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基礎之原絡(十一) 丘墟(膽原)、蠡溝(肝絡)——膽主、肝客。 以膽之原穴丘墟穴為主,肝之絡穴蠡溝為客,主治足少陽膽經病候。《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毗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淺釋】 (一)本經受到外邪侵犯,出現異常變動,可發生陽厥,會有如下病癥:1、口苦:膽汁味苦,外泄而口苦。 2、善太息:膽氣不舒,郁悶胸中,經常嘆息。 3、心脅痛不能轉側:胸脅疼痛,不能轉動翻身。 4、面微有塵,體無膏澤:病情嚴重則面部灰暗如蒙塵埃,身體皮膚失去失去潤澤而變得枯槁。 5、足外反熱:足外側發熱。 (二)本經或本經所主的膽腑發生病變,可出現下列病癥: 1、頭痛:脈病則膽經循行所過的頭部疼痛。 2、頷痛,目銳毗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下頷及外眼角疼痛,鎖骨上窩“缺盆”內疼痛,腋下腫。 3、馬刀俠癭:腋下或頸旁生瘰疬。 4、汗出振寒,瘧:自汗發冷,瘧疾。 5、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胸、脅肋、大腿、膝外側一直到脛骨、絕骨、外踝前以及諸關節皆痛,足第四趾、小趾不能運動。 【歌訣】摘錄自《針灸大成》明·楊繼洲 膽經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疼足不舉, 面體不澤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如雨, 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 以上病癥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可取足少陽膽經原,(原者邱墟穴,膽脈所過為原足外踝下從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厥陰肝經絡。(絡者蠡溝穴,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歌訣淺釋】足少陽膽經主治病侯:胸脅部疼痛,頭痛,足部痛,抬、舉困難,面部及身體皮膚不潤澤,缺盆和腋窩腫,汗出如雨,頸部長的瘤子好似鐵那么堅硬,瘧疾寒熱往來。以上病癥的治療可取膽經原穴丘墟和肚經的絡穴蠡溝。#健康科普排位賽# |
|
來自: 峨眉佛光 > 《針灸,穴位,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