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媽媽苦惱自己的孩子不太敢與服務員說話,家長有意想鍛煉孩子在公共場合說話的勇氣,故意在去吃薯條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和服務員要番茄醬,但是孩子扭扭捏捏一直不愿意,還問媽媽“服務員會不會生氣呀?他要是打我怎么辦?”。 很多家長好像都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家明明挺活潑的,說話說得也挺多,但一到公共場合就拒絕開口。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外面說話落落大方,很快就能和別的小朋友完成一片,這可讓老母親的心焦慮不已。 就像群里那位媽媽,她甚至強制性要求孩子必須自己和服務員交流,每次都搞得大人孩子都很不愉快。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害羞的孩子,不愿意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說,害羞本身并不是一個問題,但是當害羞到讓他們完全無法參加集體活動,甚至影響社交發展和自尊心確立時,則需要家長們幫助建立自信心了。 -1- 孩子為什么不說話? 1、性格原因 根據人的氣質類型的不同,古希臘有醫生將人的分成了活潑好動的多血質,直率熱情的膽汁質,安靜穩重的粘液質和孤僻慢熱的抑郁質。 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不同的的氣質,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天生害羞、孤僻,因為這樣的性格特征,他們很難在公共場合表達自我,而一些家長就把這些歸咎為孩子膽子小、不大方,這些其實是錯誤的認知。 2、 環境影響 有的孩子可能在家里生龍活虎挺開朗的,一到外面不行了。 其實大部分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容易產生緊張膽怯的情緒。當父母還強制要求他們打招呼、懂禮貌時更會增加這種緊張感。 陌生環境不能放開自己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我們并不知道這個環境是否是安全的。 像一些小朋友到一個心得幼兒園或者輔導班都會“沉默不語”,但是過一段時間融入進去了都會恢復在家里的活潑性格。 3、 挫折經歷 有的孩子因為小時候家庭的變故,比如父母離異,經常吵架等可能會刺激到心里變得性格孤僻。 另外一些孩子因為“不愛說話”被父母貼標簽說是“孤僻”、“膽小”也容易給孩子造成影響。 還有的孩子因為看到或者聽到別人在社交中遭受挫折和拒絕,自己也會感到痛苦害怕。 這種“間接經驗”也會不自覺地影響他們對人際交往的看法。 像開頭例子中的孩子問媽媽“服務員打我怎么辦?”,很有可能就是他在電視或者別人的談話中看到了諸如此類的事例,才會產生這種恐懼。 -2- 家長如何引導? 1、 轉移緊張情緒 當孩子沉默不語是,不要過分注意甚至采用強迫的手段讓孩子開口。 像上述例子中的媽媽每次都推著孩子強迫他說話,引來很多人圍觀反而會讓孩子的緊張情緒加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我們可以采取情緒轉移的方法,比如安撫他說:“沒關系的,你這次只是有點緊張,相信下次你一定可以勇敢去和服務員阿姨要番茄醬!” 2、 情景模擬 家長們可以在家給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戲,模擬到了公共場合,買東西和服務員如何對話;如果遇到困難想找保安幫忙怎么做;在游樂場找不父母了怎樣和工作人員交流等。 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法通過語言說教來習得經驗,而情景模擬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同樣的,孩子們常玩的游戲其實也就是一種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游戲,他們通過角色扮演能感受到不同角色的作用,也能根據自己的角色變化呢來切換模式,這樣的學習能讓他們在真正遇到這些情境的時候知道該如何處理。 3、 激勵表達欲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整天太活躍了很煩,希望孩子在家安安靜靜不說話,讓他們自己看電視,這種行為只會讓孩子更膽怯與別人語言交流。 父母平時在家要多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動表現欲,讓孩子感受到表達自我的樂趣。 比如多參加一些朋友聚會,孩子在表達的時候受到贊賞,則會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力;平時可以組織一些同齡孩子的聚會活動,鼓勵他們和陌生的小朋友交朋友,交到朋友就給他一個小獎品等,通過這些獎勵來激勵他與人交流。 4、 創建舒適的家庭環境 一個氛圍和諧的家庭是孩子能健康成長必要因素之一,很多父母在家都不太互相交流,或者經常吵架、冷戰,這種氛圍下的孩子的自信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自然會有些匱乏。 因此家庭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經常交談對話,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減少呵斥批評的語言,多支持多鼓勵。 如果孩子總是膽怯在陌生場合和別人相處,安排一些家庭小聚會,請朋友們在家一起玩,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與他們交流對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