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詩的過程中,經常能聽到“筆力”這個詞。所謂“筆力”,就是描摹、刻畫事物的能力。即能把事物寫得越生動、越具體,筆力就越強。 如何描摹、刻畫事物,如何在詩中把一個事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清楚,是所有詩詞愛好者必須練習的基本功。 很多人寫詩之所以內容空洞、干癟無味,其原因在于筆力不夠。筆力不夠會造成以下兩個不良后果: 一 大量使用概念性、口號式的句子,詩句內容千篇一律。 例如,很多人寫春天,就是“柳舞”、“鳥唱”、“花鬧”,或者是直接把“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群芳斗艷”這種四字成語或俗語塞進詩句中。 很多人都說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彰顯時代精神。但大家可以仔細想想,如果寫詩時都只會“柳舞”“鳥唱”,有何個性可言?我們的時代精神,難道就只有這些小學生作文里面的成語俗語? 二 寫作時胡亂拼湊,不知所云。 很多人都為能寫出四句符合格律的句子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會寫詩了,其實不然。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龍潭人家 飛瀑瀉潭急,水簾蒙谷神。 客來村上住,農宿盡仙民! 上面這首作品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卻是一首比較失敗的作品。看題目,應該是一首描寫農家景色的作品,但連農家、水潭、瀑布的位置關系都表達不清楚,這“龍潭人家”的特點是什么也體現不出來。讀者接受到的都是一些零碎的信息。 我們經常說要通過詩句來傳情達意,但是,連“達意”都做不到,談何“傳情”?寫詩是要給別人看的,不是給別人猜的,不能讓別人讀自己的作品的時候一直要靠猜才能知道自己在寫什么。 可見鍛煉筆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學詩者想要提高寫詩時的描摹、刻畫能力,提升自己的筆力,讓詩句更加形象生動,有沒有什么好的訓練方法嗎?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從詠物詩學起。 練習詠物詩有三大好處: 一、詠物詩的主體是固定的,一般來說不會脫題。 二、詠物只寫一個東西,想要寫滿律詩的篇幅,寫作者不得不選擇物體的部位進行刻畫,這樣就能規避用字概念化的問題。 三、詠物會有所寄托,有物有我,把詠物詩練好,自然能避免寫作直白無味。 那么要怎么學習詠物詩呢? 第一,要選取一個好的學習范本。杜甫的詠物五律就是一個極好的范本。杜甫的詠物詩內容豐富,寫法多變,可以說是集詠物詩之大成,將詠物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第二,要對范本進行足夠深入細致的分析。不僅要知道古人在寫什么,而且要知道古人為什么要這樣寫,他的用詞有什么講究,造句用了什么句法和思路,如何安排章法變化。 只有把經典文本中的技法都提煉出來,才能將古人名家的精華為我所用。 根據上述思路,搜韻詩詞課堂制作了《唐詩閱讀專題訓練:杜甫詠物詩20首精講》視頻課程,以一首詩為一個單元: 1、每解讀一首詩,都會從聲律、句義、章法三個方面詳細分析拆解; 2、幫助初學者培養文本分析、查閱資料等多方面的綜合學習能力; 3、掌握多種詠物詩寫作技法,從多個角度提升筆力與思力。 點擊圖片,即可報名學習 課程亮點 現在唐詩鑒賞課程那么多,為何還要選擇搜韻的《唐詩閱讀專題訓練課程》呢?
課程篇目 1、《初月》 2、《天河》 3、《歸燕》 4、《搗衣》 5、《促織》 6、《螢火》 7、《蒹葭》 8、《苦竹》 9、《除架》 10、《廢畦》 11、《夕烽》 12、《秋笛》 13、《空囊》 14、《病馬》 15、《蕃劍》 16、《銅瓶》 17、《鸂鶒》 18、《花鴨》 19、《嚴鄭公宅同詠竹》 20、《嚴鄭公階下新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