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8年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導學匯總 2018年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零風險保過班 牙周炎概述(常見病因)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組織感染性疾病,導致牙齒支持組織(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破壞,牙周袋形成和炎癥、附著喪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導致牙齒的喪失。 牙周炎是導致我國成年人牙齒喪失的首位原因。 臨床表現牙周炎分為慢性牙周炎和侵襲性牙周炎。 1.慢性牙周炎:最常見,約占患者的95%。 (1)起病緩慢,患者可有刷牙或進食時的牙齦出血或口內異味。 (2)牙齦的炎癥表現為鮮紅或暗紅色,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腫脹甚至增生,探診易出血,甚至溢膿。




(3)牙周袋形成,探診深度超過3mm,且能探到釉質牙骨質界。 (4)牙槽骨吸收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牙松動、病理性移位,甚至發生牙周膿腫等。 (5)一般同時侵犯口腔內多個牙,且有一定的對稱性。磨牙和下前牙以及鄰面因為菌斑牙石易堆積,較易發病,且病情較重。


(6)晚期常可出現其他伴發病變和癥狀: ①牙齒移位; ②食物嵌塞; ③繼發性創傷; ④對溫度刺激敏感,甚至發生根面齲; ⑤急性牙周膿腫; ⑥逆行性牙髓炎; ⑦口臭。 2.侵襲性牙周炎 發病可始于青春期前后,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下,牙周組織破壞程度與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患者的菌斑、牙石量很少,牙齦表面的炎癥輕微,但卻已有深牙周袋,快速的骨吸收和附著喪失。有家族聚集性。 診斷 》牙周炎探診深度超過3mm且能探到釉質牙骨質界,并有炎癥,多有牙齦出血或牙周袋探診后有出血; 》鄰面臨床附著喪失>1mm; 》牙槽骨有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 》晚期牙松動或移位。 鑒別診斷 早期牙周炎要注意與牙齦炎的鑒別: 牙齦炎可有假性牙周袋,無附著喪失,無牙槽骨吸收,治療結果較好,組織可恢復正常。

治療原則與預防1.治療原則 牙周炎的治療目標應是徹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齦的炎癥,使牙周袋變淺和改善牙周附著水平,并爭取適當的牙周組織再生,而且要使這些療效能長期穩定地保持。 治療一般分4個階段 (1)基礎治療:目的在于消除致病因素,控制牙齦炎癥。 1)教育并指導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如建立正確的刷牙方法和習慣,使用牙線、牙簽、間隙刷等輔助工具保持口腔衛生等。 2)施行潔治術、刮治和根面平整術以消除齦上和齦下的菌斑、牙石。 
3)消除菌斑滯留因素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如充填齲洞、改正不良修復體、治療食物嵌塞等。 4)拔除無保留價值的或預后極差的患牙,對不利于將來修復治療的患牙也應在適當時機拔除。 5)在炎癥控制后進行必要的咬合調整,使建立平衡的咬合關系,必要時可做暫時性的松牙固定。 6)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應主要用于重度牙周炎、對常規牙周治療反應不佳及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盡量采用局部給藥途徑,以避免和減少耐藥菌株和毒副作用的產生。 7)發現和盡可能糾正全身性或環境因素,如吸煙、用藥情況、全身病的控制等。 (2)牙周手術治療:一般在基礎治療后的再評估中對牙周情況進行全面評價。 此時如果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診仍有出血,或牙齦及骨形態不良、膜齦關系不正常時,則須進行手術治療。 (3)修復治療:一般在牙周手術后2~3個月可進行永久性固定修復或可摘式義齒修復,必要時可同時固定松動牙。


(4)牙周支持治療 1)定期復查:一般每3~6個月復查一次,約1~2年拍X線片,監測和比較牙槽骨的變化。 2)復查內容:檢查患者菌斑控制情況及軟垢、牙石量,牙齦炎癥及牙周袋深度、附著水平,牙槽骨情況,牙松動度等。 3)復治:根據復查發現的問題制訂治療計劃并進行治療。 2.預防 保持牙面清潔,清除牙面菌斑和局部刺激物,消除牙齦炎是預防牙周炎的關鍵。 持之以恒、及時清除牙面菌斑和牙石,保持牙面清潔可以預防牙齦發炎。對于已經患有牙周炎者,還需要早診斷、早治療、定期檢查和維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預防牙周炎的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