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導讀: 公元1622(天啟二)年,由于王化貞和熊廷弼二人在防御廣寧的戰略上產生了分歧,最終導致被努爾哈赤伺機輕取。攻克廣寧之后不久,努爾哈赤仍然是選擇退回了遼東,在此之后的四年之間直到努爾哈赤發兵寧遠,后金與明朝之間基本上都是采取著防守的戰略。 廣寧失陷之后,朝廷先是逮捕了時任廣寧巡撫的王化貞,隨后熊廷弼也被革職聽審,一時間遼東地區群龍無首。為了穩住局勢,兵部尚書王在晉被明朝統治者強行推上了遼東經略的位置,此舉對于王在晉來說其實是十分不情愿的,因為他個人對于遼西的局勢始終是抱著一種悲觀的態度。 公元1582(萬歷十)年地圖 當時,王在晉認為:撫順、清河堡失守,遼東已成“危局”,開鐵(開原、鐵嶺)屏障被攻破,已是“敗局”。再加上遼沈的失陷,整個遼東地區已然成為一盤“殘局”,。而廣寧的淪喪可謂是“棄全遼而無局”,只有將殘余的勢力轉移到上海關內,方可保衛京師,此乃上上之策。 與此同時,王在晉還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戰略,即:以利益為誘餌籠絡住蒙古各部的勢力,使其制衡努爾哈赤。實際上,此舉在王化貞的身上就已經被證實了行不通,再加上明朝政府此番在廣寧的失勢,以至于在遼東地區更沒有了“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之下,蒙古勢力不趁火打劫就已經算得上是良心之舉,至于幫助明朝那更是天方夜譚了。 就在朝廷對于王在晉的戰略眾說紛紜之際,時任東閣大學士的孫承宗(皇帝的老師)挺身而出率先提出了反對意見,同時向皇帝表明兵部尚書王在晉不堪重任,愿自請督師遼東,替換王在晉。就這樣,孫承宗被委以輔臣的身份,踏上了經略遼東的征途。 同年七月,王在晉被罷職,收到罷職訊息的王在晉臉上并沒有表露出一絲憂傷,反而卻是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竟說:自從有遼事以來,守邊大將戰死的成沙場之鬼,活著的被捕成“縲紲”之囚,我是幸得全歸了。——《三朝遼事實錄》 遼沈之戰示意圖 孫承宗對于遼西局勢的認識程度相較于王在晉來說顯得更為徹底,赴任之后及時鞏固軍務,整治軍心,同時,戰略上則以寧遠城為中心,在山海關之外建立起一道堅固的防線。這一步步為營的戰術一時間使得整個遼西的局面煥然一新,一些原先逃入關內的遼民也都紛紛出關返回故里,為后來寧遠之戰的勝利提供了民心和一定程度上的物質條件。 眾所周知,努爾哈赤最終在寧遠城外大敗,這對于自二十五歲就開始統兵打仗的努爾哈赤來說可謂是受到了奇恥大辱,甚至也有人揣測努爾哈赤的死與寧遠大戰的失敗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對于努爾哈赤此次大敗,史料《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是這樣描述的: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 自統一建州女真以來,直至攻克廣寧,努爾哈赤以其豐富的戰場經驗確實給世人刻畫出了一副戰無不勝的形象,那么,作為一位擁有如此形象的強者,努爾哈赤為何卻大敗于一個小小的寧遠城下呢?關于這一問題,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來給讀者朋友們做一個詳細的分析。 努爾哈赤畫像 本文的研究內容: 公元1622(天啟二)年八月,孫承宗離開京師赴任遼東。到達遼東之后,孫承宗首先在將帥的調遣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變動,其中以馬世龍為守遼主將,命其嚴守山海關,派祖大壽和副將趙率教分別駐守覺華島和前屯衛,滿桂、袁崇煥二人則共同守衛寧遠城。與此同時,還將大量的土著遼人安插在寧遠和前屯兩衛進行屯田,以備軍中糧草之需。 事實證明,孫承宗的這一做法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土著遼人相較于外來兵源來說顯得更加高效,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遼東將士的糧草問題,也給當時的明朝政府緩解了一定的經濟壓力。毫無疑問,孫承宗的終極目標是收復整個遼東的,種種跡象也表明以孫承宗的戰略和能力收復遼東是大有希望的。 當代著名史學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東潤曾在其著作《陳子龍及其時代》中對于孫承宗的戰略給予了充分的論述:孫承宗的戰略是一邊保守寧遠、覺華,一邊恢復金、蓋、旅順。由金、蓋、旅順北向則可以進窺遼陽、沈陽,而明王朝的東邊才能獲得必要的保障。這一條線路是明太祖北征遼沈的路線,也是清朝滅亡前夕李鴻章經營旅順、大連的遺策。江山猶在,地形未變,一切研讀歷史者都能窺見其中的大概。 