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道路上,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到底是讓他們自覺學習比較好?還是需要父母進行監督、管理比較好呢?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節目中說過:“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管教出來的,熊孩子大部分都是慣出來的”。有些時候,家長需要給孩子一些恰當的管理和約束。 點擊加載圖片 人的天性都是“趨樂避苦”的,更何況是小孩子,孩子之所以稱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自覺性,自律能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不要單純地指望孩子會“自覺”。 自覺、自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這樣的孩子不需要家長過多的監督和管理,他們會自覺起床、自覺學習。 自覺的孩子,知道如何合理地規劃自己的時間,也知道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樣的事情。但是怎么培養孩子的自覺性,這也是讓很多家長都為之煩惱的事情。 點擊加載圖片 在教育問題上,不要指望孩子會“自覺”!有遠見的家長,能下狠心 1、別指望孩子會自覺 不要奢望年僅幾歲的孩子會主動自覺、自律,游戲、手機、電視,這是很多成年人都很難抵抗的誘惑,更不要說孩子了。 孩子在3-6歲,自我意識剛剛萌芽,這個時候他們的約束往往要依靠家長的“他律”,而不是“自律”,家長要在這個時期,適當地給孩子定一些規矩,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點擊加載圖片 當孩子真正意識到了學習不是別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時,他才會愿意去做,甚至把學習當作是一種興趣去做,這樣才能真正的自覺起來,自覺與不自覺的孩子,往往就差在內驅力上。 點擊加載圖片 2、光依靠家長的約束也不夠 家長的管教可以規范孩子的行為,約束孩子,但是這不能長久有效,等到孩子到了12、3歲,這種做法就失去了效果。最好的做法是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孩子內心的動力,不需要家長的管教、監督,孩子自己就可以自覺并長期堅持學習。培養一個孩子的自覺性,監督是一方面,激發他們的內驅力也很重要,可以多給孩子談談理想與目標,幫助孩子多多收獲成就感。 點擊加載圖片 3、發揮榜樣的力量 塞內加曾經說過:教誨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父母是孩子做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行為都是父母的一種折射,一個優秀的孩子,他的媽媽做事情也一定會是雷厲風行,干凈利落的,一個孩子成績好,那么他的爸爸在為人處事方面,也一定是認真負責,條理清晰的”。 點擊加載圖片 主持人董卿曾經在節目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什么樣的人”,你希望孩子可以自覺學習,那么在生活中你就要放下手機,多看書,用自己的行為正確的引導、影響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