持續(xù)的自我提升。配合硬件的加入,近一年的旗艦手機在人像模式的虛化準(zhǔn)確度上來說提升還是比較明顯的。 但碰到復(fù)雜的環(huán)境與場景,或者主體與背景的相對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該翻車的依然會翻車 ![]() 雖然手機人像虛化如此糟糕,但我曾在之前《5000元選相機還是手機》一文中說到,對于新人愛好者,我還是更推薦先從手機攝影開始玩。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手機沒有真正的大光圈虛化,反而可以幫你避開”唯光圈論“。 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剛上手的新人)喜歡追求拍攝淺景深虛化的照片,因為它足夠的簡單卻能換得更好的美感。 當(dāng)然,用好景深本身也是一門學(xué)問,但刀銳奶化的確容易變成一種捷徑。 ![]() 這種捷徑,會讓新人不必過多的考慮構(gòu)圖、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guān)系等等,不用用心的思考畫面?zhèn)鬟f的故事,只要小姐姐好看那便萬事大吉。 就好像燒一道菜,普通攝影是想辦法搭配各種佐料挖掘出食材的潛力,而虛化人像則是水煮料理,只要食材足夠的優(yōu)秀,哪怕是只是普通的過一下水,也能夠有出色的味道。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唯大光圈論“容易造成拍攝風(fēng)格單一,長遠(yuǎn)來看,對我們弊大于利。 ![]() 請記得,虛化永遠(yuǎn)只是一種輔助我們構(gòu)圖的手段。 沒有萬金油的大光圈虛化,不如多增加一些人物與場景之間的互動,多考慮一些情緒的傳遞,多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細(xì)節(jié),讓整體風(fēng)格變得更加有趣。 我們可以拍下在陽光下踢球的少年被拉長的身影; ![]() 可以在海邊拍下偶然遇見的“向左與向右”; ![]() 也可以在小巷深處,記錄那位奶奶牽起孩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 攝影真正有趣的地方,不正是可以嘗試多種多樣的拍攝風(fēng)格與方法嗎? 我們可以去發(fā)現(xiàn)以前從未體驗過的樂趣,記錄下平常所無法察覺到的美好。 我們當(dāng)然期待手機的人像虛化模式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們更期待自己。 I 參考材料 wiki百科: https://zh./wiki/%E6%99%AF%E6%B7%B1 百度百科光圈的秘密 作者:牧夫天文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5a65aebd4643e2206976434d&lemmaId=94964&fromLemmaModule=pcBott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