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以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為主的倒幕力量,發起了倒幕運動,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戰敗,被迫奉還大政予天皇,265年的江戶幕府時代結束。話說當年德川家康,在日本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劃分了200多個大名(藩主),為什么這四藩成為了倒幕的主要推手呢? 江戶大名分布圖 反德川家康派系,被打壓監視,發配偏遠之地江戶時代的政治體制為“幕藩體制”,由幕府和藩鎮共同管理國家。將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幕府統治全國各地的藩國,各藩的統治者稱作大名(一萬石以上)。大名處于半獨立狀態,擁有很大的獨立性,通常幕府不干涉各藩內政。將軍實際上是各藩諸侯的盟主,只不過將軍的地盤最大、最富庶,在實力碾壓地方諸侯。 為了鞏固德川家的統治,將大名門劃分為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和外樣大名,區別如下:
對于外樣大名,德川幕府當然要加以防范,多方限制。這些措施包括:
對于外樣大名的領地進行極大壓縮,關原之戰前,長州藩有120萬石,戰后壓縮為36.9萬石。另外還實行“交替居住”制度,全國外樣大名分為東西兩半,一半住江戶,一半住領地。每年4月這些大名交換角色,住江戶的回領地,住領地的到江戶。不過這些大名的妻子必須常住江戶,等同于人質。在此種情況下,出生的嫡子從小生長在江戶,在情感上對江戶有歸屬感,從而減少他們對領地的認同感。 德川家康 外樣大名交替居住的所有費用都由自己出,這筆錢數目相當可觀。不僅將他們置于監控之下,還消耗他們的錢袋子,從經濟上降低他們造反的可能性,可謂一舉兩得。 不僅如此,《一國一城令》規定,大名除了自己居住的城以外,其他城池一律拆除,新建或者修補城池必須征得幕府同意。試想一下在如此環境中,受到如此待遇,外樣大名們是何感受,這就是將他們一直當賊一樣看著,怎一個恨字了得。這也就奠定了薩摩、長州、土佐、肥前這些外樣大名們倒幕的主觀動力。 地處西南,被西方列強揍趴下,反而率先覺醒西南四藩雖然地處偏遠,不能信任但實力不容小覷,特別是薩摩藩,擁有有77萬石的領地。到了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開始到處擴張,幕府和隔壁的大清帝國一樣仍然閉關鎖國。雖然GDP遠遠領先世界,可是大清帝國無法抵擋西方人的堅船利炮,被迫打開了國門。 慈禧 日本面臨同樣的處境,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西南四藩反而率先接觸到了西方人,并且從慘痛的經驗教訓中成長起來。 先看看薩摩藩的“生麥事件”,1862年,藩主島津久光的儀仗隊經過,幾個英國商人不懂得日本人的規矩,擋了他們的路。薩摩的武士們欺負百姓慣了,那是揮刀就砍,英國人1死2傷,只放過了一個女人。因發生在生麥村,史稱生麥事件。英國人大怒,德川幕府趕緊賠錢道歉,而自認為實力不俗的薩摩藩拒絕道歉。 西南四藩 1863年,英國人派7艘軍艦前來問罪,一開始薩摩采取誘敵深入,取得了小勝。英國人急忙穩住陣腳,100多門艦炮同時轟擊,薩摩的炮臺、船只、船廠瞬間被毀。緊接著英國人炮擊鹿兒島城,城市被損毀大半,薩摩人屈服了。薩摩藩意識到需要改變了,迅速倒向英國人。英國人覺得需要以薩摩為跳板,繼續滲透日本,雙方一拍即合。1866年,薩摩以英國人為師重建海軍,這就是聯合艦隊的雛形,薩摩成為日本海軍的搖籃。 維新三杰 再看看長州藩,1863年,長州藩大名認為幕府對西方人太軟,宣布封鎖下關海峽,終止貿易,炮擊經過的各國船只。英、法、荷、美立即組成四國聯軍,包括17艘艦船,5000多人,其中2000多人可登陸的陸戰隊。長州藩的炮臺則有100多門大炮,還有2000多武士為主的軍隊。 西方人充分利用自己武器的先進,在長州炮臺的射程之外開炮,輕松轟平了長州的炮臺。聯軍接著派2000人登陸,長州雖然也裝備了大量火槍,但普遍落后。武士們按照所謂的武士精神,發起了沖鋒,結果根本沖不到跟前,想肉搏都沒有機會。結果不言自明,長州慘敗賠款了事。此后長州深以為恥,大力發展軍工,訓練新式陸軍,成為日本陸軍的搖籃。 結成聯盟,聯合天皇,共同倒幕從前述可知,隨著時代的變遷,西南四藩積極向西方人學習,逐步成為經濟發達之地。從而在事實上,幕府和外藩們的實力出現了反轉。隨著眼界的開闊,四藩的有識之士,更加意識到幕府才是阻礙國家發展的絆腳石。無論從情感上,還是政治上都必須推翻它,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1865年尊王攘夷運動向武裝倒幕轉化。1866年薩摩、長州兩藩的倒幕派武士結成同盟。1867年,壓制倒幕運動的孝明天皇去世。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即位,倒幕派認為時機已到。他們拿著明治天皇的密詔,發動政變,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統治,成立新政府。 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掌握了政權,勒令德川慶喜交出領地。1868年,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戰役中戰敗,幕府終被推翻。從此日本走上了“明治維新”的現代化強國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