孫承宗畫像 但無奈,當時的明帝國已經腐敗到了容忍不了諸如孫承宗這類具有雄才偉略的人物了。 公元1625(天啟五)年,孫承宗率軍西巡薊遼,路過京師,正欲借此契機準備向天啟皇帝稟報遼東局勢,不料卻遭到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一番“栽贓”,誣陷孫承宗此番前來并不是要西巡薊遼,而是圖謀不軌。至此,孫承宗恢復遼東的宏圖大業不得不被迫終止。 在這個過程中,魏忠賢其實早就看到了孫承宗在朝中的威望,而且又身為帝師,因此,魏一直在極力拉攏孫承宗,想以此壯大“閹黨集團”的勢力,但無奈孫承宗拒絕與魏一起狼狽為奸,于是便遭到了魏忠賢的報復,經常在皇帝身邊對孫承宗大做文章,久而久之,使皇帝都不信任他這個老師了。 孫承宗被撤下后,已經投靠了“閹黨集團”的高第被捧上了遼東經略的位置。高第此人其實并無實才,之所以能夠上位,其根本原因還是得益于魏忠賢勢力在背后撐腰。高第一赴任之后,立馬否定了孫承宗的戰略,下令將勢力全部轉移到山海關內,唯有駐守在寧遠城的袁崇煥拒絕撤兵,以下乃袁崇煥的原話:
魏忠賢畫像 探得孫承宗被迫撤出遼東的消息后,努爾哈赤欣喜若狂,瞬間意識到了進軍遼西的時機已然成熟。實際上,努爾哈赤最初所制定的計劃并沒有將袁崇煥所駐守的寧遠城所看在眼里,對他來說,寧遠這一邊塞小城已然是唾手可得,他的終極目標乃打進山海關,直逼京師。但這一終極目標是基于拿下寧遠城的,因此,進攻寧遠成為了努爾哈赤的第一步棋。但令努爾哈赤也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這一毫不起眼的第一步棋將自己的命運葬送進了“墳冢”。 公元1626(天啟六)年正月,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親率十三萬八旗勁旅,由沈陽出發浩浩蕩蕩的朝遼西襲來,兵臨寧遠城下。在此之前,袁崇煥已經探到努爾哈赤來攻的消息,并親自著手將城內外進行了一番周密的部署,寧遠城內早已裝備好了由葡萄牙進口的“紅衣大炮”,此炮威力驚人,據傳乃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器。二十四日,在努爾哈赤的一聲令下,攻城士兵猶如螞蟻一般朝寧遠城聚來,明朝士兵在袁崇煥的指揮下臨危不亂,充分發揮出“紅衣大炮”和其余各類火器的優勢,連續兩天之內打退了八旗士兵的數十次進攻。最終,努爾哈赤深知戰局已定,不得不撤回遼東。 此戰對于明朝方面來說意義重大且深遠,極大地鼓舞了明軍的士氣,打破了努爾哈赤往日戰無不勝的神話,就連原先主張退守山海關的原兵部尚書王在晉都承認:“寧遠一戰,袁崇煥將遼東逃局打破”。另一方面,努爾哈赤此戰失利之后,積郁成疾,最終毒瘡發作而死。 明朝火器 那么,“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究竟敗在了哪里? 在筆者看來,其根本原因是當時后金社會內部所產生的危機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寧遠之戰前夕,遼東地區的百姓發動起義的號角此起彼伏,努爾哈赤雖然采取了大規模的鎮壓,但并未從本質上徹底解決百姓所面臨的問題,反而采用諸如屠殺、大遷徙、“編莊”等惡劣的手段加強對百姓的壓迫和統治,使得后金方面只想一戰而勝,不敢久戰。 另一方面,努爾哈赤以為此次明朝政府將孫承宗撤出遼東與原先攻打遼沈(明朝政府將熊廷弼撤出遼東)一樣,殊不知袁崇煥此人的能力不下于熊廷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努爾哈赤在此次寧遠之戰中有著很大的輕敵之意,這一點從后金方面沒有做任何準備就倉促出兵也可得到證實。 除此以外,此次寧遠之戰,明軍同仇敵愾、堅守不出,充分發揮“紅衣大炮”等火器的威力也是明朝方面贏得勝利的一大重要因素。 結語:寧遠之戰的勝利,使得明朝在遼東地區早已岌岌可危的局勢閃出了一道尤為耀眼的“亮光”,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道“亮光”在當時已“病入膏肓”明帝國注定是短暫的。最終,袁崇煥還是步了熊廷弼之后塵,成為了朝堂之上那些為了權利和利益而明爭暗斗的冤死鬼。實在是可悲、可嘆。 先有熊廷弼、孫承宗,后又袁崇煥,大明帝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毀長城,倘若不敗,天理難容! 參考文獻:《三朝遼事實錄》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朱東潤:《陳子龍及其時代》 《明史》卷259,《袁崇煥傳》 季士家:《袁崇煥策略思想探究》 莊道樹:《孫承宗守備遼東評議》 姜守鵬:《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經遼研究》 |
|
來自: 白衣錢子 > 《明朝[1636——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