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與《輔行訣》二書的五行與五味配屬分歧原因初探
方國強
關于《黃帝內經》書中對五行五臟五味配屬的論述,前后似有矛盾,古今中醫學界對此雖有議論,因不明其中之原理而至今尚無定論。自《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經考古發掘整理行世以來,《湯液經》遺存——《輔行訣》與《內經》之五行五味配屬不同,時人雖有論及,但限于此類資料之匱乏,對此二本“典籍”論述五行五臟五味配屬問題,孰是孰非,誰行之于先,誰用之于后,無人進行研究。無聞居士以為,這是中醫藥古籍研究之一大空白,致使中醫藥典籍迄今存有瑕疵(如本草類古籍對藥品性味的確定有點亂,《內經》對五行五臟五味配屬前后不同等)。
經白沙游子無聞居士研究,并因此推測《黃帝內經》與《伊尹湯液經》論述五行五臟五味配屬之差異,及《黃帝內經》論述五行五臟五味配屬前后矛盾之產生原因:
其一是由于中華先祖、中醫藥先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之古典哲學觀所造成;
其二是《黃帝內經》之整理編撰者在收集資料時因缺失其中之插圖,無法了解原圖之內容,又不敢隨意更改圖注文字,只能按原樣進行編撰,造成偏離原著;
其三是由于《伊尹湯液經》之佚失,抑或是整理編撰者一時收集不到原書,無法在編撰中進行對照修訂,所以有此前言不對后語之論說;
其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是圖畫,五行五臟五味之原始配屬很可能也來肇始于圖畫,而傳世之中華醫藥四大典籍中卻無一圖,這大概是文字可書(刻)于竹簡而圖畫則無法運用汗青,即便是可圖于木牘,因材質不同而易佚散。
其五是《伊尹湯液經》中關于五臟(六腑)疾病傳變理論(五臟五行生克制化關系),《黃帝內經》已與收錄,因此說,《內經》其實是集“周、秦、漢”之代(在東漢醫圣張仲景之前)的中華古醫藥之大成者。
根據以上之觀點,白沙游子無聞居士進而推測,中華醫藥先哲在醫古籍中論述五行五臟五味之配屬關系,是先畫圖而后注文,采用圖畫加文字注釋之方法進行描述的,圖文并茂是中華圣賢著書立說之最佳選擇(《輔行訣》卷中的《湯液經法圖》即可為證)。因此,欲解開《黃帝內經》五味配屬之謎,除從“文字”內求證外,還得從“圖畫”中尋求解答。
唐蘭在《古文字導論》中曰:“文字的起源是圖畫”,先有圖后有字,“文字”是人類社會文明之標志,“圖畫”是現代文明起源之先導。
《易經》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中華醫典藥典之橫空出世,《伊尹湯液經》與《黃帝內經》論述五行五臟五味之配屬,大概亦從此而來。這亦是中國遠古文化史上先有圖,后有字之佐證。
筆者擬以畫闡意,特繪制以下四圖(圖1~4),供觀者諸君參考。![[轉載]《內經》與《輔行訣》二書的五行與五味配屬分歧原因 [轉載]《內經》與《輔行訣》二書的五行與五味配屬分歧原因](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0/12/2713/211430612_1_20201227024348727)
筆者以為,若對以上四圖進行分析,吾人從中可知,中藥藥物五行五味配屬關系,不存在孰是孰非問題。但正是由于有上述之四種(其實可能還不止四種)配屬關系,因而造成中藥藥物五行五味配屬之紊亂,從而導致行醫者不易把握藥物之性味,引來對《黃帝內經》中中藥性味之爭議與非議。從現代中醫診治療效來看,剔除行醫者之個人水平因素外,藥物的性味不能統一、不易分辨、難于把握等,也有著很大的干系。
筆者再繪制二圖(圖5、圖6),供有志于此項研究者參考。
從此二圖的五行與五味的配屬以及它們所反映的理論功效中,吾人或可窺探,為何傳世的本草類古本藥書中,對藥物五味的確定會產生出不同的性味來。即同一味藥品,在《本經》、《藥錄》等書中,性味可能是不相同的,如:
附子.
《神農》味辛;《岐伯》、《雷公》味甘,有毒;《李氏》味苦,有毒,性大溫。
虎掌.
《神農》、《雷公》味苦,無毒;《岐伯》、《桐君》味辛,有毒。
莽草.
《神農》味辛,性溫;《雷公》、《桐君》味苦,有毒。
雷丸.
《神農》味苦;《黃帝》、《岐伯》、《桐君》味甘;《扁鵲》味甘,無毒;《李氏》大寒。等等……(摘自“輯本《本經》”:魏•吳普編著、朱平生點?!渡褶r本草經》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筆者提出此項問題,主要是想通過對該項目的研究,從而能實現統一中藥藥物的五味品性之目標,以解決“藥物的性味不能統一、不易分辨、難于把握”之難題,以解決如何能普遍提高現代中醫藥在臨床診治療效上的一部分問題。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中醫藥的與時俱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