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主公與謀臣的關系有好多對,如,董卓與呂布,袁紹與許攸、田豐,曹操與荀彧、郭嘉、李煜、楊修,孫權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劉備與諸葛亮、龐統等。在這些關系中,唯獨說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堪稱典范,但不是貶低其他幾對關系,實在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無論從故事的感人性,還是信任程度以及取得的成就來看,都遠在其他幾對之上。 董卓與呂布董卓與呂布的關系既是君臣,又是父子,看上去是親上加親的關系。西涼軍閥受邀清君側,卻挾持皇帝自立,有點像后世安綠山起兵造反的意思。他們建立的政府,也有點像恐怖統治的軍政府,大臣及軍民自然是不服氣的。 董卓對呂布也是喜愛有加,贈赤兔馬、贈七星刀,唯獨沒有贈貂蟬,結果父子二人反目成仇,董卓也成了呂布方天畫戟下面的好色死鬼。在這一點上,曹操待關羽要比董卓強些,同樣是贈馬、贈官、贈金銀,同時還贈美女,奈何關羽乃正人君子,不為所動。曹操雖然也好色,但唯獨喜歡諸侯的遺孀,從來沒有在女人身上與臣下發生爭執。董卓卻不同了,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結果死得很慘! 董卓與呂布的關系屬于可以共甘苦,不可同富貴的典型。 袁紹與許攸、田豐袁紹是一位出身三世四公名門望族家的雄主,有儀表、有文化、有資歷、有威望、有實力,但就是貴族脾氣,外強中干,沒有基層經驗。讓其登高呼遠易,厲兵秣馬難。 這位貴族本該走擁護漢朝的老路,卻別出心裁出主意迎接西涼軍犯入京除宦,實則是他希望連外戚王進的權力一塊除去,王進還笑呵呵的答應了。結果董卓專權,袁紹立馬逃回冀州自立。自立也就罷了,在漢獻帝從西京回來的途中邀請他護駕,他卻嫌棄皇帝是個累贅,完全沒有了人臣的樣子。反倒是曹操長途跋涉五百里迎接大漢天子回京。 可見,國家有難,那些名門望族是要出賣國家利益自保的,往往靠不住。 再說官渡之戰時,許攸與田豐的斗法,完全脫離了戰爭的本質,成為了排除異己的砝碼,唯有先除之而后快。袁紹看在眼里,卻不能決斷,還在玩權力的平衡術,尤其大戰的關鍵時刻,卻因幼子患病而無心戀戰。氣得許攸遠投曹操,袁紹也就一敗涂地,一蹶不振了。 袁紹是一位高高在上,憑自己喜好來做事的主公,往往對事實的判斷不去理會,這也導致了許攸的負氣出走。 曹操與荀彧、郭嘉、李昱、楊修、司馬懿曹操堪稱天下第一雄主,手下謀士如云,戰將似雨,他出身宦官之后,官位不高,是一位務實派。他聽從荀彧之計,奉天子以令諸侯,豎起尊漢討逆的大旗,也時不時窺測天下人心,以圖取而代之。 曹操對謀士是量才而用,不會讓大家有厚此薄彼的感覺。荀彧、郭嘉、李昱自是一流,而楊修卻有點恃才傲物了,結果死得很慘。楊修與荀彧相比,差的老遠了。 荀彧的高明在于與曹操有一個同一的目標,那就是尊漢討逆。所以,合作前期荀彧對曹操貢獻頗多。合作后期,曹操進魏王后,尤其大宴群臣于銅雀臺,荀彧卻稱病不出,二人已經勢同水火了。最后,荀彧抑郁而死。曹操也險些被擁漢的臣子誅殺,這也是曹操終其一生不敢篡漢的原因。 但是,曹操卻為兒孫打下了江山。曹丕在司馬懿的擁戴下篡漢自立,名為禪讓。曹操沒有廢棄司馬懿,實在也是愛惜其人才,但司馬懿畢竟老謀深算,最后還是廢了曹操后人。這也算曹操識人不明嗎?其實不然,曹操只是不違逆歷史大勢罷了。 孫權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孫權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大都督的關系偏重,而與文臣張昭的關系偏輕,實在是因為東吳除了水戰可以,陸戰實在太弱而已。孫權年少得志,雄才大略,雖然換了四任都督,實在是因為自己太年輕的緣故,也有都督不太聽指揮的原因??傊?,是把握住了東吳的大局,最后也是稱帝了。 這恐怕是幼主繼承家業的必然路徑,孫權只是記住了其兄孫堅的臨終遺言“你是主,他們是臣”罷了。 劉備與諸葛亮、龐統你見過一個謀士把一個落魄的主公通過一篇問策就扶上帝位的嗎? 諸葛亮就是。 諸葛亮躬耕南陽十年 ,為什么不擇枝而棲呢?實在是看不慣天下群雄各自為戰,窮兇極惡的爭地盤。待劉皇叔三顧茅廬問計,一篇隆中對名揚天下。他與劉備達成了“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匡扶漢室的統一志向,這才出山相助。 出山之后,從軍師做起,一步步幫助劉備稱帝,最后身居宰相之位,并且白帝城托孤,輔佐后主。諸葛亮成為了像曹操一樣的人物,但卻沒有稱帝的野心,實乃高風亮節。 這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諸葛亮也曾面對劉備有龐統和李豐后的排擠,但他卻能顧全大局、從容應對,不會因私廢公。這也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默契之處。劉備不聽諸葛亮與趙云之言,致使夷陵之戰大敗后,也還是托孤諸葛亮于白帝城。 而劉備的大敗,卻是因私廢公報兄弟之仇而忘記聯盟的失策之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