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中醫防治及調理 博醫載道大系統2020-05-08 中風,又稱腦卒中(急性腦血管意外),發病突然,平常無任何癥狀。嚴重危害著我們人類的健康。 對于中風,我們如何用中醫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急癥 1· 突然暈倒,腦部氣血爆開者可選用刺血法: 刺血針或采血針在手指指端,大椎,耳尖刺血。 2· 痰涎閉竅,其氣不上達者,可選用取嚏法: 藜蘆,加麝香或者細辛為末,用蔥葉或小軟管等探刺鼻腔取嚏。 二、平時保健 1· 艾灸法 神闕,艾灸此穴具有健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開竅復蘇作用。平時溫和灸神門可用于預防中風。對于危急患者,速即隔鹽火炷多灸,有回陽救急之功。 2· 刮痧 刮痧具有扶正祛邪,調節陰陽,活血化瘀,清熱消腫,祛痰解經,軟經散結等作用,通過刮上述部位,可暢通身體氣機,提升正氣,預防中風。 刮痧部位:背部 督脈、夾脊、膀胱經 3· 泡腳方 川芎10g、桑枝30g、麻黃30g煮水泡腳。 4· 保持平和的心態 防重于治,平時要保持心情愉快,盡量做到恬淡虛無、淡泊名利、心胸開闊,大肚能容,對待得失榮辱,不過喜過驚,泰然處之。 5· 食療 黑豆桃仁煎 黑豆30克、桃仁6克,紅糖30克~ 50克,先以水煮黑豆、桃仁。至豆熟后去渣取汁,沖紅糖水飲之。一日兩次。 6· 功法保健 腳腕轉動療法 先將腳背伸直,兩腳腕向外轉動15次,向內亦轉動15次;然后兩腳背縮回豎直,兩腳再向外轉動15次,向內轉動15次。長期堅持此法拉筋鍛煉,有預防中風的作用。 三 中風中醫辨證論治 (一)中經絡 1.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滌痰湯 組成:當歸、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紅花(桃紅四物湯)茯苓、人參、菖蒲、甘草、陳皮、膽星、半夏、竹茹、枳實。(滌痰湯) 2.肝陽暴亢,風火上擾 癥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或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 組成: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桑寄生、懷牛膝、夜交藤、益母草、杜仲、朱茯神。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脈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組成: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4.氣虛血瘀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扶正祛邪。 方藥: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 5.肝陽上亢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 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治法:滋養肝腎,潛陽熄風。 方藥:鎮肝熄風湯。 組成: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二、中腑臟 1.痰熱內閉清竅(陽閉) 癥狀:起病驟急,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鼻鼾痰鳴,肢體強痙拘急,項背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舌質紅絳,舌苔黃膩或干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羚角鉤藤湯配合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 組成:羚角片,雙鉤藤,霜桑葉,滁菊花,鮮生地,生白芍,川貝母,淡竹茹,羚羊角,茯神,生甘草。 2.痰濕蒙塞心神(陰閉) 癥狀:素體陽虛,突發神昏,半身不遂,肢體松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治法:溫陽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滌痰湯配合灌服或鼻飼蘇合香丸 組成:茯苓、人參、菖蒲、甘草、陳皮、膽星、半夏、竹茹、枳實(滌痰湯) 蘇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蓽茇、白術、訶子肉、朱砂(蘇合香丸) 3.元氣敗脫,神明散亂(脫證) 癥狀:突然神昏或昏憒,肢體癱軟,手撤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 治法:益氣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湯 組成:人參 附子 中風是一門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風以預防為主,本病在未發之前,如有中風先兆,必須積極防治。 |
|