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前段時間很多網友被這句話驚掉了下巴。 這是韓國一檔綜藝節目上,一位父親公然說的話,上高二的女兒抱怨說父親過度的身體接觸,嚇得她都快不敢回家了。這位父親會隨時隨地親吻女兒,即使他自己的朋友或女兒的朋友在場,即使在女兒的學校里。更可怕的是,父親根本不是蜻蜓點水地親一下,而是用舌頭舔她的臉,還會摸女兒屁股,直接推開浴室門說要幫女兒洗澡,面對女兒的抱怨和人們的質疑,他說“孩子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 這位父親給自己的行為冠上了愛的名義,可網友們直喊他變態,猥褻,我們姑且先不談論這些,可是至少,他這一系列行為嚴重地侵犯了孩子的身體界限,是極其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一、什么是界限? 界限是指事物之間的分界。在親子關系中,就是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人,應該有邊界,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自我界限是孩子對自我的一個界定,是劃定一個范圍,清晰地分割出來什么是“我”,在這個范圍之內,是屬于“我”的私人空間,是他人不可隨意侵入的。 二、界限意識不強,對孩子有什么害處? 1.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網上曾經熱傳過一個事件,在南京火車站,一位小女孩被哥哥抱在腿上,手伸進裙子里摸她胸部,可是女孩卻在若無其事地玩手機,無任何異常。這樣的孩子就是對自己的身體沒有界限意識,以為身體被人觸碰是正常的,要是遭受性侵之類的惡性事件,也很難有反抗行為。 2.獨立性、自主性差,不善于自我負責。 我見過許多學習沒有自主性,做事很不獨立的學生,他們并不是懶或不求上進,而是分不清自我和別人之間的界限,把自己的和別人的事情混為一談,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依賴別人和推卸責任。 3.沒有機會了解接納自己,不自信。 有界限的孩子能了解并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反之,則對自我的認知十分模糊,只會用別人的評價來拼湊出自己的樣子,加之經常被入侵邊界,受到幫助和庇護,容易產生不自信。 4.不易自律。 經常被入侵,習慣于被動接受的孩子,很少體驗過對自己的掌控感,不相信有能力管控自己。 5.人際交往容易遭遇挫折。 受過往經歷所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難免經常越界,在人際交往中不受歡迎。 6.低自尊。 對“自我”沒有清晰的認識和足夠的體驗,很難發展出自尊自愛的情感。 三、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界限? 1.不要隨意打罵孩子。 父母隨意打罵,會讓孩子覺得身體并不是屬于自己的,是可以被隨意觸碰的,無法建立對身體的界限。 2.尊重孩子的感覺和情緒。 “寶寶不哭,輕輕摔了一下,又不疼。” “你看我試了,一點都不燙。” “那么點小事情,有什么可傷心的?” 這類話很熟悉吧?我們父母的感覺并不能代表孩子會有同樣的感覺。如果孩子連確認自己的感受,體驗自己情緒的機會都沒有,又怎么能夠建立起界限感? 3.保護孩子的探索欲。 1.5——3歲是孩子的探索敏感期,他們會通過觸摸、感覺來認知世界,感知自我的存在,體驗哪里是自己,哪里是外界,哪里是邊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保護孩子探索欲,不要過多干涉阻止。 4.對于兩歲以上的孩子,接觸身體之前,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看見可愛的孩子,我們會忍不住摸摸頭,拉拉耳朵。面對自己的孩子,父母更是不假思索地擁抱親吻,但對于較大的孩子,最好先征得同意。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寫道:所謂幸福,是在于認識一個人的界限而愛這個界限。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想盡己所能給他們幸福,可真正的愛是發自內心地尊重,真正的幸福需要有界限,并懂得尊重彼此之間的界限。正如紀伯倫在詩中所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身體自然也不可能是你的身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