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史上,唐朝的大詩人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白居易的詩歌成就僅次于他們兩人,被稱為詩魔、詩王。 白居易他的詩歌平易通俗,確實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婆都聽得懂,但這并不能說明他詩歌質量差,反而更能證明他被稱為詩王是名副其實的。 一、白居易創作詩歌時間最長,他活了七十五歲,寫詩起碼有六十多年,而且不管是順境逆境,從來沒有間斷過。 這么長的創作時間,真的沒有人能比得了。要知道像王勃這樣的天才作家,他才活了27年。 白居易很早就創作了,十六歲拿著詩歌去拜謁大詩人顧況,顧況笑他“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后來白居易拿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首詩來,顧況都驚呆了。 二、白居易和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寫作詩歌的數量很多,達到三千多首。 白居易和元稹用新樂府的形式寫詩,二人被稱為“元白”,同時又和劉禹錫并稱為“劉白”。白居易僅那一組《新樂府》詩就有五十首,還有不少的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據統計白居易一共寫了3840首詩。 他和元稹的往來唱和詩也是很多的,在他貶謫江州時寫下的《與元九書》,就有詳細的介紹。 三、白居易詩歌涉及社會各個方面,上至朝廷政事,下至平民百姓,涵蓋面極為寬廣。 白居易曾經說過,他的《賀雨》《哭孔戡》《秦中吟》等大量的詩篇,揭露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戳到了一些人的痛處,因此受到了達官貴人的切齒痛恨和排擠打擊。 白居易的《長恨歌》大家都知道,他是寫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生死愛情的。還有《琵琶行》是寫底層歌女的,《觀刈麥》是寫農夫的,詩中都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 在白居易受到打擊貶謫江州司馬任上以后,他看破了世道人心,詩歌創作才開始向閑適風格轉變。 四、白居易的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他作詩的指導思想。 他是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的詩人,從不寫空洞說教的詩。你看他的《賣炭翁》就知道,他敢于揭露當時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那么辛苦的老人,含辛茹苦伐薪燒炭。 那一牛車木炭,有可能就是一年的辛苦所得,特地等到冬天寒冷的時候來賣個好價錢,卻被宮使太監們用“半匹紅綃一丈綾”給掠奪了。 五、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平易通俗,朗朗上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理念就是反對晦澀深奧,提倡平易近人。因此他寫詩是從平民百姓的角度出發,內容和形式都要貼近大眾,特別是語言要淺顯。 所以他詩稿寫出來后,要先讀給鄉村老嫗聽,老嫗說懂了才可以定稿,否則要反復修改。 人們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朦朧晦澀的詩歌才是好詩歌,通俗直白的水平就高不到哪里去。其實白居易的詩歌成就是很高的,他只是追求平易淺顯的詩歌風格。 六、人們對白居易的詩歌成就評價極高,連當時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寫七律贊揚他。 連大名鼎鼎的李白跟著唐玄宗做御用文人,最后都被唐玄宗辭退。詩人中只有白居易才享受到皇帝這樣的厚待。 白居易死的時候,唐宣宗李忱非常傷心,認為國家失去了一個難得的人才。他因此還為白居易寫了一首七律,說“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金人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也評價說,“并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可見白居易的影響之大。 總之,從上面幾點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詩歌創作成就很高,并不是風格上淺顯易懂就失去了水平,因而他被人們稱為詩王也是名正言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